天天看點

迅雷創始人程浩:人工智能隻做技術服務商死路一條!

雷鋒網(公衆号:雷鋒網)按:本文作者程浩,美國杜克大學計算機系畢業,曾經在矽谷和百度工作,後創辦迅雷網絡,并成功在美國nasdaq上市。他認為“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從不冒險”,現在專注于網際網路領域的投資。 

這一年來我看了許多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項目,很多都是技術背景的創業者,發現兩個普遍問題:

有技術但沒有好的場景,“拿着錘子找釘子”非常普遍;

技術創業者如果隻定位做技術提供商,而不直接面向使用者/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未來價值會越來越小,不往上遊走風險非常大,甚至是死路一條。

迅雷創始人程浩:人工智能隻做技術服務商死路一條!

為什麼說未來隻做技術提供商價值會越來越小,甚至死路一條?原因有幾點:

未來很多基礎技術服務都是大公司的賽道,都會免費:

以語音識别來說,除科大訊飛外,目前百度、阿裡也已經殺入這個領域,騰訊肯定也在布局中。不光是語音識别,包括自然語言了解、翻譯等等,未來這些占據資料優勢的大公司都會提供這樣的基礎服務。人就沒打算收費,你也就别指望靠api調用去賺錢。是以盡管這些領域現在還可賺點小錢,但很難成為一個長久的生意。

依托于算法的技術壁壘會越來越低:

打個比方,蘋果2007年釋出第一款iphone時,沒人懂ios程式設計,現在滿大街都是。正如今天各大學的計算機專業,都紛紛開設機器學習課程,未來人才不缺,這會拉低整個行業的進入門檻。

同時随着谷歌tensorflow等生态系統的成熟,很多領域都會有訓練好的模型可以用來參考(出demo會更快),創業者隻要有足夠的資料來訓練參數就好了。是以未來算法的壁壘會越來越低,如果這個公司的核心競争力是算法,那将非常危險。

除此之外,在一些“非關鍵應用”上,兩個算法之間的微小差别其實對使用者感覺并不明顯。與此相對應的,資料壁壘卻是非常明顯。最近這一年中國湧現了一二十個“ai看醫學影像”的公司,這個生意裡面,怎麼拿到海量的、準确的、标注過的資料,比誰的算法好要有價值的多。

迅雷創始人程浩:人工智能隻做技術服務商死路一條!

技術提供商如果不直接面向使用者/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則非常容易被上遊碾壓:

對于技術提供商和算法類公司,如果你的技術壁壘不夠高,上遊很可能直接把你的事做了。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家知道安防領域的海康和大華,他們每賣一顆攝像頭都會搭載一枚海思晶片,運作編解碼方案和用于臉識别、人證合一相關的算法。

這個領域的算法提供商就很危險。第一,海思作為晶片提供商,在自己的chips上跑自己的算法是理所當然,是以很容易就會把算法提供商的事兒替代了。其次更有可能的是,未來海康和大華,會把算法提供商和海思的事情都做了。現在隻是自己研發團隊做的晶片和算法還不夠好。一旦差不多,會立馬取代。是以即使海思晶片有一定技術含量,但對海康這樣近2000億市值的公司,他們占據壟斷性的市場佔有率,一定會做到赢家通吃上下遊。

此外還有在slam領域,應用基于三角測距triangulation的雷射雷達,專做機器人移動底盤的提供商,未來也很危險。主要是技術壁壘沒那麼高,其上遊最主要的客戶掃地機器人,隻要出貨量一大就會考慮自己做。因為這事兒沒什麼門檻,是以隻做技術提供商,非常容易被上遊延展到自己的業務領域。

另外即使在有一定技術門檻的行業,技術提供商的日子同樣并不好過。正像被intel收購的movidius,專注嵌入式的視覺處理晶片。之前大疆無人機是其主要客戶之一。但問題是大疆統治了消費級無人機市場,是以大疆很自然的開始做自己的晶片。按說晶片的技術壁壘并不低,但隻要行業集中度高,像蘋果、三星、華為還有現在的小米,都選擇了自己做手機cpu。

這其實是一個産業鍊通用規律:如果一個産業鍊有很多環節,在某一個環節有一個壟斷者,那麼這個壟斷者就有向上下遊延展的機會,即使不延展也會把整個産業鍊的大部分利潤吃掉。正如之前的pc産業鍊,有記憶體、硬碟、作業系統、整機……但windows和intel卻賺走了絕大部分利潤。 

迅雷創始人程浩:人工智能隻做技術服務商死路一條!

