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期消失,经济会怎么发展?我们就业、创业和投资又该如何抉择?
“人生发财靠康波”,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的名言让不少老板们心潮澎湃。
这里的康波,指的是1925年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经济周期理论。
通过经济数据分析,他判断从“技术升级-商品畅销-需求减少-经济衰退-新技术升级-新产品问世”,经历一段完整经济周期大约需要这么长时间。
听起来颇有点《龙岭迷窟》算命陈瞎子的口气。疑惑的是,无论是曼昆等经济学教科书,还是国外投行从来不提这茬,莫非是他们不识宝?
图源:国信证券
实际上这些二战前的三流经济观点,水平跟“婴儿底”差不多,早在战后就被统统证伪。
老黄一琢磨也是,如果经济周期跟大姨妈一样准时,这么多年全球还没共同富裕真说不过去。
2012年后,我国经济开始转型,也是老板们嘴里“生意不好做,挣不到钱,稳食艰难”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转折点。
先是经济总量增速趋缓,2012年一季度实际gdp增速从8.1%到2019年四季度的6%;另一方面是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2012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换大白话说,如果2012年之后还从事传统行业的老板,比如钢铁能源化工等重工业、服装饮料玩具等轻工业,那八成赚不到钱。
相反,如果8年前开始踏足电商、医疗、教育、互联网、物流等第三产业,无论工作还是投资,只要认真干,现在参加同学聚会,上席位置随便坐。
宏观经济波动大幅降低,比如经济学家最爱看的什么gdp、 m2、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几乎没有波动。硬说有,那也是在阴跌。
老板们心里犯嘀咕,但人跑30分钟也得歇一歇,何况经济高速发展30年。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过这种事情,这是经济从初级发展阶段走向成熟过程中的普遍规律。
图源:网络
经济波动降低,周期消失的背后是生产效率提高,需求减缓。
现在除了房车,基本没有什么需要我们攒钱才能买的东西。需求下滑,商品滞销,企业经营不善,经济逐渐减速。
科技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熨平了信息鸿沟。五环内白领跟八十环外的养猪户,能同时知道猪肉价格涨跌和养猪企业的产能,不至于一哄而上,一年白给。
信息技术和统计数据的发展,让企业和行业生产信息被市场迅速了解,不会突然加库存或去产能,从而烫平经济波动。
想到今年还没看到炒口罩机和熔喷布的接盘老板寻短见的新闻,老黄不禁感叹,科技果然改变生活。
周期消失,经济会怎么发展?我们就业、创业和投资又该如何抉择?
要问老黄经济发展情况,像上面列的那些经济数据一样,在没有第四次科技爆发之前,都会长期躺着休息。
后面就业、创业和投资三个问题,问的是一个事情:还有什么行业有机会?
以前经济学家们做投资分析,主要是先看经济数据,大趋势判断拐点;在根据消费地产周期等分析结构性行情,寻找板块,最后在板块中找具体个股。
图源:百度
他们咋咋呼呼“拐点”“探底”“v反”之类的论调,跟天天念叨估值底部,玩命抄底两桶油和银行股的魔怔散户差不多。
结果2012年后,凡是坚持这一套的经济学家基本被八年如一日的打脸。吃完老黄的财经干炒牛河,以后再听到这些台词可以直接开怼。
言归正传,未来经济机会藏在新趋势里。
区域与人口分化。2015年我国劳动人口出现拐点,人口从增量转为存量。各地近两年纷纷放开落户限制,开始抢人大战足以佐证此趋势。
春运客流量17-19这三年均为29.7亿左右。老黄大胆预计,今年将成为我国春运客流量拐点,标志城市化进入下半场,逆城市化正式开始。
人口能保持净流入的城市机会就多,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其他行业。
比如浙江,2019年人口净流入量达到85万,首次超过广东,杭州人口净流入量超过深圳。这也正是上个月杭州楼市火爆的原因。
图源:中泰证券
收入分化。6亿人口月入1000元,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主体是中低收入阶层,人多需求充足。拼多多异军突起,创始人黄峥身家前两天超过马云,就是抓住这个趋势最生动的成功案例。
谁能在食品饮料、医疗教育等刚需行业中做到物美价廉、薄利多销,谁就是时代的赢家。
图源:见闻vip
产业分化。别看美股涨得欢,创业板今天又创新高,行业分化极其严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苹果、特斯拉等新兴产业、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行业才是未来的希望。
当然,食品饮料等刚需行业也很稳,但也只剩稳了。不要一边享受科技成果,一边怀疑科技公司和科技股。主动拥抱技术进步,探索未知是人类发展至今的关键特质。
企业分化。需求下滑,市场由增量转为存量博弈,马太效应增强。拥有品牌、技术和资金优势的大企业会逐渐兼并中小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盈利状况。
就业和投资首选科技等新兴行业老大,创业尽量选择市场集中度低的行业,例如医疗、教育等劳动生产率提升缓慢的行业。
今晚炒粉出锅,喜欢老黄的财经干炒牛河,请点击分享、关注、收藏埋单~
晚安,请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