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後冬奧時代”,冬奧場館如何繼續發光發熱?

中新網北京4月16日電(記者 嶽川) 随着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相繼閉幕,冬奧場館的後續利用成為“後冬奧時代”備受關注的話題之一。

“後冬奧時代”,冬奧場館如何繼續發光發熱?

資料圖:北京五棵松體育中心承辦北京冬奧會冰球比賽

巧妙蘊含中華文化的冬奧場館,是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上一道特有的風景。其實不隻是賽時令世界驚豔,這些場館在賽事結束後仍将繼續發光發熱。

從過往看,奧運場館賽後如何合理規劃利用,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失敗案例比比皆是。不同于此,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在籌備過程中,針對場館賽後利用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究。

整體場館建設環節,綠色與可持續的理念貫穿始終。例如北京冬奧會主要場館中,有5個屬于北京2008年夏季奧運會遺産,且所有場館在建設之初都同步考慮了賽時使用和賽後利用的雙重要求。

在應對這一世界性問題的過程中,各場館紛紛拿出了适合自身特點的方案。以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為例,從夏奧到冬奧,這裡摸索出了一條值得借鑒的發展道路。

五棵松文體中心品牌媒體中心總經理袁穎慧近日介紹,随着北京冬奧會落幕,五棵松冰上中心會在今年6月以全新的形象對外開放。這裡将轉型為一站式家庭樂活體驗中心,其中親子主題空間和劇場會是冰上中心的兩大主力店。

“後冬奧時代”,冬奧場館如何繼續發光發熱?

資料圖:五棵松體育中心内部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北京冬奧會期間,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有兩座場館參與保障任務:2008年北京奧運會籃球比賽館——凱迪拉克中心作為女子冰球和部分男子冰球的比賽場館,建立成的華熙LIVE冰上中心作為冰球訓練館。冬奧期間,凱迪拉克中心共舉辦冰球比賽29場,包括女子23場,男子6場;兩個場館共完成冰球訓練148場。

從夏奧到冬奧,凱迪拉克中心在奧運遺産再利用方面闖出了一條新路。袁穎慧介紹,場館年舉辦活動數量從2009年的9場增加到2019年的80多場,觀衆從7萬增長到150多萬人次,場地使用率高達70%。

據悉為保障北京冬奧會冰球項目的比賽順利進行,從2020年4月開始,凱迪拉克中心進行了為期8個月的專項改造。本着綠色、共享、科技的原則,通過“冰籃轉換”兼顧賽後利用,實作精彩奧運與可持續利用雙目标。改造後場館擁有國内首創的30x60米和26x60米兩種尺寸可轉換冰場,冬奧會後可滿足多種冰上項目賽事用冰需求。

“後冬奧時代”,冬奧場館如何繼續發光發熱?

資料圖:五棵松冰上運動中心的“冰菱花”幕牆在陽光的映照下色彩斑斓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袁穎慧表示,未來凱迪拉克中心将延續自己籃球、冰球的奧運血脈,努力引入更多高水準冰球、籃球賽事和國際、國内一線藝人演藝活動,為球迷、歌迷帶來頂級觀賽觀演體驗。

與此同時,華熙LIVE冰上中心将成為以冰場為核心的體育、商業互相融合的服務綜合體,包括冰上運動、餐飲、文化、教育、娛樂等多業态, 打造“一核心、多業态、全方位”的消費模式。

其中,冰場将成為大衆體育和全民健身活動場所,充分利用場地優勢,積極開展各類冰上項目比賽,不定期組織大衆賽事,滿足大衆多層次、多樣化參與冰上運動的需求,延續群眾對冰上運動的熱情,提高場地使用效率。

袁穎慧還表示,冰上中心将緻力于打造親子主題商業,通過一系列舉措提升家庭整體體驗感,“希望把它打造成北京冰上運動的新地标,同時也是京西親子微度假勝地。”(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