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海發現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國核工業功勳周秩!

作者:佛山新聞
南海發現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國核工業功勳周秩!

在丹竈鎮西城社群西城村三界廟附近,有一間草木掩映的老宅。老宅背靠一個小山崗,右前方則是水塘。由于樹林茂密、草深路遠,除了在空中俯瞰,其他各個角度幾乎都察覺不到它的存在。近日,丹竈鎮“一村一史一志”項目調研團隊在村中收集曆史線索,意外發現這就是國營四〇四的首位廠長、核工業功勳獎章獲得者周秩的祖宅。

這一發現令調研團隊感到欣喜。周秩為中國“兩彈”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巨大貢獻,推動中國首個自主核電項目立項。他原名潘永金,這也是家鄉人民至今所呼喚的名字。“一村一史一志”項目進展中,村民熱切希望可以将他的事迹編入村史,讓後輩學習、銘記。

南海發現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國核工業功勳周秩!

圖中間房屋為周秩祖宅。/劉建新

他為國家事業奉獻終身

周秩出生于1916年,金陵大學肄業。學生時代,他便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1938 年讀書未畢業時便奔赴延安參加八路軍,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總校第 1 大隊東北幹部訓練班學習。1940 年畢業之後,他被安排在 359 旅,參加延安南泥灣的開荒大生産運動,并正式加入中國共産黨。

南海發現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國核工業功勳周秩!

青年時期的周秩。/圖檔來源于網絡

1951年2月,中央下達了部隊赴北韓作戰的指令。周秩被任命為47 軍 141 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志願軍政治部秘書處處長,多次在一線作戰。抗美援朝期間,47軍累計作戰420次,殲敵43000多人,湧現了天德山英雄連,榮立特等功的五連英雄排、英雄班等,還有特等英雄營長郝忠雲、國際共産主義戰士羅盛教、17歲英雄陳啟瑞等無數英雄。周秩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英雄代表團在北韓參加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代表大會,并和金日成合影。

南海發現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國核工業功勳周秩!

1953年8月,周秩(被舉起者)率領志願軍英雄代表團在北韓參加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代表大會。/圖檔來源于網絡

抗美援朝期間,美國頻頻向中國發出了核威脅。1955年,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在聽取了李四光、劉傑、錢三強關于鈾礦資源和原子能科學研究基本情況的彙報後,作出發展中國原子能工業的戰略決策。

新的使命落在周秩的肩上。1957 年 3 月,他被任命為第二機械工業部 14 局副局長,在核工業的軍工骨幹企業之一——國營四〇四廠任黨委書記、首任廠長。

南海發現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國核工業功勳周秩!

周秩在四〇四廠。/圖檔來源于網絡

四〇四是一個隻有代号的工廠,地圖上找不到标注,是大陸核工業“不能說的秘密”。包括周秩在内的大量的科研、生産人員隐姓埋名,在戈壁灘上展開建設。這裡自然條件艱苦,原來沒有一戶人家,沒有一株樹。周秩帶領大家僅用4個月時間,基本完成4000平方米的住宅建築,鐵路、公路、輸電線路等也陸續完工。

不久,大陸又進入三年困難時期,本來糧食就供應緊張的四〇四廠,幾乎斷絕了糧食供應。上級提出及時撤離基地。但是周秩認為,按照大陸核工業發展程序,必須在盡快拿出合格的鈾核心部件,來組裝大陸第一顆原子彈。一旦撤離,此前的努力将付諸東流,大陸的核工業發展将陷入停滞。

咬緊牙關,面對缺糧斷供的挑戰也堅決不撤退,是周秩再次面臨的一場戰鬥。廠内提出了“大搞代食品,節約用糧”的口号,四處借糧。此外,他們還開荒種地、刨樹根子、組織人員打獵,最終順利地渡過了糧荒,沒有讓核工廠的建設停下來。在周秩的帶領下,四〇四廠如期傳遞了合格的原子彈核心,完成了原子彈的組裝。1964年 10月 16日,大陸成功引爆了自主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

1981年1月,周秩從四〇四廠調回北京工作。盡管已經65歲,又身患高血壓多年,周秩又迎來了新的挑戰——開展核電站建設。

南海發現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國核工業功勳周秩!

