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作者:謙語談書風

文|謙語談書風

編輯|謙語談書風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錢志熙在論述黃庭堅的“學古與創新”時,提及了黃詩在法度和辭藻方面對古典的采用,但他更強調黃的創造性,這也符合黃庭堅詩歌的特征。

黃庭堅的飲食詩多創作于酬唱贈答時,但也不乏專寫之作,然都有學古之迹,除廣收老杜詩法外,他的幾首專寫飲食的頌贊詩還兼取古詩筆法。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融典以寄托”的飲食别味

黃詩在辭藻的學古方面,尤其展現在用典化典上,即取“陳言入翰墨”。這裡說的便是對前人文辭的學習,但同時還蘊含着對創造力的強調,“陶冶”即重新熔鑄、為我所用之意,這才有了自成一家的黃詩。

山谷飲食詩看似描摹日常俗物,但也展現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夠“融典以寄托”。“典故”與“興寄”看似毫無關系,但用典的過程也正是詩人表白心迹的過程。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錢志熙認為:“用典藝術,從廣義上說,也應該是歸入興寄範疇的一種藝術表現方法。”用典詩借古喻今,當屬寄托,而黃詩的用典正具有這一特性。

這種詩法也大量運用在飲食詩中,除《贛上食蓮有感》和《次韻子瞻春菜》外,還有許多化“典”成“金”的飲食之作。

黃庭堅的飲食詩多以典故來有意營造詩“趣”,這也是他生活态度的展現,如《從斌老乞苦筍》《代二螯解嘲》,便是其中典範。這兩首詩均為七絕,篇幅較短,然韻味無窮。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從斌老乞苦筍》包含着兩個典故。起首兩句“南園苦筍喂勝肉,箨龍稱冤莫采綠”,以盧仝《寄男詩》中的“箨龍正稱冤,莫殺入汝口。

丁甯囑讬汝,汝活箨龍不”為典;尾兩句“煩君便緻蒼玉束,明日風雨皆成竹”,以《禮記·玉藻》中的“大夫佩水蒼玉”以及樂天《食筍詩》中的“且食勿踟蹰,南風吹作竹”為典,這裡化用典故饒有趣味,表明了詩人對筍的喜愛。據任淵注黃詩目錄知,此詩作于戎州時期。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代二螯解嘲》涉及三個典故:“仙儒昔日卷龜殼,蛤蜊自可洗愁顔”,以《淮南子》“中州之人,不宜遠至此”解嘲,又《漢書》司馬相如言“列仙之儒,居山澤之間,形容甚臞”,内含處境的艱難。

“不比二螯風味好,那堪把酒對西山”,借用退之詩“我來無一事,把酒對南山”(南山指“西山”,即武昌),表達自己的灑脫之感。此詩作于黃庭堅離戎州至荊渚之時。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詩人因受蘇轼“烏台詩案”牽連,幾遭貶谪,“蛤蜊”“洗愁顔”是假,“把酒對南山”更顯落寞,隻好“代二螯解嘲”,表達内心的失落。不了解詩人身世背景的情況下讀這兩首詩,體會到的是幽默和豁達,然深入了解,則見端倪。

可見黃庭堅的部分飲食詩之趣(包括酬唱時所作),乃是詩人内心郁悶無法排解、故作幽默之态而産生的。黃庭堅雖然不似蘇轼等人那般熱心政治,但作為士大夫,對忠君愛國仍然懷有情結,這也是他屢次稱贊杜甫不忘其君的原因之一。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是以,黃之飲食詩的輕松趣味,多是有意為之,用雅谑的方法勸慰友人、彌合心傷,這背後隐藏着他獨特的人生觀。

黃庭堅還有幾首專寫飲食的頌贊詩,如《綠菜贊》《又答寄糖霜頌》,還有專門贊頌酒的《清醇酒頌》《醇碧頌》《玉醴頌》《荔枝綠頌》等。這些詩歌或三言、或四言、或雜言,都以典奧的文辭寫出,讀來倍感清新雅緻,其中也涉及大量的典故,将物性與人格勾連到一起,通過贊頌飲食來表達自己的志向。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飲食之物為“俗物”,配合以古典之雅,成就了黃詩化俗為雅的詩風。他将雅俗、新故更多地了解為精神性超越,由此才能生發出妙趣橫生、理味充足的飲食别味。

他強調詩人人格内在的正氣,具體方法就是用治心養性來達到對倫理道德的自覺,“不是斤斤計較詩的内容是否直接起到倫理(廣義的倫理,包括政治意識等多種社會因素在内)的作用,而是強調詩人的倫理本質即思想道德上的修養。”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所謂“道德無多隻本心”,是以,在對待雅俗問題上,能抛卻成見:“以聖學則莫學而非道,以俗學則莫學而非物。”

道存在于萬物,用本心去感觸它,而不是偏狹地以“聖”“俗”相對立,要多關注自己未知的領域,所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是也。

飲食之物雖是目光所及、觸手可得的“俗物”,但隻要詩人内心持“正”,就能夠“化俗為雅”,這也為宋代諸多文人所認可。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此外,宋代上層士人格外講究飲食中的禮儀和規範,這與他們的生活美學觀念是一緻的。黃庭堅在描述飲食制作過程時,往往配以大量典故,使得飲食之物在自身基礎上有了書卷氣、藝術味。

