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古至今都流传着“百善孝为先”、“不养儿,不知报母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经典名句。
生活中,有些父母非常喜欢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来鞭策尚未婚嫁生子的儿女,意思是说,没有子孙后代是最大的不孝。那么,问题来了,不孝有“三”,另外“两不孝”指的是什么呢?

(配图均源于网络,侵删)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种,没有后代或者不尽后辈本分是最大的不孝,舜娶妻时没有禀告父母,则是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这等于向父母请示过一样。
阅读全文也找不出孟子所谓的三不孝具体指什么,现代人对于“无后”的争议很大,有人认为是没有后代子嗣,有人则认为是没有尽到子孙后代的义务。那么剩余的两个“不孝”又是指什么呢?
东汉经学家赵岐在书《十三经注疏》中对其做了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一不孝为陷亲不义,意思是说若是无原则顺从有过错的父母,任其随意心所欲,让其成为不义之人,则是一种不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犯错后,子女应当采取正确的方式指正,以免陷父母于不义。
二不孝是家穷亲老,意思是说家境贫寒还不好好奋斗努力,反而过于依靠父母(啃老)的话,则是不孝。
乌鸦尚且知道反哺,作为儿女,长大后应该懂得谋生,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懂得赡养和孝顺父母。
目前人们所认为的“不孝有三”和赵岐的注解颇为相近,古人的话具有参考价值,但是不能完全听之信之。作为儿女,理应孝顺父母,指正父母的不对,尽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孝道#、#孝顺#、#父母#、#俗语#
作者:明珠
责编: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