2008年9月,周秩和妻子李一非重返四〇四廠,在嘉峪關新生活基地留影。/圖檔來源于網絡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經濟逐漸走上正軌,但是電力卻成為制約發展的掣肘,因為電力短缺,很多企業規定一個星期隻能開工3到4天。1970年2月8日,周恩來提出發展核電的訓示精神,中國首座核電工程“728工程”應運而生。

但是,“728”工程仍面臨很大阻力。受1979年美國三裡島核事故影響,大家當時普遍對核電顧慮重重,有的部委上司幹脆避而不見。為此,周秩代表二機部到上海728院做報告強調:“原子彈、氫彈都搞出來了,核電站怎麼搞不出來呢?上面的事由我們去辦,你們安心把工作做好。隻有把工作搞好,‘728工程’才能上去。”

為了做好“上面的事”,周秩到一個個部委去疏通,拿着小冊子和核電科普挂圖,反複宣傳核電是安全、清潔、經濟的能源。最終,他“蓋齊了16個大印”,推動“728”從代号變成了具體的30萬千瓦堆項目。

從投身抗戰、在槍林彈雨中保家衛國,到研究核彈、在戈壁荒漠中堅守初心,再到發展核電、踏破鐵鞋助力經濟崛起,周秩為國家奉獻終身,精神事迹值得深刻銘記、廣泛學習。

“不顯山不露水”的周秩祖宅

近期,南海在全區推動“一村一史一志”工程,提出要全面、客觀、系統盤點村情,追溯曆史淵源、梳理鄉村發展改革曆程、彙集村落文化資源。其中,丹竈鎮文化發展中心和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合作,聘請專業的曆史文化專家團隊展開村居史志研究。周秩祖宅的發現和史料梳理,就是在該項目的實踐中開展。

南海發現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國核工業功勳周秩!

周秩祖宅。/劉建新

根據村民的說法,周秩原名潘永金,周是他母親的姓氏。西城村民收藏的《潘氏北房族譜》記錄,潘氏北房積善堂十八傳潘鐘煥(文禮),娶妻周氏,育有2子,分别叫潘永炎、潘永金,其後代便再無記錄。

南海發現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國核工業功勳周秩!

村民提供的潘氏北房族譜,記錄了潘永金的名字。

潘永金改名周秩後,也保留了潘氏的印記。周秩的妻子李一非,在其去世後仍在家書中喚他為“阿潘”,寫下了很多日記手稿。

南海發現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國核工業功勳周秩!

周秩與家人的合照。/圖檔來源于網絡

周秩祖宅位于西城村東南一個曲徑通幽之所。這裡附近本為楊家人聚居,周秩家門前立了一個“潘界”的石碑,加以區分,表明這一地塊為潘家所有。宅院背靠山崗,前後均為蔥郁的樹林,右側則是一個小水塘,整體區位頗有避世之感。

南海發現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國核工業功勳周秩!

空中俯瞰周秩祖宅。/劉建新

祖宅外觀儲存完好,看起來十分堅固。一棵木棉樹緊鄰宅院,村民則習慣稱其為“英雄樹”。據說是幾年前,周秩的後人到村中探訪時栽下的。

南海發現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國核工業功勳周秩!

調研團随村民在周秩祖宅前走訪。/劉建新

祖宅旁邊,還儲存一截高聳的石牆。石牆通體烏紅,為紅砂岩建築的遺址。調研團隊專家,嶽麓書院曆史學博士、中山大學博士後、肇慶學院曆史系教師吳勁雄介紹,在嶺南地區這種紅砂岩多為明代建築所采用,推測村居的曆史悠久,在明代便已經開村。

南海發現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國核工業功勳周秩!

周秩祖宅旁邊儲存一截高聳的石牆,推測為明代建築。

值得注意的是,周秩祖宅附近,還有其他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建築。

西城村三界廟,始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據村民介紹,之前三界廟建築格外恢弘,後來拆除了三分之二。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三界廟誕,鄉民會擡神像遊鄉,場面十分隆重。

盡管經曆過拆除,前後隻剩一進,三界廟也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廟中東廂牆壁上鑲嵌有六塊刻于不同年代的石碑,記述較為詳細石碑包括《重修三界廟碑》、《三界新廟碑記》、《重建三界廟碑序》、《重修三界廟碑記》、《重修本廟碑記》。“一方廟祠,能儲存如此多的石碑,實為丹竈之最。”吳勁雄說。

南海發現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國核工業功勳周秩!

