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樓市故事會(1):中國的第一個商品房小區的故事

作者:正經談财

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形容我們的樓市曆史,那用滄海巨變來形容也不為過。比如說,我們八零後、九零後現在住在商品房小區裡,覺得很正常不過。但是,如果我告訴你,第一個商品房小區是在1979年才出現,距今不過40餘年,你是不是也很吃驚。

曆史背景

在改革開放前,國家是福利分房制度,即政府或機關負責為職工提供住房。現在很多電視劇都對那段時間的分房問題有過描述,機關大院也是那個年代的社群故事。

進入市場經濟後,福利分房制度就面臨政府投入、建設效率、配置設定公平諸多問題。從1980年開始,國家開始逐漸推行住房制度改革,提出了“三三制”補貼售房政策,即政府、機關、個人三者各負擔公房售價的三分之一。随後,住房政策逐漸轉向“提租補貼”,即提高房租,增加工資,變暗貼為明補,促進住房商品化。

最終的檔案是1998年的房改檔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停止住房實物配置設定,實行住房配置設定貨币化,确定了房地産的市場化程序。我之前寫過開發商風雲故事錄,後來很多的百強房企都是1988年-2020年開始開始發家的。

樓市故事會(1):中國的第一個商品房小區的故事

摸石頭過河

那會很多事情是摸着石頭過河,不是一蹴而就的,住房制度改革也是這樣。實際上,作為改革的試驗田,深圳在1979年就開始了住房商品化改革的試點,成為了中國大陸一大個商品房小區,是深圳城市曆史和住房改革曆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駱錦星,深圳房管局的最早的副局長。在1979年,他接到一個重點任務,要在一年之内為支援深圳的幹部們建起150套宿舍。但當他去财政局要500萬的建設款時,财政局局長卻告訴他,連5萬都難拿,更别提500萬了。

1979年的中國,土地管理非常嚴格,法律不允許土地買賣、出租或轉讓。但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就是要打破正常,搞創新。

當時省委上司叫我們要走政策邊緣,我們就想了一個變通的法子,叫補償貿易――我們出地,港商出錢合作建房,利潤雙方分成。這畢竟這是違反憲法的,為了找到一些依據,我還專門找了“祖師爺”列甯,在《列甯選集》“住宅問題”一節中,列甯引用恩格斯的話論說道:住宅、工廠等等,至少是在過渡時期未必會毫無代價地交給個人,或協作社使用。同樣,消滅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滅地租,而是要求把地租―――雖然是用改變過的形式―――轉交給社會。我把這個想法給市委書記張勳甫彙報時,他也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還說“剝奪地産,把地租用于國家支出”,你們就先幹着試試看吧。

那會吸引港資是解決資金的一個重要方向,駱錦星也想到了這個辦法。他在得到市委書記張勳甫的同意後,與港商劉天就展開了談判。

樓市故事會(1):中國的第一個商品房小區的故事

1979年末,雙方達成了協定:深圳市政府提供土地使用權,港商出資建房,利潤按深圳政府85%、港商15%的比例配置設定。 這份協定雖然簡陋,連公章都沒蓋,但它卻開啟了中國土地制度改革的先河。

這個小區就是後來深圳羅湖的東湖麗苑,當時合作成立的項目公司就是現在的深圳特區房地産公司。而香港商人的操盤也讓我們這邊開了眼界。

住宅區的設計圖紙剛出來,土地還沒有動工,香港合作方劉天就已經開始在香港賣房,均價2730元/平方米。這個價格還不到香港樓價的一半,還由深圳方面承諾,一次性付款,優惠9.5折,同時提供購房入戶,每家大約配備3個戶口名額。

樓市故事會(1):中國的第一個商品房小區的故事

在超低售價和賣房送戶口政策的加持下,吸引了5000多人排隊購房,最後還是抽簽搖号,最終一次性售罄。深圳這邊完成了蓋房任務,還分到了大額的開發利潤。

而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土地的巨大價值。于是,伴随着轟轟烈烈的城市化程序、波瀾壯闊的三十年房樓市開發史也開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