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陳凱歌重新回歸熟悉的戲劇大戲中,想要重登輝煌,洗掉爛片的身份,隻是他不但缺了一個張國榮,還缺很好的編劇。

雖然上述的編劇都很優秀,但對于《霸王别姬》裡的編劇而言,總覺得差了那麼一點味道。
電影《梅蘭芳》的失敗,當然不能全歸功于演員和編劇,對導演來說也應該負責任。
可是也正因為這部電影,也給了陳凱歌一個很大的安慰。
起碼陳凱歌沒有再現《霸王别姬》的偉大,但也能靠這部片子擺脫《無極》的罪名。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好消息!
我們不能因為他有了《霸王别姬》的珠玉在前,而對陳凱歌苛刻太多。
我們要明白,電影其實就是一個群策群力的工種,是需要大家的智慧的。把集體智慧歸功于某個人是不對的。
就電影《梅蘭芳》而言,在我看完了以後,總給人一個感覺:不太真實。
黎明飾演梅蘭芳
不能說這個梅蘭芳是一個百分之百高大全的形象,但絕對是一個被重組後的“梅蘭芳”。
撇開作為伶人遭受的蔑視掙紮,梅大師從一開場就成了紅人,而對他個人極為重要的世界級表演卻匆匆一筆帶過。似乎這樣的榮譽不值一提。
導演在梅大師蓄須明志這方面,大筆特寫,卻有着大段筆墨,為的是突出梅大師的民族氣節。
在于孟小冬的事實婚姻上,又變成了發乎情,止乎禮的朦胧情感。
如此一來,整個故事咋一看,在藝術追求上,在民族氣節上,在個人生活上,梅蘭芳就變成了一個無可指摘的“高大全”。
似乎在導演和編劇眼裡,藝術大師就要成為人生大師,在任何方面都不能被人诟病,這難道不是過去電影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思路嗎?
想象一下,即使導演拍出他的真實一面來,真的能影響大師的地位嗎?
是以,我個人是這樣認為的:
真實的人物,就和普通人一樣,有着七情六欲,有時勇敢,有時怯弱,編劇必須知道,觀衆能允許一個普通人在某一時刻表現出超越自我的道德,但是不能接受一個無可指摘的人物形象。在斑駁的世界裡,人們期待十全十美的人物,滿足個人心理上的缺失,但是誇張的美好相當于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