而典故所涉又不是單一的飲食之物,詩人為突顯飲食之妙,往往由一到多,使人在品讀時能夠引發豐富的聯想,如著名的《食筍十韻》便充分運用了這種手法。

黃庭堅飲食詩中的典故寫出了食物之本味,又延伸出了“别味”,既抒寫了自身情趣,又實作了“寄托”,可謂滿詩玲珑,意蘊深遠。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以學養情”的詩學思想

宋詩講求的“推陳出新”是建立在“學”的基礎之上的。除了對儒家經典的學習之外,宋人還講究對傳統優秀詩風的學習,希望從中找到詩法以為己所用。

黃庭堅在《與王立之(之三)》中說:“若欲作‘楚辭’,追配古人,直須熟讀《楚辭》,觀古人用意曲折處講學之,然後下筆。譬如巧女文繡妙一世。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若欲作錦,必得錦機,乃能成錦耳。”想要創作楚辭體,必須熟讀楚辭作品,以“巧女文繡”為例,表明創作其他體裁自然也需要“錦機”—工具和方法,才能繡成“錦”。而典故和用典就是工具和方法。

頻繁用典但其意義卻不流于表面、化于無形是黃庭堅詩歌的一大特色,飲食詩基本也遵從這一用典規律。黃庭堅之是以将用典作為“寄托”的一種方法,根本在于他所處的時代以及他個人都将“學”作為培養道德根基的途徑。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宋代飲食詩與其它題材的詩歌一道,都是作為詩人内在修養的外射存在的,這與宋代整個文人圈層的道德意識相關。

詩言情是古今共識,黃庭堅也主張詩歌表達性情,但他的性情理論不同于一般的自我表現,而具有特定的倫理内涵。黃在《與徐師川書》中說:

“甥人物之英。然須治經,自探其本,一一規摹古人,至于口無擇言,身無則行,乃可師心自行。君子之言行,不但為賢于流俗而已,比其大成,使古之特立獨行者皆立于下風也。”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即是說,一個人心存道義,從内心根本着手,學習古人,身心沒有别的選擇,一心一意跟随内心,不隻為了超越流俗,更重要的在于以己心超越古人。

關于“特立獨行者”實源于韓愈的《伯夷頌》,其中有言“士之特立獨行,适于義而已”,這裡說的就是向内尋求本心的意思。

黃庭堅之是以能成為影響有宋詩歌的一代宗師,不僅在于他廣博的學問,更在于他懂得“以學養情”,使得他的詩歌情緒始終不張揚、不逼仄,即便是中期詩藝競技之“奇”,也始終能以“理”節“情”,飲食類題材的詩自然也不例外。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他的《世弼惠詩求舜泉辄欲以長安酥共泛一杯次韻戲答》,作于北京,雖為“戲答”,然其典故頗具“正”味。詩雲:“寒齑薄飯留佳客,蠹簡殘編作近鄰。避地梁鴻真好學,著書揚子未全貧。玉酥煉得三危露,石火燒成一片春。

沙鼎探湯供卯飲,不憂問字絕無人。”涉及杜詩、梁鴻、楊雄《逐貧賦》、白居易詩,其中有安貧樂道、休養生息、恬淡生活之意,這些正是顔回式的“一箪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樂道精神”,而黃庭堅在此詩中運用這些典故所傳達的正是如此精神。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當然,黃庭堅的學術培養之材并非隻有儒學思想,老莊、佛學之典也出現在他的飲食詩中。早年所作的《雜詩》七首是包含飲食之物的詩歌,其一“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鬓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這裡便有幾處典故:蘧廬,語出《莊子》“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綠鬓”,古人以“青”或“綠”代黑,二字,典出吳均《和蕭洗馬子顯古意詩》“綠鬓愁中改,紅顔啼裡滅”;“鹿”是指“蕉鹿夢”的故事。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夢”“魚”語出《莊子·大宗師》“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于淵”。整首詩表述的意思無非是人生忙忙碌碌,沒有幾個人能夠如願,所有的一切都是夢幻。此詩作于熙甯四年葉縣,此時黃庭堅剛開始他的從政生涯。

他在赴任之初寫了《初至葉縣》,其中所含情緒與《雜詩》頗為相同,“白鶴去尋王子晉,真龍得慕沈諸梁。千年往事如飛鳥,一日傾愁對夕陽。遺老能名唐都邑,斷碑猶是晉文章。浮雲不作苞桑計,隻有荒山意續長”,充滿愁思。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在此期間,結發妻子患病而死,公務繁忙,官場傾軋嚴重,他的心情沉悶,隻能從老莊、玄學中尋求暫時的安慰。

結語

宋代飲食詩的書寫既受詩歌傳統和社會物質環境的影響,又是時人藝術生活的個性展現,是宋人“内省”人生哲學的外化。黃氏一生宦海沉浮,他的詩歌由“奇”入“穩”,固然與人生之路相映,但更多地展現了他的内在心性,與同期同僚們那般受外物影響不同,他始終能“不囿于物”,修養内心。

會吃的詩人不止蘇轼?從黃庭堅的飲食五觀,看北宋的美食哲學

他的飲食詩正是這種心境的産物,它們給黃庭堅的生活和詩學思想增添了不少趣味與雅緻。他将飲食作為消解内心、發掘詩意的來源,無論是友情還是仕途之感,都将其融化到了詩中,再借古意抒今情,使得飲食有了别樣的味道,這也正是黃詩巧用典故帶來的奇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