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借由婚紗的“嫁衣”意象,女孩們可以在“演唱會”“見面會”等特殊場合下,抓住與偶像短暫的實體空間上的共同在場,隐晦又熱烈地賦予自己新娘的身份。」

你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奔赴與偶像的約會?

有的人選擇化為熒光海中的一點用遙遙的注視表達喜愛,有的人選擇與伴侶同行讓滿場的喧嚣見證雙份愛的奔赴,還有一群人則選擇為舞台上的他穿上一襲白紗,以最隆重的美,紀念那一夜的璀璨。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演唱會上的白色倩影)

與粉絲們溢滿喜悅的自我陶醉不同,多數網友無法了解為偶像穿上婚紗的行為,婚紗顧名思義是象征婚姻與愛情的嫁衣,怎能在其他場合随意穿着呢?

近日,在一則“女生穿婚紗看演唱會被分手”的熱搜話題下,很多男生表示自己不能容忍女友為偶像穿婚紗的行為,認為她們亵渎了愛情與婚姻的聖潔,故而提出分手。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演唱會穿婚紗”引争議)

這樣的分手理由則引發了更多女生的不滿,“婚紗不代表婚姻”“我們為即将逝去的青春披上嫁衣何錯之有?”,她們試圖剝離下附加在婚紗上的條條框框,捍衛自己的“穿衣自由”。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婚紗自由”派的反擊)

在這場裹挾着“性别”“婚姻”“追星”多元話題的輿論對峙中,我們該如何理性認知婚紗背後的符号意涵?讓異性伴侶破防的是花嫁之美的貴重,還是賦予偶像的珍重?

奔赴而來:

一襲白紗下的隐秘幻想

粉絲們穿上婚紗去見偶像,雖不能真正成為一場婚禮的女主角,也打破了以往“不被看見”的被動,在單箭頭迷戀中找回一些自我存在。

熱搜上如集體婚禮般盛況的出現,便源于一次“被看見”。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王源演唱會廣東站talking)

5月中旬,歌手王源的客廳狂歡巡演來到了廣州站,演唱會間隙的talking環節,王源向歌迷們表示真誠感謝的同時,特意提到了人群中某位穿着婚紗的女孩。雖然他沒有給予“婚紗”更多的評價,隻流露了當下的驚訝和感動,現場的粉絲們依然爆發出羨慕的尖叫聲,仿佛那一刻她們也希望自己是身披白紗、脫穎而出的那個,能夠在偶像的印象中留下“驚鴻一瞥”。

粉絲對偶像的追随,通常情況下,如同對星空的仰望,可望而不可即。多數粉絲也在理智上認可現實生活與偶像崇拜之間存在着難以逾越的界限,但仍希望自己能夠無限靠近邊界,從隻言片語的回應中,采得一捧花蜜。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粉絲的花嫁創作)

華美而醒目的婚紗,賦予了粉絲們片刻破繭成蝶的勇氣:既然無法化作星辰與你并肩閃耀,不妨扇動翅膀,在你的肩頭駐足片刻。

此外,将偶像看作傾慕對象,幻想與偶像舉行一場王子公主般的夢幻婚禮,成為隐藏在多數追星女孩心底不敢宣之于口的“秘密”。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女孩穿婚紗奔赴偶像)

借由婚紗的“嫁衣”意象,女孩們可以在“演唱會”“見面會”等特殊場合下,抓住與偶像短暫的實體空間上的共同在場,隐晦又熱烈地賦予自己新娘的身份。

例如,有人在評論區指出“粉絲們穿的婚紗價格低,做工粗糙,就像是過家家時穿的戲服”。粉絲們未嘗不知這是一出自欺欺人的扮演,但能以極低的代價換得“夢想成真”的情緒滿足,收獲的體驗價值似乎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某魚上被低價轉手的婚紗)

且通常情況下,高台之上的偶像出于對粉絲的尊重,也會給予一定的表示,讓粉絲一廂情願的造夢不至于完全淪為現實中廉價的泡沫幻影。這樣的回應可能是簡單的口頭緻謝,也可能是禮貌的“配合演出”,捧起粉絲的花嫁心願,為她彈奏一曲浪漫頌歌。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華晨宇和一襲紅紗的粉絲)

