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欠崇祯皇帝一句“對不起”,袁崇煥被殺,最後崇祯後悔了嗎?

作者:陳詞a

明朝經曆數百年的興衰,最終在崇祯年間走向覆亡。這位最後一任皇帝的一生備受非議,尤其是他殺害了忠勇善戰的名将袁崇煥一事,更是遭到了後人的诟病。然而,事情的來龍去脈并非如此簡單。崇祯為何要下令處死袁崇煥?他是否曾為此後悔過?讓我們一探究竟,揭開這段曆史的重重疑雲。

曆史欠崇祯皇帝一句“對不起”,袁崇煥被殺,最後崇祯後悔了嗎?

崇祯登基,重用袁崇煥

崇祯帝是明朝最後一位在位皇帝,他的年号為"崇祯"。崇祯帝的出生名叫朱由檢,是萬曆皇帝的第十四子。1627年,朱由檢在其兄長渎職被廢黜後,被推舉為皇儲,次年即位,是在明朝已經日漸衰微的時期登基執政。

曆史欠崇祯皇帝一句“對不起”,袁崇煥被殺,最後崇祯後悔了嗎?

當時的明朝,内憂外患不斷。外有後金的入侵,内有黨争腐敗。朝政艱難,崇祯帝上任後面臨重重困難。為了應對嚴峻形勢,他決定重用袁崇煥這位武将。

袁崇煥,字子雲,山西人氏。他自幼好學,十六歲中舉人,後來考取進士出身。天啟年間,袁崇煥被派往遼東戍邊,屢立戰功,深得明熹宗皇帝賞識。在甯遠之戰中,他力挽狂瀾,大破後金軍隊,扭轉了明朝節節敗退的頹勢。

崇祯帝登基後,對袁崇煥這位武勇善戰的名将更是賞識有加。他不僅重新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鎮守遼東重地,更是親自為他加封"太子太保"的殊榮。崇祯帝對袁崇煥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夠平定邊疆,掃清外患。

當時,袁崇煥立下了"五年平遼"的豪言,誓要在五年之内,徹底平定遼東的後金勢力。崇祯帝對此喜出望外,不僅應允了袁崇煥的請求,還特意賜予他一柄名為"尚方寶劍"的寶劍,意味着可以"斬佞臣"。

兩人之間,似乎是一對理想的君臣搭配。崇祯帝寄望袁崇煥能夠建功立業,而袁崇煥也對皇帝的重用心存感激。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對君臣的關系,最終會走向一個如此慘烈的結局。

曆史欠崇祯皇帝一句“對不起”,袁崇煥被殺,最後崇祯後悔了嗎?

在崇祯三年,也就是袁崇煥"五年平遼"計劃的第二年,一件震驚朝野的事情發生了。崇祯帝下令,将袁崇煥這位當朝重臣,淩遲處死于市曹。這一決定,無疑是當時最大的政治事件,也成為後世對崇祯帝評價的一大重點。

那麼,崇祯帝為何會做出如此決定?當時的情況又是如何?讓我們繼續往下探究。

袁崇煥殺毛文龍,引起朝野非議

崇祯三年,一件震驚朝野的事情發生了。當時,明朝的兩位重臣袁崇煥和毛文龍之間的沖突已經積累多年,終于在這一年爆發。

曆史欠崇祯皇帝一句“對不起”,袁崇煥被殺,最後崇祯後悔了嗎?

毛文龍,字子高,山西人氏,與袁崇煥同為明朝著名将領。他自幼好武,十六歲就被選為武生,後來考中武舉,一路高升為兵部尚書。在遼東戰事中,毛文龍屢建奇功,與袁崇煥并駕齊驅,被譽為"遼東二虎"。

然而,兩人的沖突由來已久。早在天啟年間,袁崇煥就曾上疏,要求朝廷嚴格管理毛文龍的軍饷開支。這讓毛文龍大為光火,認為袁崇煥是在诽謗中傷。從此,兩人的關系就出現了裂痕。

到了崇祯三年,袁崇煥奉命鎮守山海關,而毛文龍則駐守錦州。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兩人的沖突更是愈演愈烈。一次,毛文龍的部隊在山海關一帶活動,袁崇煥便以"擾民"為由,嚴詞斥責毛文龍。雙方的部下幾乎就要動武對壘。

就在這種劍拔弩張的氣氛下,崇祯帝下旨,命袁崇煥和毛文龍一同前往北京觐見。兩人不得不同路前往京師。4月18日,袁崇煥先一步到達北京,在禦路旁列陣迎駕。當毛文龍的隊伍抵達時,袁崇煥突然揮劍指着毛文龍,大罵他"逆賊"、"奸佞",随後竟當衆将毛文龍殺害。

曆史欠崇祯皇帝一句“對不起”,袁崇煥被殺,最後崇祯後悔了嗎?

