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獨家丨2017全國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大會回顧:傳統的AI研究方法,在DL時代該如何變革?

雷鋒網(公衆号:雷鋒網)按:2016年無疑是深度學習最為火熱的一年,深度學習在語音、圖像、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取得非常突出的成果,成了最引人注目的技術熱點之一。雷鋒網也報道過多次關于google、facebook、微軟、百度在内的各大技術巨頭都在不遺餘力地推進深度學習的研發和應用。

2017年深度學習的勢頭依舊迅猛,并以更快的速度滲透在各個行業當中,對世界産生深遠影響。

深度學習不但使得機器學習能夠實作衆多的應用,而且拓展了人工智能的領域範圍,并使得機器輔助功能都變為可能。其應用領域正在加速滲透到很多領域,也催生了深度學習與其它應用技術的加速融合。

為提升一線科研人員更加深入了解深度學習,中國電子學會于2017年3月25-26日在北京舉辦了“2017全國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大會”,中國電子學會林潤華副秘書長到會并講話。大會主席王亮研究員,大會副主席季向陽教授、俞俊教授主持了大會的專家報告。

獨家丨2017全國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大會回顧:傳統的AI研究方法,在DL時代該如何變革?

會議邀請到了國内深度學習技術領域的著名專家就深度學習技術的應用和最新動态做特邀報告。與此同時,中國電子學會也請到了深度學習技術相關科研機關和高新技術企業,宣傳展示他們在深度學習技術領域的研究成果、新産品和市場化内容。

出席此次活動的嘉賓有(按報告議程排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陳恩紅教授、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員楊奎元博士、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所所長吳飛教授、ibm中國研究院研究總監蘇中博士、北京大學數字媒體研究所副所長王亦洲教授,百度idl技術方向負責人周傑、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季向陽教授、今日頭條實驗室技術總監王長虎教授、蘇州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張民教授、nvidia中國區高性能計算及applied

deep learning

部門技術經理賴俊傑博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資訊中心副研究員趙地博士、華南理工大學二級教授金連文、格靈深瞳cto鄧亞峰、中科院自動化所模式識别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黃凱奇博士。

以下為14位嘉賓在“2017全國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大會”中所做的報告,雷鋒網對大會進行了全程報道:

獨家丨2017全國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大會回顧:傳統的AI研究方法,在DL時代該如何變革?

首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陳恩紅教授做了《面向自然語言處理的深度學習方法及應用》的報告,這次報告回顧和讨論了深度學習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然後重點介紹深度學習方法在彈幕語義表示,詩歌生成,實體蘊含關系識别,試題難度預測的相關應用。

獨家丨2017全國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大會回顧:傳統的AI研究方法,在DL時代該如何變革?

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人工,包括标注大量訓練資料,設計資料表征、模型等。深度學習将資料表征融進了模型的端到端學習,在大量任務中學得了遠優于專家設計的資料表征,釋放了這部分的人工投入,然而标注訓練資料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

針對這一問題,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員楊奎元博士發表了《基于大規模弱标注資料的深度學習》的報告,楊奎元博士指出:為進一步減少這一部分的人工,他們團隊對弱标注資料下的深度學習進行了一些探索。随着所要求監督資訊的減弱,可用訓練資料會大量增加。同時,深度模型已經具有了很好的推廣能力,研究員們可用深度模型代替人工對弱标注資料自動進行強标注,生成更高品質的訓練資料,進而訓練更好的模型。

獨家丨2017全國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大會回顧:傳統的AI研究方法,在DL時代該如何變革?

近年來,以資料驅動為核心的深度學習通過逐層抽象方式形成原始資料差別性表達,在自然語言、語音和計算機視覺等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是,這一任務式、刺激式的學習機制依賴于大量标注資料,如何形成解釋性強、資料依賴靈活和知識引導的模型和方法,是人工智能下一步發展面臨主要挑戰之一。

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所所長吳飛教授發表報告:《序列學習——資料驅動與知識引導相結合的人工智能模型與方法》,對這一挑戰問題的若幹思考以及在知識圖譜建構、q-a問答和序列學習等方面的一些研究工作。

獨家丨2017全國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大會回顧:傳統的AI研究方法,在DL時代該如何變革?

