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約日期如果再晚一天,外蒙是否就不用獨立了

作者:江湖小曉生

1945年8月14日,中蘇雙方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這份條約在中國近現代史中的分量是無可比拟的,因為正是這份條約奏效後,外蒙才正式脫離了中國的懷抱,走向了獨立。

不過我們仔細去看簽訂這份條約的日期,似乎就有些玩味了,正好在日本正式投降的前一天。事情真的有這麼巧合嗎?是不是說,如果再熬一天,熬到日本正式投降了,那咱們就不用有求于蘇聯了,也就不會出現外蒙獨立的情況了呢?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約日期如果再晚一天,外蒙是否就不用獨立了

雅爾塔會議上,英美早就把外蒙賣給了蘇聯

1945年2月,英美蘇三巨頭開了個會,也就是著名的雅爾塔會議。斯大林是個十分謹慎的人,很惜命,當英美要求找個地方開個會,商量一下二戰收尾的解決方案。

結果斯大林隻給了他們一個選擇,必須要在蘇聯的勢力範圍内開會,否則這個會他就不參加了。這哪成啊?丘吉爾和羅斯福一臉懵,沒想到斯大林最關心的居然是這檔子事。

當然了,惜命是好事,誰不惜命呢?可如果丘吉爾和羅斯福也和斯大林一樣惜命的話,那這個會議還真開不成了。

最後他們倆對斯大林做出了妥協,将會議地點定在了克裡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行宮。這裡是斯大林的勢力範圍,他自然欣然前往。

會議中,斯大林不僅要求蘇聯的勢力範圍擴大到整個東歐,而且還要求在東方獲得足夠的權益。

比如說在波蘭問題上,斯大林就一點讓步都沒有。因為他認為,波蘭走廊可不僅僅是勢力範圍的問題,而是蘇聯安全的問題。曆史上敵人經常從波蘭進軍俄國,是以波蘭必須要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約日期如果再晚一天,外蒙是否就不用獨立了

那麼在東方呢?自然就是外蒙問題了,斯大林最擔心的就是将來有人從外蒙北上進軍西伯利亞,這麼一來蘇聯不就被一刀切成兩半了嗎?這同樣不是勢力範圍的問題,而是安全問題,對此,斯大林依舊寸步不讓。

隻是在是否會登陸日本作戰的問題上,斯大林也有些猶豫不決。為啥呢?因為日本人打起仗來,那是真心不要命。如果蘇軍強行登陸,必然損失慘重。這也是美國為啥找蘇聯幫忙的原因。

其實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是他們也不敢輕易登陸日本本土。一旦對方血拼到底,美國至少得損失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的将士,這是羅斯福不願看到的。

是以,蘇聯是希望把所有能占的便宜都給占了,至于風險較大,或者損失較大的便宜,蘇聯則采取了讓步的姿态。

這麼一來,英美蘇三家就在私底下簽訂了《雅爾塔協定》,背着中國,将外蒙出賣給了蘇聯。這三家定下來的事情,在那個年代還真心改變不了,畢竟他們是地球新秩序的制定者。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約日期如果再晚一天,外蒙是否就不用獨立了

有沒有這份條約,斯大林都要定外蒙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分量,似乎就沒那麼重了。畢竟英美蘇三個大國,在世界都是前三級别的存在,他們決定的事情,誰能改變?

那時候中國特地派人前往蘇聯,找到斯大林去談這件事,談判代表就是小蔣。小蔣自然急切地希望外蒙早日回歸祖國,畢竟此前沒有任何一份條約,真正将這塊地盤給割出去的。

既然中國即将成為二戰的戰勝國,就不應該再承擔戰敗國的厄運。蘇聯沒有任何理由,再讓中國割讓土地。

斯大林對此冷冷一笑,他甚至覺得小蔣有些天真。斯大林坦言,外蒙是必須要分出去的,為什麼呢?因為這是蘇聯最高意志的決策,任何人都無法改變這一決策。

那麼為啥斯大林非要這麼做呢?他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正如我們此前聊到的,斯大林這麼做是出于蘇聯安全的角度。他認為,一旦有一支人馬,從南方經過外蒙北上,切斷西伯利亞鐵路,那蘇聯可不就完了嘛!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約日期如果再晚一天,外蒙是否就不用獨立了

小蔣不服氣地争辯道:我們不可能這麼幹,而且我們也沒有實力這麼幹。

斯大林用看傻子的眼神看着小蔣,一字一句地說道:你們目前或許沒有這個實力,但是不排除你們未來沒有,要知道,你們這個民族,一旦團結起來,和平發展個幾十年,是很容易走向強大的。而且,你們不會,難道你們就不會讓第三方這麼幹嘛?

