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車圈輿論戰,比價格戰更可怕

作者:汽車公社

最近的汽車圈,似乎都在談論一個話題,那就是流量。

特别是當小米投入到造車大軍中,這種潮湧式的關注度,的确讓每個身處輿論場的汽車人都羨慕不已,特别是對流量需求很大的車企營銷部門來說。于是乎就有了車廠大佬開始劍走偏鋒,下場直播,也希望在這種浪潮中去獲得一些關注。

确實,汽車行業這麼内卷,價格戰打了一輪又一輪,越打越不奏效,車企們确實不知道又該從何下手去扭轉這種局面,沒想到汽車行業的商戰,戰火很快燒到了輿論場。

汽車圈的輿論戰,正式打響了!

車圈的輿論戰,是當下汽車行業惡戰的結果。汽車産品的價格不可能無限制地下跌,于是乎一些具備社會輿論資源的公司風口調轉,憑借異常活躍的社交媒體,制造一些話題和爆點,各種消息更是漫天飛,讓人猝不及防,應接不暇,真真假假,頭暈目眩!

車圈輿論戰,比價格戰更可怕

實際上,輿論它不僅可以改變一個人想法,更是可以改變一個群體的認知,不僅可以擾亂我們對汽車行業的洞見和思考,同時還能帶偏國人的在選車購車上的價值觀,甚至是一個産業和行業的價值走向。

如果說價格戰是通過技術進步、規模提升、企業産品的進一步強大而将一些南郭先生淘汰掉,那麼輿論戰,則有可能改變這種行業的規律和遊戲規則,将汽車的競争轉向另一個非核心賽場。

那些輿論戰的主導者,他們背靠強大資本,靠着所謂的使用者思維和語言就占盡流量,在三人成虎的輿論中,反而埋沒了好的産品和技術,讓一些具備話語權的聲音和輿論主導了消費者的心智,這必将給我們國産汽車産業帶來災難,倘若以後其他企業都效仿把精力和重心放到營銷搞噱頭上,我們的産業将會永遠停滞不前。

這就是“輿論戰”的可怕之處。

又一殺手锏?

按照輿論戰的解釋,它是一種在現代社會條件下,通過運用媒體、網絡和其他管道,針對公衆輿論進行的戰争政策。旨在通過有計劃有組織地宣傳和引導,影響、控制或改變目标群體的思維模式、态度、價值觀和行為。

随着資訊社會的快速發展,輿論戰已成為現代戰争中一種極為重要的戰略手段。有效的輿論造勢可以鼓舞民心,激勵鬥志,産生強大的凝聚力。在資訊化戰争中,戰争對大衆傳媒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輿論戰已經被提升到戰略層次。

2000多年前的劉邦,為了擾亂楚國士兵的軍心,會讓自家的士兵站在陣地外高唱楚國歌曲。最終讓楚國士兵都陷入了“思鄉之情”,導緻項羽陷入了“四面楚歌”狀态,鬥志也被逐漸瓦解。不過當下我們看到的網絡空間輿論鬥争,其實這背後更為複雜。

今年以來,實際上有幾次現象級的輿論事件,都給企業帶去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他們是理想、小米和智己。

車圈輿論戰,比價格戰更可怕

當一個“奠”字P上理想MEGA的車身時,病毒式的傳播就拉開了。但凡是一條MEGA的圖檔和短視訊,評論區必定會出現成片刷屏“奠車”“外棺大氣、内逝豪華”“骨灰級玩家”,讓理想這款車牢牢地貼上了一個非常負面的标簽。

然後是小米,因為小米第一次造車,雷軍也是自帶流量的網紅,于是SU7成為一時間熱門的話題。但凡一個汽車品牌的直播間,必定會有網友去刷屏SU7,但凡一條關于小米的短視訊,就會獲得驚人的流量加持,形成了爆炸式的傳播效果,有人調侃道就連村口不識字的大媽都知道小米SU7了。

最後是智己和小米的口水仗,原本是一個對比參數的标注錯誤,這在手機圈可能時有發生,沒想到小米的咄咄逼人,将智己步步逼退,最後智己CEO一番感慨造車不易的話和一些舉例,成為網友攻擊的焦點,讓智己成為了“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孤兒車”的衆矢之的。

三個案例,兩個負面,一個正面,其實都是輿論戰的結果。那輿論戰之後,這三個品牌獲得了什麼呢?

車圈輿論戰,比價格戰更可怕

理想MEGA成為理想的滑鐵盧,不僅訂單被大面積退掉,而且股價連連下跌,以至于李想開始“禁言”,“微網誌之王”也被輿論搞怕了,就連其非常重磅的理想L6,上市釋出會也并沒有做大面積的伸張。

智己則是在上汽内部被約談,助長了小米的氣焰。筆者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沒有把小米資料标注出錯,智己絕對不會引來這一波流量和輿論對其的批判,畢竟無論是智己還是其CEO劉濤,品牌和個人影響力還是太弱了。

小米則不用說,雷軍的個人影響力,潑天的流量已經給小米造車帶去了非常強大的群衆基礎,這些操作無疑将小米推向了新造車勢力最強的選手,更成為了小米汽車在當下市場輿論中的最強優勢。