深度學習的能力來自于帶有标注資訊的大資料學習樣本同深層神經元網絡在複雜特征空間上泛化能力這兩方面的完美結合。深層神經元網絡實質上是基于人們對于腦的初步認識基礎上的一種仿生模拟,深度學習在一些應用的突破從一個側面展示了腦機理的研究對于智能技術發展的重要性。

ibm中國研究院研究總監蘇中博士針對腦機理這一議題,發表了《computing

future:brain inspired and

quantum》報告,蘇中博士提到,智能的本質來源于腦的工作機理,我們對于腦不斷的認識、不斷的了解,應用到我們的計算技術中,這就是腦啟發計算,也是ibm認知計算中一個重要的方向。 

獨家丨2017全國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大會回顧:傳統的AI研究方法,在DL時代該如何變革?

有了深度學習之後,對傳統的計算機視覺研究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這之後,視覺的機理和特點會是未來研究的一大方向。北京大學數字媒體研究所副所長王亦洲博士在大會中講解了《基于自主學習的視覺搜尋與導航》這一報告。

獨家丨2017全國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大會回顧:傳統的AI研究方法,在DL時代該如何變革?

深度學習近兩年的成功離不開他在工業界中的大量應用,百度idl深度學習技術方向負責人周傑根據他在工業界的經驗,在大會中作了以《深度學習這兩三年》為主題的報告,内容包括優化算法、模型設計、并行工程、語言了解、長短記憶時序模型、注意力模型、語義角色标注、機器翻譯、蜂巢廣告觸發、卷積神經網絡、時序神經網絡、image

caption和image qa等。

獨家丨2017全國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大會回顧:傳統的AI研究方法,在DL時代該如何變革?

随後,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季向陽教授在大會中做了《物體檢測與分割深度學習的發展及應用》的報告,季向陽教授首先介紹全卷積網絡在語義分割與執行個體掩模研究方面的進展,之後介紹面向執行個體關聯語義分割任務的端到端全卷積網絡解決方案。該網絡結構具有高度的內建性和高效性,可以聯合執行執行個體預測和分類,其中的卷積表示層可以被兩子任務所共享,進而在分割的精度和效率性能上取得良好的效果。進一步從全光函數定義出發,探讨如何從傳統單一次元成像拓展到多元耦合成像與解耦重建的計算攝像,實作多元多尺度的傳感成像方法。最後,針對雷達、定位資訊(gps,裡程計,慣導等)等具有多傳感資訊的自動駕駛平台,介紹端到端視覺系統學習中目标(如紅綠燈、車道線與行人等)的識别與檢測算法以及相應的硬體實作。

獨家丨2017全國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大會回顧:傳統的AI研究方法,在DL時代該如何變革?

系統地研究如何把一個訓練好的神經網絡變化成為一個新的網絡,并且保持原有神經網絡的功能完全不變,該過程定義為網絡變形。

針對網絡變形的主題,今日頭條人工智能實驗室技術總監王長虎博士發表報告:《網絡變形:一種新的神經網絡學習理念》,王長虎介紹到:在父網絡變形之後,我們期望得到的子網絡能夠完整繼承父網絡的知識,同時在更短的時間裡繼續增長為一個更強大的網絡。這種網絡變形的第一個要求是它能夠處理各種網絡變化的能力,包括深度的變化,寬度的變化,核心大小的變化,甚至是整個子網絡的變化。為了滿足這個要求,我們首先引入網絡變形方程,然後為所有這些變化類型提出了變形算法。這些變形算法對于經典神經網絡和卷積神經網絡都适用。網絡變形的第二個要求是它能夠處理神經網絡中非線性的能力。為此,我們提出了參數激活函數族的概念,以幫助任何非線性連續激活神經元函數的變形。實驗結果顯示,我們提出的網絡變形的神經網絡學習理念在标準資料集和典型的神經網絡上都是有效的。 

獨家丨2017全國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大會回顧:傳統的AI研究方法,在DL時代該如何變革?

