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車圈流量戰!豐田動真格,高管頻露臉,與雷軍、魏建軍較勁?

作者:12缸汽車

北京車展後,雷軍、周鴻祎掀起的流量“巨浪”,讓一衆車企高層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迫感。朱華榮接受采訪時表示:“雷軍、餘承東有他們個人的粉絲生态和個人IP優勢,如果傳統汽車不改變、不努力,真的會被淘汰。”

車圈流量戰!豐田動真格,高管頻露臉,與雷軍、魏建軍較勁?

盡管北京車展已經落幕,但車企在流量領域中的博弈仍處于進行時。

近日,廣汽豐田副總經理彭寶林開通微網誌、個人視訊号的舉動,引發行業熱議。随後,廣汽豐田執行副總經理文大力、公關總監李瑩等高管陸續入駐視訊号。新一輪的“流量戰”,悄然醞釀。

車圈流量戰!豐田動真格,高管頻露臉,與雷軍、魏建軍較勁?
車圈流量戰!豐田動真格,高管頻露臉,與雷軍、魏建軍較勁?

結合近幾年的“流量戰”的戰況看,已更新至車企掌門人親自下場打擂台。如,奇瑞董事長尹同躍下場直播,為新品預熱;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親測長城全場景的NOA;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與俞敏洪進行三小時直播……

諸如此類,在今年的車圈内數不勝數。需要注意的是,相比車企掌門人下場,高管們入局的時間更早,如比亞迪趙長江、吉利楊學良等。

車圈流量戰!豐田動真格,高管頻露臉,與雷軍、魏建軍較勁?

猶記得去年6月中旬,長城汽車宣布,涵蓋品牌、技術、供應鍊等多個領域的18位公司高管集體入駐微網誌。聲勢浩大的入駐方式,足見品牌對流量的渴望。

不難發現,縱觀前幾輪“流量戰”中,幾乎看不到主流合資品牌的身影。從合資車企的背景出發,高管團隊成員要麼是外方派駐,要麼屬于國企幹部,是以很少高管願意在社交媒體上直面消費者。

截至目前,除廣汽豐田多位高管“沖鋒式”入駐媒體平台以外,僅上汽大衆、長安福特等幾家車企有個别高層在社交平台撐市面。廣汽豐田這一舉動,無異于“反擊”,大有在“流量争奪戰”中與自主品牌一決雌雄之勢。

車圈流量戰!豐田動真格,高管頻露臉,與雷軍、魏建軍較勁?

當然,合資高管們集體下場的背後,不外乎合資品牌的生存空間正在被擠壓。資料顯示,2023年自主品牌銷量持續攀升,市場佔有率約為56%。除去進口車市占比,合資品牌市占比約為40%。毫無疑問,多元度夾擊下,合資品牌轉“被動”為“主動”實屬無奈。

作為合資陣營的“主力軍”,廣汽豐田高管團隊入駐社交平台,或為合資陣營其他成員提供範本,不排除後續會有更多合資品牌加入“隊伍”中,更激烈的“流量戰”即将打響。

車圈流量戰!豐田動真格,高管頻露臉,與雷軍、魏建軍較勁?

重點是,在外界眼中相對“保守”的合資品牌,是否能夠在這場戰役中收獲成效,備受業内業外人士關注。

車圈流量戰!豐田動真格,高管頻露臉,與雷軍、魏建軍較勁?

朱華榮曾坦言,長安汽車需要培養自己的“雷布斯”、“餘大嘴”。

不得不承認,無論是雷軍,還是餘承東,強大的個人IP令自身擁有旁人難以媲美的“帶貨”能力。然而,在潑天的流量面前,哪怕是營銷手段卓絕的雷軍,也必須對流量保持敬畏。

車圈流量戰!豐田動真格,高管頻露臉,與雷軍、魏建軍較勁?

例如,雷軍曾表示:“大家現在都是拿着放大鏡來看小米SU7,我們壓力很大。”

流量無異于一把“雙刃劍”,雖然能夠為産品銷量提供助力,但一旦“翻車”,所帶來的“反噬”也是巨大的。簡而言之,因車企高管,或創始人的身份,輿論對其的要求和關注遠高于普通使用者。

李斌在2021年的NIO Day上曾表示:“我簡直就完全不明白,現在大家為什麼還買油車,這多懷舊才會買油車。”短短一句話,雖然讓蔚來ET5火速“出圈”,但李斌卻仍在為昔日的“狂言”三番四次緻歉。

車圈流量戰!豐田動真格,高管頻露臉,與雷軍、魏建軍較勁?

這意味着,網際網路存在記憶,流量帶來的反噬具備“長尾效應”。

除此之外,“流量戰”也是一次心理能力的考驗,微網誌、視訊号等“輿論場”的月活躍使用者數均以“億”作為計量機關,高流量和高活躍度下,高管不排除會遇到觀點不一的争吵,甚至是收到攻擊性語言,這一切都需要高管們擁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車圈流量戰!豐田動真格,高管頻露臉,與雷軍、魏建軍較勁?

衆多挑戰下,“如何打好流量戰”将成為廣汽豐田高管,甚至是其他傳統車企高管的必修課。

但,從廣汽豐田高管們釋出的視訊号來看,似乎踏出了别樣的路線。比如說,在一條“原生大廠品質”的視訊中,彭寶林通過展示第九代凱美瑞生産線、講解全框式副車架好壞等,企圖為品牌貼上了造車“技術流”的标簽。

車圈流量戰!豐田動真格,高管頻露臉,與雷軍、魏建軍較勁?

當然,截至目前,廣汽豐田高管團隊中除了彭寶林釋出了技術視訊以外,其他高管釋出的内容仍停留在“入駐平台”階段。對比雷軍、魏建軍等人,廣豐高管們的更新頻次還有待提高,缺乏活躍度。

車圈流量戰!豐田動真格,高管頻露臉,與雷軍、魏建軍較勁?

新能源汽車時代,技術改變了資訊傳播方式,各種營銷方式層出不窮。至此,包括新勢力車企、傳統車企在内,都亟須改變,包括培養自身“雷布斯”等。不過,即使流量再高,唯有好的産品才能與流量形成正循環,進而令産品持續熱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