回歸理性,寄托在偶像身上的愛戀相較于“欣賞”“學習”等心态來說是一種更加虛幻的投射。根據拉康的三界學說,粉絲對偶像的崇拜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想象”,幻想、魅惑、迷戀等複雜情愫都投射在鎂光燈下的人設碎片上,而非真正現實中的“ta”。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粉絲與哥哥合影)

好似過去癡迷張國榮的粉絲,将全部的愛情信仰定格在與偶像的婚紗合照中,現實中終身未嫁。旁人無法指摘粉絲的選擇,可偶像也未必願意背負上這樣沉重、虛幻的“情債”。

婚紗自由:

借青春打破物化定義

不可否認,并非所有的粉絲将“穿婚紗”的行為了解為“嫁給偶像”的虛構婚禮。尤其是演變為粉絲間的集體行為後,投射其中的個人情愫被淡化,“紀念青春”“定格美麗”等更能引發同好共鳴的情緒被激發。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婚紗女孩的青春宣言)

在一則點贊數破萬的短視訊中,一位喜歡王源數年的女孩描述自己在穿上婚紗的瞬間,想起了追星途中的點點滴滴,尤其是被偶像的正能量治愈的瞬間。“那一刻的我好像公主一般,走向的不是新郎,而是記憶中自卑、單純的自己,我拍了拍她,隻為說一聲‘青春再見’”。

此種語境下,女孩們将婚紗的意義次元拉寬,讓其不局限于“婚禮”這一種使用場景,而是作為更寬泛的“美麗”、“儀式感”甚至是“自我”的象征。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十裡紅妝”漫畫)

但在傳統的社會願景中,婚紗一直與鑽戒相當,象征着婚姻雙方給予彼此的鄭重許諾。過去的女性也對嫁衣鄭重非常,“十裡紅妝,鳳冠霞帔,着漢家霓裳,嫁心意兒郎”,嫁衣凝結了女子對意中人滿心滿意的愛,寄托了對婚姻生活的美好向往。

而當下網絡聲場中,女性對于婚紗叙事的解構,也并非全然否定婚紗相關的一切的文化寓意。她們仍然認同那一襲白衣下愛情的聖潔、誠摯,她們想要剝離的是附加在婚紗之上落後的婚姻觀念。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女生反駁婚紗傳統定義)

尤其是那些仿若約定俗成般,套在女性身上的婚姻枷鎖,如“新娘是女孩子一生中最美最幸福的樣子”之類的話語,讓未婚女孩預見了婚姻對女性美麗的消耗和自由的束縛,加重了她們對婚姻的恐懼,連帶着婚紗也變成了一件囚衣,刺眼而凝重。

事實上,将婚紗的使用場景“去唯一化”已經是新時代女孩們生活中的常态。許多女生會在畢業晚會和畢業寫真中穿上婚紗,告别意義非凡的學生時代;閨蜜之間也會穿上婚紗,合拍寫真,用純白的美珍視人生每一段重要的陪伴。梅豔芳也曾在最後一場演唱會上,為自己披上婚紗,在“嫁給音樂和歌迷”的告白中了卻缺憾。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梅豔芳嫁給音樂和粉絲)

從這一角度來看,婚紗叙事的解構或許意味着更加成熟的婚姻觀的建立。女性不必為“一生隻穿一次婚紗”“二婚羞恥”等類似于“貞節牌坊”和“處女情結”的封建觀念禁锢;男性則不必為婚禮沉重的物質負擔焦慮,畢竟剝去了“唯一性”意義,婚紗也脫離了高溢價營銷的邏輯鍊。這樣的解構似乎能讓男女雙方合力沖破婚姻的物化鉗制,以新的标準來感受彼此的情感付出。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網友評論)

