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片丹心为乡亲

——记中站区北朱村党总支书记张小爱

本报记者 王龙卿 实习生 刘林君

核心提示:

她用一副柔弱的身躯担起全村发展的担子,巾帼之身却完成许多男儿都不一定能完成的壮举,好一朵铿锵玫瑰!

她深入村民,心系乡亲,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想尽快让村民富起来,让村民乐起来; 她传承先祖精神,保护古村落,留下了乡愁记忆; 她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团结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为北朱村村经济发展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她就是全国“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女能手、省劳动模范张小爱。

心里装着村民,让群众看到希望(小标题)

一片丹心为乡亲

​ 张小爱,既是北朱村的女儿也是北朱村的媳妇儿。张小爱出生于北朱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幼年生活的困苦,让张小爱决心要自强。1982年前后,20出头的她,买了一台轧面条机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创业。由一台挂面机发展成挂面厂,扩建成面粉厂。面粉厂生意陷入困境后,1998年进行再次创业:奶牛、肉牛养殖,把饲养规模发展到年存栏50多头奶牛和740多头肉牛。创业的经历磨练了自己务实肯干、不轻言放弃的性格。

当时北朱村村两委不团结,村里不稳定,亟需一个人来转变局面。上级党委全面考察后,把目光投向了张小爱,张小爱在被任命为北朱村的代理村长。面对眼前的烂摊子张小爱心里没底,但偏偏她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越是困难越要去做。

“作为村干部,就要吃苦在前,不怕困难,为群众服务,让群众看到希望。”于是张小爱开始每家每户的走访,一年的时间张小爱的足迹遍布北朱村的1400多户人家;脚下的自行车也跟着她转遍了北朱村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一年的时间,她努力化解村里的矛盾,了解村民的需求,改善村里的风气,用真诚赢得了村民的认可。

一片丹心为乡亲

​ 她全心全意的付出北朱村的村民也都看在眼里,到2004年12月底正式选举村委主任的时候,张小爱以百分之九十八的得票率当选村委会主任。张小爱回忆起当时选举的情景时说,有一位老人令她特别感动。

在选举当日,张小爱从外面为村民办事回来,恰巧遇到一名村民用轮椅推着一位老人到现场投票。张小爱心疼地责备推轮椅的村民:“何必让老人自己去投票呢!”,谁知老人却回答一句“害怕家人不给小爱投票。”听到老人这句话张小爱当场就楞在原地,心里说不出的感动。2005年,她高票当选为村主任兼党总支部书记。不久,她就将该村治理成团结和谐的“全国尊老爱幼模范村”。

张小爱说,自己就是在那一刻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北朱村富起来,要让北朱村的村民过上好日子。后来的十四年间,张小爱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不仅带领北朱村走向致富道路,而且还改善了北朱村的风气,引进了众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建设起了一个和谐、富强、美丽、文明的北朱村。

让村民富起来,更要乐起来(小标题)

一片丹心为乡亲

当选后的张小爱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她秉承着“发展经济和抓好稳定两条腿走路”的理念,带领村民把村里一块80亩的荒地变成了硕果盈枝的葡萄园,一块100多亩的荒地变成了由村民自由承包的养殖场,又把一块70亩的荒地变成了苹果飘香杏子黄的经济林。

除了开发利用村子里的荒地外,张小爱利用北朱村城乡接合部的地域优势,出台一系列优惠条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先后吸引了大华制衣厂、高频焊管厂、链条厂、思念汤圆、粉煤灰烧结砖厂等20多家企业,吸纳了村里600多人就业,也给村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如今北朱村在张小爱的领导下村民的年均收入达到了五六千元,北朱村人开始富起来了。 在村民富起来后张小爱又发现另一个问题,村民的娱乐活动太少了,闲暇时许多人不是聚在一起打麻将就是聚在一起打扑克,张小爱意识到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张小爱想到了丰富村里的文化生活,如果村民们在下班后有一项喜欢的活动,自然就不会聚在一起打牌了。