西城三界廟。/劉建新

南海發現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國核工業功勳周秩!

三界廟外牆。/徐佩英

據石碑記載,三界廟前曾經建有拜亭,廟左建有公所,現在均已不存。其中,刻于同治六年(1867)的《勸捐引》出自潘倬齡之手。潘倬齡是康有為的姑丈,他與兄長潘俊齡一起,和康有為的祖父康贊修一起讀過書。

周秩祖宅附近緊鄰三界廟處,還有一口古井,村民稱之為“泥井”。井口與一般水井并無差别,但是如果俯視井内,會發現其容量巨大,像是一個直徑四五米寬的大甕,旁邊的房子、道路,其實均建于水井之上。除了有“大肚”的特征,這口水井的井壁不是由磚頭所砌,而是岩壁泥面,十分特别。

南海發現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國核工業功勳周秩!

泥井。

巧合的是,無論是周秩祖宅,西城三界廟還是這口泥井,都是“不顯山不露水”“内有乾坤”,這也被村民所津津樂道。

曆史文化遺迹保護受到重視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曆史文化遺迹保護的話題受到關注。周秩祖宅等曆史文化資源在村居史志調研中被發現,将成為文化遺迹保護的重要對象。

據悉,丹竈鎮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至今仍儲存許多文物建築、曆史老舊建築以及曆史文化遺迹。2022年,《丹竈鎮曆史文化遺迹管理制度》出台,以制度加強相關文化遺迹的保護力度。

目前,全鎮有不可移動文物28處,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康有為故居。在博物館方面,則擁有南海區博物館分館康有為博物館。丹竈鎮格外重視對曆史資源、文化遺迹的發現和挖掘,已經開展了已經開展了《丹竈曆史文化叢書》修編、“有為水道”調研、“翰林水道”調研、“丹竈書院曆史文化”調研等系列工作。例如在去年,丹竈書院曆史文化調研發掘出自蘇村的一塊乾隆年間的碑刻,是目前所知丹竈現存清代最早的石碑。目前,丹竈鎮以“一村一史一志”工程為重點,以村居史志的調研編修助力“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

南海發現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國核工業功勳周秩!

丹竈鎮“一村一史一志”調研團在西城村三界廟前合影。/劉建新

與此同時,丹竈鎮也堅持“在保護中活化、在活化中保護”的原則,以文化振興促進文化遺迹保護。

例如南沙陳氏大宗祠,是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之一,2013年被列為佛山市文物保護機關。在2019年的佛山市古村活化更新工作中,陳氏大宗祠被活化利用為村史館。鎮、社群經常在此舉辦各類文化藝術活動,如賀新春書法家送春聯活動、康有為文化節的象棋邀請賽、書畫攝影作品巡展、戲曲私夥局、醒獅交流活動、圖書漂流活動,四小園活動等,讓文物成為文化潤民的載體。

丹竈佩瑤家塾是南海區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登記機關,門匾“佩瑤家塾”四字為康有為所題。丹竈鎮撬動社會資源,引入社會熱心企業、民間藝術家進駐開展文化藝術活動。“漢字書法(康體)”成功申報為南海區非遺項目後,鎮文化中心以及丹竈書法協會多次在丹竈佩瑤家塾舉辦相關的非遺文化活動、康體書法學術及創作研讨。

南海發現 | 村民口中的永金,竟是中國核工業功勳周秩!

位于丹竈村的佩瑤家塾,匾額為康有為題。/毛蕾

位于仙崗社群的仙崗書院,同樣是引入熱心企業及民間藝術家,打造成古戲台+藝術館。如今,南海區守一藝術館已經成為嶺南傳統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成為粵劇、龍舟說唱等非遺藝術的大舞台。

文/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毛蕾 實習生鄧崇隽 通訊員蘇碧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