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編織亞太“網格”同盟體系的圖謀與危害

作者:決策與資訊雜志
美國編織亞太“網格”同盟體系的圖謀與危害

美國圖謀在亞太地區構築起新型“遏華網格”,不僅不會給地區帶來和平與穩定,反而會造成地區撕裂

拜登政府上台以來,顯然比往屆政府更為重視拉攏亞太地區盟友,這些年來極力通過制造或挑撥地區沖突,企圖以“小多邊”方式拉攏地區盟伴,編織新型霸權同盟體系,打造遏華包圍圈,給地區安全穩定造成了嚴峻挑戰。

圖謀編織新型“遏華體系”

二戰結束後,美國在亞太建立起了一系列雙邊同盟,包括美日、美澳、美韓、美菲、美泰同盟等,構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條輻狀同盟體系,成為美國二戰後在亞太用兵謀霸弄權的重要抓手,發動了北韓戰争和越南戰争等。

随着冷戰結束和全球化深入發展,亞太包括東南亞國家大都緻力于經濟發展,先後在日本“雁陣”和“東盟+”模式推動下,走上了開放區域主義的合作之路。這同時也沖擊了美國的“條輻式同盟體系”,引起美國的高度警惕和破壞。其中,中國崛起并成為潛在區域中心,成為美國霸權的“眼中釘”。2009年,美國高唱“重返亞洲”口号,經濟上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另起爐竈,軍事上加大演訓規模頻次和艦機部署,并在南海問題上轉變立場挑撥沖突,企圖打亂亞太一體化程序,構築遏華陣營體系。特朗普政府上台後,奉行“美國優先”,加上總統其人言論激進、行為乖張,一度令地區國家不知所措。這一時期,與美國結盟聯合遏華者應者寥寥。

美國編織亞太“網格”同盟體系的圖謀與危害

拜登政府上台後,大肆鼓吹盟伴是美“重要戰略資産”,是美霸權力量的“倍增器”,加大力度拉攏地區盟伴。鑒于美國在冷戰期間享有各方面優勢的背景下都未能組建“東南亞條約組織”這樣的集體安全機制,目前東南亞各國與中國存在廣泛政治經濟社會聯系,美國再按老方法糾建遏華的集體安全機制更不可能。

是以,拜登政府轉而以“小多邊”糾集遏華“小團夥”,包括更新美日印澳“四邊機制”(Quad)、組建美英澳聯盟(AUKUS),拉緊美日韓安全合作等。2024年4月11日,美日菲召開首次上司人峰會,圍繞南海、東海、台海等涉華議題強調加強安全合作,劍指中國色彩濃厚。5月3日,美日澳菲四國防長在美“印太”司令部舉行會議,讨論如何“維護地區穩定和安全”。至此,二戰後以美國為中心的條輻式同盟體系開始向以美國為塔尖的小多邊、等級制網絡體系轉變。這種以美國為塔尖的小多邊網絡被美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稱為“網格”(latticework)結構,認為其具有針對性更強和靈活性更大的特點,有助于在盟伴間達成共識并展示戰略一緻性。

菲律賓被視為“關鍵一環”

菲律賓是美國前殖民地,也是美國條約盟友,與美國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菲地處亞太“第一島鍊”,扼控南海進出太平洋的關鍵通道,曾在冷戰期間充當美軍北上發動北韓戰争、西進轟炸中南半島的集結點,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在台海局勢愈發緊張的背景下,與中國台灣隔海相望、最北端距台甚至不足200公裡的菲律賓,更是被美國視為幹涉台海事務的前沿陣地。據報道,2023年“新美國安全中心”等一批美國智庫開展一系列台海沖突兵棋推演,結果顯示“菲對美協防台灣具有不可或缺地位”。

美國編織亞太“網格”同盟體系的圖謀與危害

正是以,拜登政府對菲律賓尤其是馬科斯政府極盡拉攏。據路透社披露,拜登是第一個緻電祝賀馬科斯當選的外國上司人;盛情邀請馬科斯通路白宮;擱置美國地方法院對馬科斯及其家族的判決和執行;派遣副總統、國務卿、防長等内閣高官相繼訪菲;對菲援助最多批量的新冠疫苗;第一時間對菲擅闖仁愛礁進行聲援;捐贈巡邏船和偵察機等武器裝備;簽署允許向菲出口核材料及技術的《美菲民用核合作協定》;承諾增加對菲投資等。據路透社介紹,美國人一改頤指氣使态度,在交往中讓菲律賓感到前所未有的恭敬。加上,随着馬科斯家族與杜特爾特家族沖突擴大并日益公開化,馬科斯及其政界表親為鞏固家族權勢,有意借美國之手削弱杜氏家族勢力,進而在國内外一系列政策上進一步向美傾斜。

如今,馬科斯政府已将自身綁上了美國“戰車”,包括向美額外增加4個軍事進駐基地、與美聯合釋出《雙邊防務指針》及允許美國在菲律賓呂宋島部署“堤豐”中程飛彈發射系統等,使美軍事霸權更加猖熾。

這不是威懾,而是脅迫

美國在亞太地區糾集盟友、炫耀軍力,美其名曰是“一體化威懾”。“威懾”本意有防禦防衛色彩,但前提應是吓阻侵略,否則,所謂的“威懾”則變成是一種強制、一種脅迫,不僅不利于地區穩定,反而會激起更強烈反抗和反制。

事實上,美糾集盟友打造網格化同盟體系,揚言對中國進行“拒止威懾”“韌性威懾”或“懲罰威懾”,圖謀阻止中國實作祖國統一、捍衛南海海洋權益等正當且正義的行為,是極其霸道的,不僅不能收到威懾之效,反而激起中國對美國進一步的不信和反感,以緻雙方對立加劇,海上摩擦更容易更新等。

美國編織亞太“網格”同盟體系的圖謀與危害

即使在技術層面,美國所謂的對華“威懾”也是問題重重。近期,主張對華拒止威懾的美國學者如哈爾·布蘭德斯(Hal Brands)也在思考,如何破解對華威懾仍存在“注重生存力還是攻擊力”“展示實力還是隐藏實力”“靠前部署還是靠後部署”“注重速戰還是持久戰”“尊重主權還是注重效率”“采取灰區行動還是高烈度戰争”等六大困境。

而受到美國慫恿的菲律賓顯然在南海侵權上底氣更足、膽氣更壯,為考驗美國承諾可信度,不排除采取更加冒進做法。屆時,一旦發生海上沖突,美國是否真正援引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并為該條約締結時還不存在的島礁聲索流血犧牲,是美國要提前深思熟慮的。而不管美國到時候介不介入,南海局勢顯然變得更加動蕩不安。一些東南亞國家已對此深感不安與不滿,因為南海的任何沖突都将破壞整個地區的穩定和不斷向好的經濟态勢。2023年11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就曾提醒菲律賓,“是否确信要讓自己成為戰場?”

總之,美國圖謀在亞太地區構築起新型的遏華網格,但這樣的遏華網格,不僅不會給地區帶來和平與穩定,反而會造成地區撕裂、陣營對抗、沖突頻發,必須引起亞太各國的高度警惕。

來源:“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微信公衆号

作者:陳慶鴻

編輯:胡梁

【聲明:本号是為服務各級政府、企事業機關決策的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其他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