可現實沖突的不可調和之處正在于,這樣理性的叙事解構往往隻存在于辯論和口号中,難以在現實場景下實作彼此體諒和觀念轉變。

男生們無法了解女孩們的“雙标”,為何在演唱會上叫嚷着“婚紗不重要,隻是一件好看的衣服”,真正籌備婚禮時卻指着昂貴的裙子說“婚紗一輩子隻穿一次,你必須給我買最貴的”;女孩們也無法了解男生們的“表裡不一”,為何在婚前重視婚紗象征的“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忠貞許諾,在婚後卻慢慢将誓言抛諸腦後,不乏“始亂終棄”。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網友評論)

由此可見,想要實作真正的婚紗自由,扭轉落後的婚姻觀念,最好的辦法不是借青春之名賦予婚紗新的定義,而是在兩性互相體諒的基礎上,轉變物化婚姻、輕視諾言等陋習。

追星沖突:

夭折的愛情别讓符号買單

回歸到“追星穿婚紗”的事件本身,人們圍繞婚紗展開的争議似乎就更流于符号意義的表層,而忽視了另一處問題核心“追星”。

換句話說,男生們真正糾結的點并不在于婚紗本身,他們在意的是婚紗通常意義上象征的愛與珍重被賦予了誰?例如b站上,有很多男生并不糾結于婚紗的用途和穿着場合,隻是結成統一戰線發洩對被女生們偏愛的偶像的不滿,有的網友還将追星女孩的臉惡意p圖作丁真的模樣,以表達對這一類“有貌無才”的流量的不屑。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b站上的惡意p圖)

尤其是部分婚紗女孩的男友們,在他們眼中,女孩将為偶像穿上婚紗就意味着将愛平分了一份給偶像,甚至會懷疑自己在女孩心目中的位置。是以他們強調起婚紗的重要性,在社交平台上公開釋出分手言論,隻為了撫平内心的酸澀。

然而并非所有情侶之間都會因“為偶像穿婚紗”出現感情決裂的危機。

在某一則短視訊的評論區中,有人不解地問公開支援女友穿婚紗出席演唱會的網友“不會覺得吃醋和别扭嗎?”該網友冷靜而平和地回複說“吃醋都是源自于沒有安全感,男生和女生都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請…我們在一起5年了,經曆了那麼多事情,在對方心裡的分量還不清楚嗎?”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網友評論)

如泉水般溫潤細膩的愛和信任包裹着彼此,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為對方的愛好撐腰,诠釋了一段感情最可靠成熟的姿态。

與此形成對比的則是熱搜上輕言分手的情侶。無論是女生不顧男友感受,擅自籌備婚紗奔赴演唱會,還是男友扭捏霸道,嘴上說同意,轉頭提分手,都意味着這樣的感情缺乏溝通、包容、信任等基本元素,即使不因“婚紗沖突”爆發,也會因未來的其他摩擦而決裂。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何為酒肉情侶?)

比如,同一時間,熱搜上出現了“酒肉情侶”一詞,來描述一段感情缺少“深度戀愛能力”的模樣。情侶雙方可以吃一頓飯,看一場電影,用禮物哄好日常的吵架拌嘴,在瑣碎娛樂中維持甜蜜平和,可一旦涉及更深層次的親密問題,例如婚嫁、異地、金錢等便不可避免地出現無法彌合的感情裂痕。言下之意,兩個人都從未真正走進過對方的内心。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知乎上“戀人追星”的讨論)

同樣的,關于追星,如果無法接受這樣的“感情雜質”橫亘其間,或是不尊重彼此的底線,那這樣的關系本就脆弱,無需惋惜;如果将對方的快樂看得比自己的私心更重,發自内心地尊重彼此,珍視愛情,“婚紗為誰而穿”更成為了無需糾結的話題。

關于“如何看待另一半對于偶像的情感付出”的反思,也是一段感情由懵懂走向成熟,擺脫“酒肉氣質”的必經之路。

(圖檔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1]心馳心理. 崇拜偶像是一種自戀|「偶像」心理學的解讀.

演唱會上穿婚紗的女孩:亵渎愛情還是見證青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