于是乎张小爱在村里组织成立了由60多人组成的大型管乐队,购置了冬夏两套演出服装,经常参加表演。组建500多人的武术队,购置武术表演用具,组成了4个老虎表演队,进行武术表演。另外,北朱村从2012年开始将每年的农历新年定为北朱村传统民俗文化节,到今年已经举办了七届。 每逢春节,以及二月初二半个月时间,除村里表演的节目外,还特意聘请省曲剧团、周口、鹤壁、新乡、焦作的剧团来村里演出,增添节日喜庆气氛。

演出不仅是北朱村自己的村民观看,周围村子的村民也被吸引来到北朱村。

一片丹心为乡亲

​今年除夕夜更是举办了万人饺子宴活动,邀请焦作市民前往品尝,与村民共度新年。不仅如此,在张小爱的带领下,村委会先后投资30余万元,建成了3个文化活动场所;投资20多万元,购置安装了95件健身器材,建了10个健身活动场所,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地方。投资10万元购置了电脑、电器、图书等,成立了图书馆、阅览室,为群众提供了学习、阅览的好场所。

“在村子没有这些活动、设施之前,下了班都没有个去处,只能呆在家里。现在不一样了,我加入了村里的管乐队,一有空就去队里唱唱歌、跳跳舞,可开心了。”北朱村管乐队的队员刘社香说道。

传承传统文化,留下美丽乡愁(小标题)

​​北朱村历史悠久,村里大部分人是明代重臣北平布政使张昺的后裔,张小爱也是其中之一员。。

张昺是明建文帝的忠臣,后燕王朱棣造反,取建文帝而代之,张昺誓死效忠建文帝,坚守气节不屈服,以身殉职。明仁宗朱高炽后为其平反,后又被数次敕封,历史上留下一段赤子丹心的佳话。

一片丹心为乡亲

先祖的精神如此可歌可泣,要传承下去。张小爱牵头组织力量修缮了张昺祠堂,谨记先祖风骨。如今的张昺祠堂的殿门上有一块匾,上书“丹心曜日”四字,以告诫后人传承先祖精神,保持一颗赤子丹心。张小爱还发动群众,翻阅资料,为北朱村修订了一部家谱,让每个村民都有归属感,使北朱村的凝聚力更加增强。

张昺祠堂不仅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北朱村的老年活动中心和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实习基地。

北朱村现有人口7100人,其中60岁以上680位,是远近闻名的和谐村、长寿村,村里有1500户,“五好家庭”就达1200户。张小爱介绍说,过去每年到重阳节时,都是给老年人发些礼品,2012年开始村两委会决定为老人举办“千叟宴”,让平日很少能走出家门的老年人聚一聚、乐一乐,村干部向老年人汇报一下村里的工作和下一步工作计划,让村里年轻人对传统孝道文化的认识更好地提升,不仅传承先祖精神,也让传统孝道文化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北朱村古民居现存较完整的院落有64个,单体建筑有116座388间,多为清康熙年间到道光年间的民居,建筑风格为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建筑群,时代从明末至民国,前后有300余年,是河南省现存面积最大、院落最多、保存较好的大型古村落之一。2013年,北朱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由于年代的久远、风雨的剥蚀,北朱村有的古代民居建筑已经岌岌可危,亟待抢救、保护与修缮。张小爱争取到文物部门的资金500多万元,从2016年4月19日开始,对北朱村古民居进行修复,至今,已修缮古民居二百余间。北朱村已焕然一新,留下了乡愁、憧憬着未来。

一片丹心为乡亲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张小爱本人也先后荣获了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女能手、“省三八红旗手”、“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连续两届被推选为焦作市政协委员,是河南省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聊到以后关于村子的发展规划时,张小爱说,下一步要转换发展理念,转变之前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开始注重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把发展重心转移到第三产业上来,借乡村振兴、特色小镇的东风,力争把北朱村打造成焦作的“司徒小镇”。 “把村里的事情当成自己的家里的事情来处理,把村民都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北朱村当成自己的家。全心全意为村民,一颗丹心为乡亲。”张小爱不仅这样说,并一直在做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