這一駭人聽聞的事件,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認為,袁崇煥身為重臣,竟然如此公然殺害同僚,實在是罪無可恕。也有人為毛文龍鳴不平,認為他一向忠勇,豈料竟遭此橫禍。

另一方面,也有人為袁崇煥開脫,認為毛文龍确實在軍中作風life散漫,早就應該嚴懲不貸。還有人說,袁崇煥手持尚方寶劍,斬殺奸佞乃是應當之舉。

無論如何,這一事件給朝廷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崇祯帝雖然對袁崇煥的所作所為頗有微詞,但考慮到他的軍功,并未過多追究。不過,這一事件也埋下了袁崇煥後來被殺的禍根。

從此,朝野上下對袁崇煥的評價出現了兩極分化。有的将他視為忠勇之臣,有的則認為他狂妄自大、罪大惡極。這種非黑即白的評價,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袁崇煥殺毛文龍一事,給明朝的統一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加速了明朝的覆亡。

崇祯與袁崇煥的信任危機

曆史欠崇祯皇帝一句“對不起”,袁崇煥被殺,最後崇祯後悔了嗎?

崇祯三年,一場動蕩不安的戰雲籠罩在京師上空。後金騎兵直逼京城,崇祯帝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危機。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他與袁崇煥之間的信任也出現了裂痕。

當時,後金的騎兵已經攻打到了房山一帶,距離紫禁城僅有幾十裡地。朝野震驚,崇祯帝親自督陣,指令袁崇煥火速增援。然而,袁崇煥的救兵遲遲未到,反而讓後金騎兵有機可乘,一度将明軍逼到了城下。

崇祯帝對此大為震怒,他曾親自囑托袁崇煥"五年平遼",如今後金竟然打到京城來了,袁崇煥救援的遲緩無疑讓人生疑。一些朝臣更是直指袁崇煥有私通後金的嫌疑,故意拖延軍機。

當時,有一名太監親耳聽到袁崇煥與後金人私下交談,言語之中似乎有所蹊跷。這名太監立刻将此事禀報給崇祯帝,崇祯帝聽後大驚失色,不禁對袁崇煥産生了重重懷疑。

此前,崇祯帝對袁崇煥一直是賞識有加,視為忠勇之臣。可如今,袁崇煥竟然被指有通敵嫌疑,這讓崇祯帝倍感失望和憤怒。他不禁回想起袁崇煥殺毛文龍的所作所為,心中更是生出了一股戾氣。

曆史欠崇祯皇帝一句“對不起”,袁崇煥被殺,最後崇祯後悔了嗎?

就在這種情況下,崇祯帝決定對袁崇煥嚴懲不貸。他下令将袁崇煥囚禁于獄中,并命人徹查其通敵的罪證。很快,一些聲稱袁崇煥曾賣糧給後金的材料被呈上來,更有人指證袁崇煥圖謀議和,意圖與後金勾結。

面對如此重大的罪名,崇祯帝再也無法容忍。他痛下決心,判處袁崇煥淩遲處死。這一判決無疑是當時最轟動朝野的大事,也标志着崇祯與袁崇煥之間的信任徹底破裂。

當時,朝野上下對此事有不同的評論。有人認為,崇祯帝殺忠臣乃是一時糊塗;也有人說,袁崇煥罪有應得,早該除掉這個奸佞小人。無論如何,這一事件無疑加劇了明朝内部的分裂,也讓崇祯帝在臣子心中的威信大跌。

就在袁崇煥被處死後不久,後金的進攻就愈演愈烈。明軍陣腳大亂,朝中更是人心惶惶。很快,李自成的起義軍就乘虛而入,直搗京師。崇祯帝在絕望中選擇自缢身亡,大明王朝也就此覆滅。

有人說,崇祯帝殺袁崇煥是導緻亡國的根源。但從曆史的角度看,明朝的覆亡早已注定,内憂外患,朝野分裂,崇祯帝實在是無能為力。而他與袁崇煥的決裂,不過是這場大戲的一個插曲而已。

曆史欠崇祯皇帝一句“對不起”,袁崇煥被殺,最後崇祯後悔了嗎?

崇祯下令處死袁崇煥的隐情

崇祯三年,朝野震驚,崇祯帝竟下令将袁崇煥這位當朝重臣處以極刑。這一決定無疑是當時最轟動的大事,也成為後世對崇祯帝評價的重點。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崇祯帝下定決心,要除掉這位曾經賞識有加的名将呢?細究其中的緣由,其實還有一些隐情。

首先,袁崇煥被指有"通敵"的重大嫌疑。據明朝史料記載,袁崇煥曾多次向後金軍隊賣糧,為敵人輸送軍饷。這在當時無疑是一種重罪,等同于勾結外敵,罪不容赦。

曆史欠崇祯皇帝一句“對不起”,袁崇煥被殺,最後崇祯後悔了嗎?

