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小的字僅1毫米,書法家王登峰攜30萬字小微楷亮相恒廬美術館

作者:都市快報橙柿互動

橙柿互動 記者 餘夕雯 通訊員 朱淩捷 葉思意

在書法圈,寫小楷、微楷的書法家不少。

但能在各種材質上自如地駕馭小微楷,且字裡行間不失書法之風度和氣韻的書法家卻不多見。王登峰就是這樣一位青年書法家,他用章法各異的“蠅頭小楷”在不同材質上書寫自己的内心之大觀。

5月18日,王登峰首次個展在南山路上的杭州恒廬美術館舉行,呈現其近6年來作品之大成,約30萬字的作品,多為小楷、微楷,如8萬餘字的《世說新語》,以烏金紙寫的《茶經》四條屏,以及多幅古紙寫就的小作品。

最小的字僅1毫米,書法家王登峰攜30萬字小微楷亮相恒廬美術館
最小的字僅1毫米,書法家王登峰攜30萬字小微楷亮相恒廬美術館
最小的字僅1毫米,書法家王登峰攜30萬字小微楷亮相恒廬美術館
最小的字僅1毫米,書法家王登峰攜30萬字小微楷亮相恒廬美術館
最小的字僅1毫米,書法家王登峰攜30萬字小微楷亮相恒廬美術館

王登峰出生于河南豫南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因父親繼祖上手藝,以刻字養家,他2歲便開始與書法打交道。兒時其父親經常在宣紙上寫條幅,蓋章後貼于瓦接檐草房牆面以作裝飾,至此在他心中種下了萌芽。從三四歲開始識字,在父親的指導下從描紅開始,臨書習字,一晃四十餘載從不間斷。

王登峰學習書法選擇唐楷作為基礎,以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作為主攻對象,長期臨習,從中悟出了用筆之法,後又将目光投向小楷。入門以《玉版十三行》、《黃庭經》,再将《孔子廟堂碑》、《雁塔聖教序》作為其主要範本,在他的筆下有傳承也有創新。

他常常徹夜書寫,如癡如醉。曾一天一夜抄一部《道德經》;二十四天抄26張四尺整張《滕王閣序》;一夜之間寫了一張六尺整的《千字文》;抄五天六夜沒眨眼,一個半月沒出屋。有時為創作一幅作品,他會不計成本地篆刻六七十個印章,隻為找到合适的二三十個。

2000年左右,王登峰開始北漂,以賣字為生。後來,在書友的鼓勵下,他試着對外投稿。第一幅作品以4毫米的小楷抄寫《世說新語》,數千字整整抄了三天四夜。這幅作品入了國展,這令他信心大增,10餘個月内陸續投了9稿,入了6個展,包括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首屆“長江杯”全國書法作品展、“天下大同·魏碑故裡”全國書法作品展等。

最小的字僅1毫米,書法家王登峰攜30萬字小微楷亮相恒廬美術館
最小的字僅1毫米,書法家王登峰攜30萬字小微楷亮相恒廬美術館
最小的字僅1毫米,書法家王登峰攜30萬字小微楷亮相恒廬美術館
最小的字僅1毫米,書法家王登峰攜30萬字小微楷亮相恒廬美術館

王登峰喜歡寫國學經典,也喜詩詞歌賦。《茶經》四條屏是王登峰打磨了八年的作品,七千多字他寫成了四條屏,每一條屏的尺寸為長63厘米、寬15厘米。烏金紙的質感和金粉的金屬感,精心挑選的“雲平印泥”與茶相關的印章,每一個部分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站在作品前能感受到其中的濃淡枯濕與書法精神。提及印章,王登峰說自己目前有兩千多枚印章,尺寸各異,最小的僅為1毫米×1.3毫米,呈現在《茶經》上的僅僅六枚。

《心經》寫在一張有幾百年曆史的殘破老紙上,透過光能看見老紙的絲絲纖維;但細看筆法,每一個字結構不渙散、字迹不潦草,可以從字裡看見“碑”的雄渾靜穆,有些筆畫似針尖鋒芒畢露般有力;也能看見帖的舒展柔軟,有些筆畫像柳葉般婉轉溫柔。王登峰描述書寫的過程“像人們喝的雞湯上漂浮的油一樣”。

《世說新語》一共8萬多字,寫在薄如蟬翼的紙上,仔細看或者輕輕觸摸的時候甚至能感受到紙面肌理,仿佛新生兒肌膚上細細的絨毛。“寫的時候,對墨把控是十分嚴格的,要在紙上找感覺,筆鋒都是在很細微的地方。”作品上最小的字僅1毫米,最大的不過3毫米,每一個标點符号都清晰可見。王登峰直言,這一幅作品是他寫楷書的最高狀态。

展覽免費開放參觀,将持續5月22日結束。

責任編輯:餘夕雯

稽核:林琳 何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