既然做純技術提供商沒有出路,那怎麼辦?浩哥提出“一橫一縱”理論。“一橫”就是指你提供的技術服務。通常“一橫”能服務很多行業,你要在其中選一個最大、最适合你的行業,深入紮進去做“全棧”,就更新為了“一縱”。在垂直外的行業,因為沒有利益沖突,你仍可老老實實的做技術服務。這樣的話,商業上你能吃透一個垂直行業,技術上你還能通過橫向合作,不斷擷取對方回報的資料來夯實你的技術。

那麼對于技術創業公司,從“一橫”走到“一縱”,要選哪個垂直領域,取決幾個關鍵因素:

市場空間夠不夠大?

做垂直領域的全棧,還是做橫向的技術提供商?完全取決于市場空間哪個更大。找對垂直領域,即使隻占一部分市場佔有率,也可能比做“一橫”全歸你的收益大。拿美圖公司舉例,人們對其印象深刻的是美圖秀秀、美拍、美顔相機等app矩陣,但研究财報後你會發現,這些都遠沒有垂直做美圖手機賺錢。美圖手機占了公司全部營收的95%。雖然美圖手機去年的銷量大約在38.8萬台,僅僅隻占國内手機市場全年銷量近4億台的0.1%。(ps:我偶然發現美圖手機高端型号能賣到4000塊錢,這個使用者人群還挺有意思,因為幾乎都是女孩,比較愛美,普遍對價格的敏感度不高) 

行業集中度如何?

在做“一橫”技術提供商時,上遊行業集中度越高則越不利。說白了頭部效應明顯,如果一兩家大企業把行業全吃掉,那麼作為技術提供商,面對集中采購,是沒有任何議價能力的。就像idc時代,hp、dell等賣伺服器的,活的很滋潤。但現在雲計算來了,面對亞馬遜、阿裡雲這樣的批量采購,伺服器廠商能跑個量就不錯了,甭指望什麼利潤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行業集中度越高,說明行業壁壘越高,你想從技術提供商走向上遊也越困難。這種情況下,通常是上遊把下遊的事做了,例如google、百度當年内部使用了一些自己攢的伺服器,現在大部分都是定制化需求給伺服器廠商,這樣的單幾乎是沒利潤的。反過來講,如果行業集中度很低,那麼作為技術提供商還是相對“滋潤”的。

技術是改良還是革命?

如果你的技術創新對這個垂直領域是革命性的,就越有機會走到上遊。如果隻是改良性的,你就老老實實在下遊賺個辛苦錢算了。

越是颠覆性的東西,越有機會往上遊走。因為上遊越離不開你,意味着你有機會做他的事。打個異想天開的比方,如果你能提供一個“待機一禮拜”的電池,那你就可以考慮自己做手機,你的手機隻打一點:

一星期不用充電!就這一點可能就夠了,因為這個技術是革命性的。相反,如果是改良性的技術,例如你的電池待機隻是比以前多了20%,那你還是老老實實做電池吧。

雙方壁壘誰更高?

拿比較火的直播平台而言,現在都有美顔功能,例如給女孩長出個耳朵那種,這個通常都是第三方提供的技術。技術本身的壁壘并不高,很多公司都能提供,雖然效果有一些小的差異。但是直播的壁壘相當高,這事有網絡效應,使用者越多會吸引更多的主播,因為能賺到更多錢,主播越多,也會帶來更多的使用者,是以需要很多資金來買流量以及簽約很nb的主播。這種情況下,雖然技術提供商隻能賺個辛苦錢,但是仍然完全沒有機會往上遊走。 

迅雷創始人程浩:人工智能隻做技術服務商死路一條!

到底跟團隊基因相符不相符?

能做得了技術服務,不一定能做垂直解決方案,因為團隊不一定有行業經驗,這是很大的問題。亞馬遜的無人便利店amazon

go出來之後,國内不少技術團隊也想提供類似的技術,甚至想做2c的便利店。我勸他們再考慮一下,你的技術再好,對于使用者而言,他買東西的時候,首要考慮的還是——

哪個便利店離我更近(從這個角度上講,無人便利店仍然是個改良型的技術),這又回到了零售的本質。是以如果團隊沒有零售的基因,就别考慮自己開便利店的事了。這時候,很多人可能會問“那我找個懂行業的高管不就行了麼?”這事沒那麼簡單,如果ceo不了解行業本質,其實是很難靠一個高管去彌補的。

綜上所述,隻做技術提供商肯定不行,一定要做整體解決方案——選個适合你的行業,把你的技術産品化、然後搞定使用者/客戶實作商業變現、然後獲得更多的資料,這樣才能再夯實你的技術。一句話講,要做技術、産品、商業和資料的“全棧”,形成閉環!

本文作者:程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