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把女性的“我”,還給女性

把女性的“我”,還給女性

前幾天,她姐被一條熱搜吸引了:#女孩放棄高薪跑80萬公裡追星星#

女生為了自己“追星星”的夢,辭掉了海外的高薪工作,跑遍了冰島、南極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大膽追夢總歸是件需要勇氣的事兒,這實在是一個值得欣喜的消息。

把女性的“我”,還給女性

圖源:微網誌@大米Video

沒想到打開評論區,她姐卻隻看到了滿屏的質疑和戾氣:

“這女的33歲,沒有穩定的工作,還在那做夢?”

“不結婚、不工作,這女人生活的意義在哪?”

可是,人生隻有一種解答嗎?

難道女性沒有自我,一定要默守世俗的陳規嗎?

女孩很酷,女孩說,“隻要我活着,就要活在熱愛裡。”

她姐真的,很喜歡句話。

女性的「自我」

評論區的質疑讓人惱火,他們試圖用嘴為女性編造“囚籠”。

在每一句“你不該”的背後,其實都藏着一句“你必須”。

可同為女性,我必須要如何嗎?

還好,我們總能在千百個女孩的身上找到底氣與答案:

96年女孩回亞玮就幹了一件“不被了解”的決定:她裸辭幹了4年的網際網路大廠高薪工作,決定“開一家單身養老院”。

把女性的“我”,還給女性

圖源:微網誌@大米Video

為了多積攢一些經驗讓這個夢想能早日實作,她走上了義工旅行的道路。

她去過草原也到過雪山,一路幫助需要幫助的老人,也一路見山見海見自己。

正是因為在這些經曆裡,她見過太多無法自理的老人,也直面過太多的生死,她反而更堅定了自己的目标。

盡管沒什麼人支援,可回亞玮不在乎。她說,“這段時間我才發現,我有在好好地活着”。

把女性的“我”,還給女性

圖源:微網誌@大米Video

外界的了解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女孩終于找到了自己想做的。

真好,她沒有被打倒。

同樣堅持自我的,還有那個勇敢“出逃”的姐姐蘇敏。

在蘇敏的前半生裡,是姐姐、是妻子、是母親,唯獨不是蘇敏自己。

她為家庭付出一切,到頭來卻隻得到了家人的嘲諷。

她真的受夠了那種日複一日、失去自我的生活,她學着網上部落客的模樣改裝小車、規劃路線。

後來,她開着她的小車到處遊覽,還見了多年未見的老友。

“原來人生還能這麼活。”從那時起,蘇敏臉上的笑容才開始變多。

把女性的“我”,還給女性

圖源:微網誌@50歲阿姨自駕遊

這麼多普通女性沖破“藩籬”的人生,不就是我們的底氣嗎?

女性,從來不需要固定在任何一個身份中,也根本不需要去聽取誰的建議。

選擇開花還是長成大樹,本就是女性的自由。

隻有做你想做的事情、成為自己,才算沒有白白浪費人間這一趟。

很慶幸,我們仍可以在這個時代很多女性的身上,找到力量。

把女性的“我”,還給女性

王雯琴,她是媽媽,也是首個擁有某時尚頂刊國外版封面的中國超模。

兩個在外人眼裡難以混搭的角色,在她身上奇妙地統一。

她說,無論是哪種身份,都是她人生的高光。

她不會因世俗中“容易身材走樣、耽誤事業”的論調而放棄成為母親;也不會因“母親是辛苦的”而放棄自己的事業。

這太酷了,這是一種對「自我」的把控。她對自己的認知,決定了她選擇人生的态度。

女性的一生是會扮演很多角色,但在那之前,你首先是你自己。

把女性的“我”,還給女性

郭采潔剛出道的時候,憑借大大的眼睛、可愛的外表、古靈精怪的性格,得到“優格女孩”的稱号,後來又借着影視劇裡酷飒的角色讓“郭采潔”緊緊和“顧裡”綁定。

可那些外界給她的定義和稱呼,都不是“郭采潔”。盡管她一直在表達自己的風格,可就是沒人在意。

後來,她從台灣搬到北京,她試着逃離,也試着找回自己,可大衆卻不樂意了。

她玩朋克、唱搖滾,她在小衆音樂裡釋放自己的靈魂,唯獨沒有按照大衆的想法去做一個“甜酷藝人”。

但她沒那麼在乎,她覺得如今的自己才“更踏實、更明确”。

别人的眼光沒有那麼重要,活得快樂才重要,畢竟人生是我們自己的。

允許我,成為我

「做自己」固然重要,可如何才能「堅定地成為自己」呢?