自然語言了解和機器翻譯被認為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難題之一,那麼什麼是自然語言了解?其研究現狀、挑戰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近兩三年來,深度學習技術使很多人工智能問題的準确率得到顯著提升,那麼深度學習技術為自然語言了解和機器翻譯帶來了哪些新的發展機遇?它又是如何解決自然語言了解和機器翻譯問題?下一步發展方向是什麼?蘇州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張民教授發表報告:《面向自然語言了解和機器翻譯的深度學習》。

獨家丨2017全國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大會回顧:傳統的AI研究方法,在DL時代該如何變革?

gpu作為人工智能計算的基礎,其核心生産商nvidia也自然随着人工智能的火熱進入了井噴式的發展期。此次大會中,nvidia中國區高性能計算及applied

deep learning部門技術經理賴俊傑博士在大會中做了《深度學習應用到視訊智能處理的産品化實踐》的報告。

獨家丨2017全國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大會回顧:傳統的AI研究方法,在DL時代該如何變革?

3月25日最後的報告主題是《深度學習與醫療影像大資料分析》,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資訊中心副研究員趙地博士講述。趙地博士說道,醫療大資料主要包括電子病曆(electronic

health

record)資料,醫學影像資料,基因資訊資料等。其中,醫學影像資料占現階段醫療資料的絕大部分。如何将醫療大資料運用于臨床實踐?這是醫學和計算機研究人員都很關心的問題,而智能影像與深度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答案。報告結合醫學影像大資料分析的最新研究進展和本課題組在醫學影像大資料分析領域的工作,特别是在阿爾茨海默病的核磁共振早期診斷為例,介紹了智能影像和深度學習在醫療大資料分析與疾病早期診斷領域的應用。

獨家丨2017全國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大會回顧:傳統的AI研究方法,在DL時代該如何變革?

3月26日的第一場報告是由華南理工大學金連文教授演講,主題為《深度學習及其在文字識别中的應用實踐》。在此報告中,金連文簡要回顧了深度學習的主要技術及其在圖像識别、文字識别等方面一些最新研究進展,同時介紹基于

path signature

及深度學習的手寫文字識别新方法,以及面向文字識别的dropsample、dropsegment等深度學習訓練技術,并展示了基于深度學習的幾個應用示範系統,包括線上大類别文字識别、人臉美麗顔值打分、面向特定領域的ocr線上識别應用等示範系統。

獨家丨2017全國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大會回顧:傳統的AI研究方法,在DL時代該如何變革?

作為ai創業公司的代表之一,格靈深瞳的cto鄧亞峰也在大會中發表報告《計算機視覺大規模應用的必經之路》,鄧亞峰首先介紹了計算機視覺的研究目标、應用趨勢及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其次,就如何讓深度學習和資料形成良好循環、深度學習遇到depth、讓“感”和“知”互動起來、少即是多、由感覺到行動等闡述自己的認識,最後,提出計算機視覺大規模應用的必經之路。 

獨家丨2017全國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大會回顧:傳統的AI研究方法,在DL時代該如何變革?

中科院自動化所模式識别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黃凱奇博士在大會最後做了以《基于深度表達學習的rgb-d物體識别及場景了解》為題的報告。黃凱奇博士提到:近十年來,基于rgb圖檔的2d語義了解一直占據最主流的研究方向。由于rgb圖檔在物體或場景表達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光線變化以及背景嘈雜的影響,極大的限制了基于rgb圖檔的計算機算法在實際中的運用。近幾年來,随着深度傳感技術的發展,像微軟的kinect,能夠同時捕捉到高精度的深度圖檔以及rgb圖檔,結合兩者很好的彌補了傳統的單一rgb圖檔的上述缺陷,為魯棒性好、精度高的物體識别與場景了解提供了可能性,也極大的推動了基于rgb-d的物體識别及場景了解的研究與應用。報告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1)探讨rgb-d的特征表達與學習,包括人工設計特征、無監督學習特征以及深度學習特征;2)探讨rgb-d的模态融合;3)介紹rgb-d在物體識别及場景了解的相關應用及進展。

中國電子學會主辦的“2017全國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大會”在3月26日中午結束,正如14位嘉賓在報告中所傳達的觀念一樣:深度學習的出現對很多傳統的研究方法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這時候,順勢而為地應用深度學習是符合時宜的選擇。與此同時,研究者們也可以把精力投入到其他更深層次的研究中去。而此次大會無疑把深度學習的應用案例以及深度學習時代的新研究方向傳遞給了更多人。

本文作者:亞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