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所谓高人,大概都活成了鲁智深01020304

看《水浒》,绕不开鲁智深。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大概也是《水浒传》艺术价值的巅峰之处了。听那钱塘潮水动地而来,世间万相才褪去浮华,只剩下寂静,只剩下寂寥,人,便也开始了一种超越红尘的想往。

年少时看《水浒》,看的是一个“爽”字,抱打不平,两肋插刀,好不痛快。花和尚鲁智深就是那个爽字;中年时看《水浒》,却看到了一个“悲”字,英雄末路,世道艰难,人心难料,一段“林冲风雪山神庙”,施耐庵大概也是写到了手抖。

读过《水浒》,大概都能感受到施耐庵对鲁智深的偏爱。

金圣叹评点鲁智深:“妙哉此公,令人神往。”“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这样的偏爱里,大概也是有着作者自身的寄托和寂寞,因此,唯有像鲁智深这样,轰烈烈地来世间大闹一场,再清清爽爽地离开,才算畅快。

所谓高人,大概都活成了鲁智深01020304

出场的时候,大家都是器宇轩昂,你也不例外。

大概施耐庵在写鲁智深的时候,也是怀着一腔热血,想要鲁智深去替自己实现很多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情。因此,鲁智深的身上,一定会有理想化的东西。而这个理想化的东西,又何尝不是我们初入江湖时的雄心壮志呢?

鲜衣怒马,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的少年意气,一定戳中了许多少年的情怀。

你看,鲁智深来了:

“但见皂直裰背穿双袖,青圆绦斜绾双头。戒刀灿三尺春冰,深藏鞘内;禅杖挥一条玉蟒,横在肩头。鹭鸶腿紧系脚絣,蜘蛛肚牢拴衣钵。嘴缝边攒千条断头铁线,胸脯上露一带盖胆寒毛。生成食肉餐鱼脸,不是看经念佛人。”

好不厉害,好不威风。这样的鲁智深,哪家佛寺又藏得住他呢?

就像那些智慧超群,有胆有略的人,又怎能耐得住寂寞呢?

就像有人说的,有本事的人,怎能甘心平庸?这些人,是非得出去闯一闯,出去闹一闹,非得要让世人看见他的才能,非得折腾出一片天地的。

内有乾坤的人,不会坐以待毙。

就像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的鲁提辖,一身的本事,一心的见不得世间不公,又怎么可能忍气吞声,苟安一世呢?

那么,就出场吧!

所谓高人,大概都活成了鲁智深01020304

战场上,就该论输赢。不论输赢,既做不了英雄,也到不了立地成佛的境界。

有人说,一部《水浒》,就是两个字“打”和“杀”。只是,《水浒》里的打打杀杀,却走进一个旷古难题,杀戮的两种道德审判。

比如,武松血洗鸳鸯楼,就是杀戮,不分对象,不分对错,全部杀了,这也是武松最不为人齿的污点。而鲁智深,一路杀过来,都是有着“抱打不平”、“惩凶除恶”、“替天行道”的背景的。因此,有人说,鲁智深实际上是梁山泊“替天行道”的化身。

鲁智深最终发出深思,“贼人杀不尽,我又当如何?”其实,也是对自身以暴制暴拯救苍生的道路,产生了怀疑,产生了恶除不尽,自己又无力窥破真相的困惑。

但是,一路走来,鲁智深见恶除恶,见凶惩凶的英雄气概,真正是让人畅快。比起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多少人,大概都想活成花和尚的模样吧。

鲁智深是一定要论输赢的,是一定要除恶务尽的,他的粗鲁也好,精细也罢,都不过是他行侠仗义必备的技能。相比那些空怀一身本事,却被恶犬逼得人不人,鬼不鬼,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你看,鲁智深又回瓦罐寺了:

“鲁智深不久又路经瓦罐寺,入寺化缘讨食。当时,瓦罐寺已被云游和尚崔道成、道人丘小乙强占。他们不但赶走了寺中原有的和尚,还掳掠妇人到寺中淫乐。鲁智深便与崔道成、丘小乙打斗,却因腹中饥饿,打了不到四十合便抵挡不住僧道二人的联手,只得落荒而逃。他一直逃到几里外的赤松林,正好遇到史进在林中“剪径”,得以兄弟重逢。

鲁智深与史进饱餐一顿,便一同回到瓦罐寺,寻崔道成、丘小乙算账,最终联手将僧道二人打死。”

你看,二龙山这个山头,也是必须要拿下来的地盘:

“鲁智深与杨志、曹正进入宝珠寺,趁邓龙不备突然发难,将其杀死,夺了山寨,迫降了五六百小喽啰。从此,鲁智深与杨志便在二龙山落草,并为山寨之主。”

多少人,来来回回,回回来来,前怕狼,后怕虎,犹犹豫豫,踌踌躇躇,心里都是权威崇拜,脑子里都是世俗规则,然后,所有的才华,所有的时机,都被荒废了,都被囚禁了。

这,大概就是,绝大多数人真实的样子。

所谓高人,大概都活成了鲁智深01020304

只有拼杀过的人,才会真正明白“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那才是生命的圆满。

很多人,对鲁智深随潮圆寂一章,有诸多的感慨与不解。但又始终觉得,这一章,才是《水浒》最精华之所在。没有一处,能让人,如此寂静,却又心内震撼。

鲁智深的圆寂,更像是一种隐喻,一种关于生命的寓言。

鲁智深,认为对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认为不对的,就坚决不干。大概,生命最畅快的样子,应该就是善恶有辨,是非分明,不苟且求全。因此,施耐庵把鲁智深与林冲放一起写,大概也是有此深意了。

面对宋江的招安意愿,鲁智深说:“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你看,多干净利落,不认同的,看得清的,绝不拖泥带水,大可拂袖而去。

直到杭州六和寺出家,一天,钱塘江大潮来临,鲁智深是关西人,不知道浙江潮信,以为是战鼓响,贼人来了,便跳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为何如此?去哪里去?”鲁智深说:“我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杀。”众僧都笑将起来道:“师父错听了!不是战鼓响,是钱塘江潮信响。”鲁智深听见,吃了一惊,问道:“师父,什么是潮信响?”众僧答:“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

鲁智深看了,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我四句偈言,是‘逢夏而擒’,我在万松林里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我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我问你,如何唤做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热水来。洒家沐浴。”

鲁智深最后留下一句:“钱塘江山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一章,读来总是充满了神谕色彩,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坦然与释怀。

鲁智深,杀伐一生,终了,终知“我是我”,一是清醒接纳一生罪孽,一是明了罪孽何所来,又一是了悟生命终点,该做的,必须去做,是责任,也是担当,也是生命系统的圆满。

所谓高人,大概都活成了鲁智深01020304

最终,还是把充满暴戾色彩的《水浒传》拿出来,把鲁智深说一说。那是因为,鲁智深却是世间真相,也是《水浒》的自救。

如若《水浒》没有了“钱塘江山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大概读者都会憋屈在“雪,下得愈发紧了”的那个晚上,不是憋屈死,就是走向愤怒的端口。

有些人,在世上,闹着,闹着,就忘记了自己的来路。

有些人,一直静默在那里,看不清,不敢弄出响动,最后,也不知道去路在哪里。

我想,那些所谓的高人,应该就是那些看清了来路,也看清了去路的人。他们都慢慢地把自己熬成了鲁智深的模样,于是,有了畅快,有了自身的圆满。

是时候,认识鲁智深了 ¥38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