這裡的第三方指的自然是老美,二戰接近尾聲的時候,斯大林就已經意識到,未來的世界,就是美蘇争霸的世界。昔日的盟友,未來的幾十年裡,都将成為針鋒相對的對手。這也是為啥斯大林非要挑雅爾塔作為會議地點的原因。

小蔣還想争辯什麼,但斯大林一口否決了他:如果你們能獨自對付日本,我什麼條件都不會提。現在是你們解決不了問題,求我們來幫你們解決問題,沒有這個實力,那你們就别廢話!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約日期如果再晚一天,外蒙是否就不用獨立了

形式大于實質,改變不了什麼

要不要去争取一下?當然要,不去争取,怎麼能展現自己那一份拳拳愛國之心?怎麼能給全國人民一個交代?

至于結果是怎樣的,其實高層的心裡全都清楚。不過即便再清楚,事情也得這麼辦。隻有走了這麼一個流程,那麼這件事在曆史上,才能夠名正言順。他們也才能夠給大家一個交代。

你們看,我們努力過了,也和他們激烈地争辯過了。可是人家實力太強了,我們說了不算啊!是以我們談判失敗了,這也不能怪我們吧?

很多人肯定覺得,做這些明知道沒啥用的事情,一點意義都沒有,純粹是在浪費時間。但這些曆史人物,需要給曆史一個交代,任何事情都會影響他們未來的曆史定位。是以就算再無用,事情也必須要做。

就好比最後簽字的人,是一個名不經傳的王世傑。王世傑是什麼身份?他真的夠格扛下這麼大的事情嗎?當然不夠格。

可夠格的人,是不可能在這份條約上簽字的。一旦簽了字,這個人就成了李鴻章,成了奕山,成了崇厚。那是他們萬萬都不願意承擔的。在名與利都沒啥追求的情況下,一個曆史定位,對這些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曆史定位,往小了說,影響的是子孫後代的前程。往大了說,影響的是一個家族、一個地方、一個姓氏甚至是一個民族的未來。

清朝有個官員叫秦大士,他跟着一幫好友路過西湖時,看到了秦桧夫婦被反綁着跪在嶽王廟前,好友便故意戲谑地慫恿他寫副對聯。秦大士提筆寫道:人從宋後羞名桧,我到墳前愧姓秦。

秦桧在宋朝做了孽,導緻姓秦的一族,從此以後再難擡頭,曆史定位就是這麼重要。同樣在清朝為官的嶽鐘琪,作為嶽飛的子孫,自然就彰顯着忠義無雙的高大形象了。

有人說,方孝孺、史可法這些人愚不可及,是愚忠的典型。那他們為啥非要逆天而行呢?難道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九死一生的事情嗎?除了忠君愛國的精神外,曆史定位也是心裡的一杆秤。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約日期如果再晚一天,外蒙是否就不用獨立了

簽約時間,不代表談判出結果的時間

雅爾塔會議結束以後,實際上中方就已經風聞了其中的内容,是以說,醞釀談判,也是從1945年2月開始的。

到了1945年6月27日,宋子文帶隊,一大幫談判代表前往蘇聯,打算就雅爾塔協定進行磋商,雙方談了足足10次以後,才勉強有了一個結果。

是以說啥時候談結束的,咱也不清楚,不過出結果的時間,肯定是在8月14日之前。說不定在這之前,雙方已經形成了某些方面檔案。

是以說8月14日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隻是走了個形式,真正的結果,早在之前就已經敲定了。至于時間為啥這麼敏感,這事兒的确值得推敲,但不管是哪一天,其實都不會影響結果。賣了,就是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