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産精英女性決定告别戀愛腦

中産精英女性決定告别戀愛腦

在熱搜上挂了快一個月的《我的人間煙火》大結局啦,剛因為暑期檔熱門電影《消失的她》戒斷了戀愛腦的觀衆,又又又又要被國産劇戀愛腦人設氣出病了。

戀愛腦怎麼就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人見人嫌的網際網路“絕症”?

21世紀網際網路新型“絕症”

在社交媒體上,“戀愛腦”被認為有着愛情至上的思維模式。他們一旦戀愛,就會把全副精力都放在戀人身上:學業不搞了,事業無所謂了,朋友親人通通往後退。

就以最近的大熱劇《我的人間煙火》來說吧,很多人雖然劇一集沒看,但氣可是一點沒少生:

女主哥哥送了她一輛車,女主不為所動;男主送了她一個安全錘,女主感動得立刻星星眼;

平時在家都是山珍海味,卻因為男主做的一碗白粥,而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中産精英女性決定告别戀愛腦

《我的人間煙火》劇照

當然了,這部劇隻不過再一次點燃了大衆對萬千戀愛腦的唾罵。在搞錢搞事業才是人間清醒的當下,一名戀愛腦的年輕人就仿佛患上了無可救藥的絕症。

在B站一條觀看量過百萬的視訊《罵醒戀愛腦,能救一個是一個!》下面,能看到不少正在經曆或者曾經經曆過戀愛腦的人,分享自己的經曆。網友@焦糖吐司柯柯回憶自己高一時的戀愛經曆,為了男友她将全副心思用在變美上,戴牙套、化妝、燙頭,直到聯考成績出來,殘酷的現實才将她打醒。

小紅書上的00後部落客@周周在西非去年釋出過一條與非裔丈夫傳回奈及利亞的筆記,一時之間成為了戀愛腦典型。這個剛滿20歲的女孩與丈夫領證5個月,懷孕數月,而她的丈夫整整比她大了15歲。在這條筆記的評論區,最高贊的留言來自一位母親,她勸告女孩:“如果生活欺騙了你,一定要及時止損。”

大衆對于戀愛腦的吐槽不僅限于現實生活,童年看過的偶像劇也是重災區。《惡作劇之吻》裡的袁湘琴、《放羊的星星》裡的夏之星、《天仙配》裡的七仙女,曾經被看作是發糖的戀愛橋段,如今全數成了戀愛腦的“罪證”。

中産精英女性決定告别戀愛腦

戀愛腦鼻祖王寶钏

2012年的國産劇《薛平貴與王寶钏》則成功在十年後為網際網路貢獻了一位“戀愛腦鼻祖”——王寶钏。在劇中,原本是白富美的王寶钏不顧家人反對,甯願斷絕父女關系,也要為愛嫁給貧窮的薛平貴。

王寶钏在電視劇裡的悲慘結局也正好符合社交媒體上對于戀愛腦的嘲諷:在寒窯裡苦苦挖了18年野菜,等來的卻是丈夫薛平貴功成名就後另娶他人的消息。恨鐵不成鋼的網友巴不得對着每一位脖子上長出了戀愛腦的人說一句:去吧,去看王寶钏挖野菜吧。

被全網吐槽的戀愛腦

對于愛情的探讨,古往今來從不新鮮,但對于戀愛腦的批判,卻從來沒有像當下這樣激烈。

微網誌情感部落客的私信投稿是“戀愛腦重災區”。網友們從以前苦口婆心地勸告和安慰,過渡到直接“遇事不決先分手”,又到前一段時間幹脆無力吐槽的“尊重祝福”,到現在,大概隻會充滿厭煩地評論一句,“?不分就别投稿了。”

為了将戀愛腦對人的傷害降到最低,某寶上最近甚至出現了一項全新業務:罵醒戀愛腦。從事這項業務的陪聊師有的是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也有的是業餘兼職的學生,根據服務次數和好評率被分為不同等級。

中産精英女性決定告别戀愛腦

戀愛屆清醒代表:《好想好想談戀愛》黎明朗(那英飾)

經典台詞:哪有什麼真正的愛情,你的這次愛情隻不過就是你的一次錯誤想象。

大衆對于戀愛腦的批判日益尖銳的當下,罵醒業務也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在接受“36氪”采訪時,一位名叫圓圓的陪聊師提到,自己今年過年期間,每天的最高收入能達到2000到3000元;在電影《消失的她》上映後,主打“罵醒戀愛腦”業務的淘寶店“大哥你好呀”一天的銷售額能夠破千。