其實僅僅是單純的通過正向的輿論手段,去引導消費認知無可厚非。但現在競争激烈的時代,可恥的商戰更是将輿論戰帶到另外一種局面,那就是掌握着流量和輿論話語權的一方,通過一定的輿論引導,讓更多不明是以和真相的網友随波逐流,以黑段子的形式,成為輿論的打手。

車圈輿論戰,比價格戰更可怕

商業競争上的輿論戰,雖然短期内不會對企業間的競争帶去直接的沖擊,但是會左右企業和對手在戰略上的打法,會影響企業團隊的認知和戰鬥力。有意甚至是惡意的輿論戰,更是會打亂企業在産品和傳播上的節奏,加深對手的内耗,進而拖垮對方的執行效率,最終達到瓦解競争的目的。

當然,輿論戰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黑公關”,但是現在随着網際網路那一撥人的入局,他們谙熟流量密碼,了解人性,知道怎樣的方式能夠引起軒然大波,輿論戰已經更新為了“水軍攻擊”和“段子黑”,配合着短視訊平台的流量和算法的助推,更将這些輿論戰無限再放大。

這種殺手锏,顯然與商業文明背道而馳,但話又說回來,在一個新舊交替、你死我活的時代,又有誰會在乎文明與否呢,因為曆史永遠都是勝利者來書寫。

熱鬧歸熱鬧,明辨更重要

“沒有開微網誌,但不代表不看微網誌,刷抖音,看小紅書。作為CEO,時間精力有限,放在産品、技術、業務上更加重要。一個企業成功,不能單靠流量,或者說,流量不是企業、品牌成功的唯一。”極氪CEO安聰慧在極氪009光輝的上市專訪上,對當下車企大佬做直播,車企要流量的風潮談了自己的看法。

其實,絕大多數經曆時代和周期考驗的汽車大佬,面對流量是很坦然的。網紅的、流量的,很多時候來得快去得也快。如果做流量,如何在社交媒體上引起更大的關注和浪花,其實隻要舍得投入就行。

就像為什麼小米汽車上市能夠獲得抖音和微網誌的強大關注,就像為什麼理想在微網誌上找不到負面聲音一樣,其實有很大的原因在于背後有輿論和資本的推手存在。當下資料和算法的時代,想要哪些人看見什麼或看不見什麼,用技術和錢都可以解決,隻是看這家企業的價值取向是什麼了。

車圈輿論戰,比價格戰更可怕

中國市場很大,企業也非常多,消費人群更是多元化。是以不一樣的企業和企業掌舵人,在企業核心價值方面,一定會存在諸多差異,跳脫的、内斂的、專研的、實在的,每一家隻要産品好,應該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使用者人群。

最近筆者在看狹義乘用車市場一季度的銷量時,發現了一個驚人的數字。那就是咱們的比亞迪、奇瑞、吉利、長安四家自主品牌,已經全面超越合資車企拿到車企前四強了。而且還有一個資料是,自主四強在40家自主車企中占了61%的市場佔有率,意味着頭部10%的車企拿下了60%的銷量。

但看看整個行業和社會輿論呢?除了比亞迪作為巨無霸,具備天然的流量體,吉利、奇瑞、長安其實很多時候在社交媒體上都是默默無聞的,很少有掀起全民熱議和讨論的話題。再看看蔚小理甚至是帶華為屬性的問界,他們絕大多數占據了社交媒體的流量和輿論核心領地,然而再看看銷量,幾乎排在前十名開外。

對比下來,顯然“聲(流量)不配量(銷量)”,你說消費者真的都不知道嗎?歐美國家其實也玩輿論,但真正在世界汽車産業上擁有絕對影響力的如奔馳、豐田等,放在近百年的曆史長河中,一定是技術和産品驅動的結果,輿論僅僅是錦上添花罷了。

車圈輿論戰,比價格戰更可怕

是以當嚴謹的汽車技術和工業,遇到浮躁的輿論場,這并不是一個好事兒,影響力作為一種權力,其實也代表着商業利益,更成為不少人壟斷掠奪的工具。一旦這種影響力脫離了汽車原本應該具備的安全、耐久性等這種難以短時間内被察覺的素質,就是劣币驅逐良币了。

而現在逐漸傳導到汽車營銷領域的“飯圈文化”,也不斷地讓汽車營銷生态變得更加扭曲,如果輿論戰成為行業的主旋律,産業也很難實作高品質發展,長遠來看就是汽車産業的悲哀。

好在以技術和産品為先導的主流大廠,并不會貿然入局輿論場,就像BBA一樣,即便是在網上被各種吐槽,但依舊保持其獨特的個性和方向,雖然銷量受到行業周期的影響出現下滑,但至少他們不會為企業未來的發展,埋下緻命的禍根。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理想汽車,其在近期的組織架構變革方面,也逐漸弱化了商業銷售的職能,更加聚焦産品和戰略,微網誌之王的轉變确實也值得整個汽車輿論場的思考,每一家想要做大做強的汽車企業,或許都必須經曆這個階段和過程。

是以,對企業來講,面對輿論戰如何不被帶偏,就需要借用核心輿論事件的處理方式,如何降低輿論戰對各自的傷害,那就是——别看評論!别參與口水仗!而對于普通消費者要怎樣去買一台适合自己的好車,過來的經驗就是——看成熟的,别當小白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