她姐看過一段微電影,記錄的是「COS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五個風格完全不同的女性的“自我時刻”。

也許,我們能從她們身上汲取到那種自信、堅定的蓬勃力量。

開車的女人,是個作家,每天都會記錄下身邊的故事。

她喜歡觀察身邊的女孩,在她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再把自己映射給她們。

她注意到的細微動作裡,總會有女孩們的最真的自我——

她今天遇見的第一個女孩,是新搬來的短發鄰居,機敏的眼神裡有欣喜和期待。

或許,搬家對她來說意義非凡,這将是一場新的開始。

她格外在意的那架舊鋼琴,似乎已經陪伴她很久了,門後常會傳來她自創的靈動旋律。

跳躍的音符迸發出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和她給人的感覺一樣,朝氣又執着。

長發女人騎着自行車回到了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她臉龐英氣,步伐凜冽。

她是名模特,幹練和優雅是她給人的第一印象。

日常生活中的她步子很快,哒哒的腳步聲帶着冷酷和時尚的餘音。

職業身份之下,她也是一位母親,會在固定的時間拿上粉色的書包去接孩子放學。

外人看來似乎有些割裂,但她從不在意身份的遊走,這本就是可以并行的人生。

接孩子的路上,她的步伐依舊很快,隻是多了一種多面又迷人的溫柔。

粉色頭發的女生叫Mia,她穿搭前衛,是個時尚部落客。

每次出差,她都會把幾十盆綠植擺在門口的走廊。有誰路過,都會随手幫她澆澆水。

或許,鋼筋水泥的城市待久了,反而更期待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自然天地。

她很愛擺弄她的這些植物,她是如此地熱愛着生活。

今天似乎是她的重要日子,她裝扮得很隆重。

不過她總是遵從着内心的精緻,每天都過得無比充盈,哪一天又不是她的重要日子呢?

那個着粉色衣裙的女孩,是個舞者,舉手投足間盡顯韻味。

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來往的人很多,隻有她注意到了門廳裡的人台,她帶走了它,在光影間舞蹈。

翻飛的裙擺是她的執着,這場一個人的起舞,不需要誰的認可,微風和陽光都是她的觀衆。

光影暗淡,宛若謝場的大幕緩緩關合,她在無人處欠身鞠了一躬。

天色在湧動,好像會有日食發生。

光明重制,影片結束,但女孩們的人生還在繼續,「COS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還會上演新的故事。

她們是獨立的個體,分明千姿百态,卻又共同散發着同樣充盈的力量。

在她們身上,她姐看到了一種對自我風格的堅定,和對熱愛事物的追求和執着。

在她們的人生戰場上,隻有同行者,沒有人能幹預,也沒有人能參與。

正因為她們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才能自己掌舵航向。

在成為自己的這條路上,讓我們都再勇敢一點吧。

磁場聯結

影片中,她姐覺得最有趣的環節就是那場“日環食”了。

在變換的磁場裡,這些女性之間彼此了解、互相欣賞。她們在和對方對視的瞬間,讀懂彼此,再共情出強大力量。

有人安靜地欣賞這場自然的奇迹,有人繼續着自己的熱愛,她們都沒有受到外界變化的幹擾。

這黑暗裡與自己的對話,或許就是尋找自我的契機。

也許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過那麼幾次“日環食”來臨,也許是一次重大的選擇,又或許隻是一步尋常的轉彎。

把女性的“我”,還給女性

“如果世界暗下來,這20分鐘你會做些什麼?”

我想,當把這個問題抛給女孩們,她們的答案一定各異又奇妙統一:

郭采潔的答案如她人一般松弛。她說,她要抱着薯片慢慢吃,坐着等太陽回來。

也許是經曆了太多,也許是客家人骨子裡的韌性。這些年裡,她每走一步都在遠離家鄉,可每走一步,又都無限接近最真實的自我。

部落客Mia希望能在這黑暗的時間裡躺在海邊,感受海風吹拂、海浪拍打。

從造型師、編輯再到時尚部落客,她做過很多選擇,每一次都是遵從内心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

就像她喜歡海、喜歡自然一樣,她期待自己是個随性的、自由的女孩,她也做到了。

琦之說,劇院裡“all black”代表開始、緩沖和結束,看一場黑暗的演出或許于她是個好選擇。

是藝術讓她變得開闊而豐富,也是舞蹈圓滿了她更為舒展的自我。

超模王雯琴隻想好好享受這20分鐘。有些東西,來了就來了,是際遇也是運氣。

媽媽與模特的身份交雜的确會更辛苦,但這也讓她她也遇見了強大的自己。

而作家周嘉甯的20分鐘裡,會想去河邊看看别人在做些什麼、談些什麼。

也許,她想用更多的觀察來建構出她筆下屬于自己的世界。

5個女孩的回答裡,都藏着各自的影子。

那些屬于黑暗的故事,隻有你自己知道,而你的蛻變也無關任何。

這便是女孩兒們追求的「風格由我」,這也和COS想要傳達給女性的理念不謀而和——

COS的衣服未必是張揚的、鋒銳的,但在這裡,所有風格的女性都能找到「合适的」。

甚至當相同的服飾,穿在不同風格的女生身上,會表達出不同的情緒。

就像舞者琦之的那套玫紫色T恤連衣裙,全身打褶、A字中底剪裁啥和隐藏式中背的設計,把女性的柔美與力量展現得淋漓。

把女性的“我”,還給女性

Mia的粉紅抹胸,選用了富有彈力的縮褶紋理面料,至簡舒适又不失細節質感,無論是單穿還是疊搭都彰顯自信主張。

把女性的“我”,還給女性

王雯琴的那套長袖針織有着翻疊露肩的設計和收腰細節,在層次中盡顯優雅輪廓,這是将是女性摩登衣櫥裡一款别具比例的結構之選。

把女性的“我”,還給女性

在COS的設計理念裡,女性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兒。

女性未必要獲得成就,也無須光環加身,隻要活出自己的風格,便是自我最好的表達。

點選下方小程式,尋找屬于你的風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