明知“被罵醒”很難,但許多顧客仍會頻繁下單這項服務。對于陪聊師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并非是讓顧客瞬間變得“人間清醒”,而是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為他們提供安慰、鼓勵等情緒價值。

中産精英女性決定告别戀愛腦

《好想好想談戀愛》黎明朗語錄/圖源B站UP主@剪刀任我行

這恰恰與劉擎在視訊《流行文化告訴我們,人就不應該相信愛情》中提到的觀點類似:當代男女既渴望被真愛砸中腦袋,又焦慮自己的利益受損,跌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與其在浪漫愛裡患得患失,可能還是一句簡單直接的“愛情不值得”更能踩中大衆的情緒點吧。

戀愛腦成了女孩們的原罪

不過,你也許已經發現了,網際網路上被諷刺的戀愛腦們,有99%都是女性。

不少戀愛腦故事投稿中,女性對情感的需求是通常是長期的、穩定的,但現實生活中的愛情卻總是短暫而又飄忽不定。盡管如此,仍有不少女性甘願為了不穩定的愛情而放棄社會生活中本就不可多得的珍貴機會。

相比之下,男性極少因為投入戀情而失去既得的重要機會。根本沒有男性會因為“戀愛腦”的标簽而經曆一場網絡“圍剿”。更何況,男性就算有“戀愛腦”,也會被包裝成“勇敢”、“癡情”、“為愛冒險”。

事實上,激烈抨擊戀愛腦的,往往也是女性。以豆瓣勸分小組為例,秉承着“勸分不勸和!讓你下定決心分手!”的原則,這裡集結了将近40萬“分手大師”,組員的性别比例約為男女比2:8,女性占了絕大多數,組内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種女性聯盟。

在看到“戀愛腦”們的投稿時,她們通常會讨論情感中的主導權、情感中雙方的投入與回報比、情感中受到的傷害程度等等。當然,圍繞這些而展開的話題最後還是集中于二者是否需要分手。

反對戀愛腦,更像是在反對曾經為愛付出一切、相信愛情至上主義的自己,很多女生借投稿人的經曆表達自己的憤怒,指出每段親密關系裡加害者(通常是男性)的自私和狡詐,勸阻當事人趕快分手,“不分留着過年嗎?”

不可否認,勸阻戀愛腦的讨論,對于很多沒有思考過親密關系中權力不對等的人來說,的确是難能可貴的啟發,但如今網絡上對于戀愛腦的建議也确實越來越過度簡單化了。

當看到渴望浪漫關系的人,在親密關系中難以自拔到忍受委屈卻不願分手的執行個體時,不少評論犀利地表示,這些女生是“自讨苦吃”、“無知、遲鈍、不清醒”。“戀愛腦”成了理智的對立面,她們認為女性更容易被愛沖昏頭腦,控制不了自己的理智。而男性卻總是十厘清醒、自我至上的“事業腦”,這也制造了針對戀愛腦女性的“嬌妻”、“活該”、“三胎鎖死”等攻擊性評論。

這樣的話術,将問題所在指向了事件中弱勢的一方,她們既要在情感裡消化傷害,還需要承擔“戀愛腦” 帶來的羞恥感,很容易産生對戀愛的恐懼,甚至會懷疑自己的價值。

但其實,真正的戀愛腦是很難戒斷的。在心理學上,戀愛腦的學名,被稱作情感依賴,是一種“愛情成瘾”行為,通過對某個人的依賴,以試圖滿足自己那些未被滿足的需要。

有學者認為,嚴重的情感依賴,來源于童年時期的深層情感缺失。由于無法愛自己,甚至厭惡自己,戀愛腦們隻能通過向外界尋求自己沒有的東西,也就是“愛别人”,或者“别人的愛”,來獲得個人價值和認同感,彌補内心的空洞,避免感情上的痛苦。

随着對他人的依戀越陷越深,戀愛腦們通常也很難承受失去。當愛情的劑量變得不足,就會産生各種惡性循環。

而作為群居動物,人類或多或少有被依戀或認可的需要,但愛情至上主義已經成為過去式,戀愛腦不是解藥,網絡上過度簡單化的批評更不是。

學會愛自己,才能最終幫助我們建立真實、健康的親密關系。

撰文:echo、枳柚

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