其次,袁崇煥與崇祯帝在"主戰"和"主和"的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崇祯帝一心想要平定後金,掃清邊患。而袁崇煥則主張與後金議和,認為長期對抗無益。這種立場對立,使得兩人的沖突無法調和。

再者,袁崇煥被指控"托付不校",未能完成崇祯帝傳遞的"五年平遼"重任。崇祯三年正是袁崇煥"五年平遼"計劃的第二年,然而後金騎兵竟然直逼京師,可見袁崇煥未能盡力完成使命。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旁證佐證。比如有太監親耳聽到袁崇煥與後金人私下交談,似有蹊跷。再加上袁崇煥殺毛文龍一事,更讓崇祯帝對他産生了重重懷疑。

面對如此重大的罪名,崇祯帝下定決心,要嚴懲袁崇煥以正朝綱。他将袁崇煥囚禁于獄中,并命人徹查其通敵的罪證。很快,一些聲稱袁崇煥曾賣糧給後金的材料被呈上來,更有人指證袁崇煥圖謀議和,意圖與後金勾結。

曆史欠崇祯皇帝一句“對不起”,袁崇煥被殺,最後崇祯後悔了嗎?

崇祯帝見狀,大怒之下判處袁崇煥淩遲處死。這一判決無疑是當時最轟動朝野的大事,也标志着崇祯與袁崇煥之間的信任徹底破裂。

當時,朝野上下對此事有不同的評論。有人認為,崇祯帝殺忠臣乃是一時糊塗;也有人說,袁崇煥罪有應得,早該除掉這個奸佞小人。無論如何,這一事件無疑加劇了明朝内部的分裂,也讓崇祯帝在臣子心中的威信大跌。

就在袁崇煥被處死後不久,後金的進攻就愈演愈烈。明軍陣腳大亂,朝中更是人心惶惶。很快,李自成的起義軍就乘虛而入,直搗京師。崇祯帝在絕望中選擇自缢身亡,大明王朝也就此覆滅。

有人說,崇祯帝殺袁崇煥是導緻亡國的根源。但從曆史的角度看,明朝的覆亡早已注定,内憂外患,朝野分裂,崇祯帝實在是無能為力。而他與袁崇煥的決裂,不過是這場大戲的一個插曲而已。

崇祯臨終前的反思

曆史欠崇祯皇帝一句“對不起”,袁崇煥被殺,最後崇祯後悔了嗎?

崇祯十七年三月,大明王朝已經走向了終點。北京城陷落,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入紫禁城。崇祯帝眼見大勢已去,在絕望之中選擇了自缢身亡。

就在崇祯帝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留下了六道"罪己诏",對自己在位期間的種種過錯進行了檢讨和反思。這無疑是崇祯帝臨終前最後的自我剖析。

在第一道罪己诏中,崇祯帝寫道:"朕生于亂世,幼年失學,登基艱難。"他自知自己出身不利,年少時無法深造,登基之初便面臨重重困難。

第二道罪己诏中,崇祯帝謙虛地說:"朕孤陋寡聞,識見不遠,屢見錯謬。"他承認自己學識淺薄,眼界有限,在處理國事時屢屢犯錯。

曆史欠崇祯皇帝一句“對不起”,袁崇煥被殺,最後崇祯後悔了嗎?

到了第三道罪己诏,崇祯帝更是直言不諱地說:"朕躭志驕縱,不能勤于政事。"他檢讨自己驕橫跋扈,未能勤勉治理朝政。

在第四道罪己诏中,崇祯帝寫道:"朕昏庸無道,不能親賢臣,遠小人。"他自認為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未能重用賢臣,反而被小人迷惑了心智。

第五道罪己诏,崇祯帝說:"朕驕恣放縱,不能振作綱紀。"他痛斥自己放縱驕橫,未能端正朝綱紀紐。

最後一道罪己诏中,崇祯帝寫下:"朕昏亂無能,緻使社稷覆亡。"他承認是自己的無能昏庸,導緻了大明王朝的滅亡。

可以看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崇祯帝對自己在位期間的種種過錯有了清醒的認識。他雖然出身不利、環境艱難,但驕縱放縱、昏庸無道,未能振作綱紀、親賢遠小人,最終釀成了大難臨頭的局面。

曆史欠崇祯皇帝一句“對不起”,袁崇煥被殺,最後崇祯後悔了嗎?

除了這六道罪己诏,崇祯帝還留下了一份遺诏。在遺诏中,他說:"朕生不逢時,緻使社稷覆亡,罪在朕躬。"他再次承認是自己的無能,導緻了大明王朝的滅亡。

不過,崇祯帝也沒有完全推卸責任。他在遺诏中寫道:"朕雖不才,然亦勤于國事,不敢自逸。"他認為雖然自己無能,但也曾勤勉治理國家大事,并未荒廢職守。

最後,崇祯帝在遺诏中囑咐李自成"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可見即使在最後時刻,他仍然懷着一顆為民父母的虔誠之心。

崇祯帝在臨終前的這些反思和囑咐,無疑展現了他作為一代君主的良知和操守。雖然他在位期間确有過錯,但也并非是一個昏庸放縱的暴君。相反,他在最後時刻還是表現出了一位明君應有的自省和謙遜。

結尾

不過,崇祯帝的這些反思和囑咐,是否能為他在曆史上的評價雪恥,仍然有待進一步探讨。畢竟,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明朝的覆亡,除了崇祯帝的過錯外,還有許多其他深層次的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