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汉武帝被窦太后明争暗斗,其实就是儒家和黄老之争,无为有为之别

公元前141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刘彻登基。大汉经过60年的黄老之治,已经摆脱了贫瘠,汉武帝继位就是一个国富民强的大好局面。一直无为而治的大汉,到了刘彻的手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调角转弯,在极速狂飙中,刘彻将手中的这份祖宗积攒了多年的家业玩出了新花样!

汉武帝被窦太后明争暗斗,其实就是儒家和黄老之争,无为有为之别

刚继位的刘彻开局即巅峰,启动资金已经备好,毕竟大汉搞了60年的疯狂攒钱。天灾人祸几乎不存在,大汉风调雨顺了半世纪。刁民匪患更不存在,几十年黄老熏陶,每个百姓都不再想着闹腾了。朝局也很稳定性,毕竟汉景帝把那些藩王们杀的杀砍的砍,都整老实了才将皇位传给他的。最主要的,上台时16岁,不大不小刚刚好。这让我们不仅感慨哪怕是皇帝命,也有好命与坏命之分的,刘彻就是好到了起飞的皇帝命。

一副名叫“大汉天下”画纸铺在了到了刘彻的面前,当他想在上面涂抹作画时,却发现有一个老太太总是在盯着自己,并不时敲打他:把你那根秃笔拿远点!别瞎琢磨这张自然美丽的大画布!这名老太太就是窦太皇太后。

窦太皇太后幼年在吕后治下的黄老社会长大,青年陪着丈夫利用黄老之术令国家富强,晚年看着自己儿子继承黄老之术领着国家走向辉煌,她一生都生活在黄老社会中,她的心底非常认可黄老之学,算是道派学说的铁杆粉丝。不但如此,老太太还致力于兴办黄老教学,想当年景帝学艺就不精,在晁错的怂恿下差点就翻车了。现在武帝更是学不进去,年少气盛了刘彻,不甘心总是歇着,其实他也呆不住!武帝刚把皇椅坐热了,折腾就开始了。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登基二年,赵绾上书,大抵意思是:以后就不要将政事禀奏给太皇太后。这个幼稚的试探,窦太后大怒,开始动用关系给刘彻施压:你小子这是要疯啊!

汉武帝被窦太后明争暗斗,其实就是儒家和黄老之争,无为有为之别

首轮试探,很快武帝就败下阵来,刘彻悲哀地发现:跟老太太比自己依旧还是个孩子,老太太能量十足!试探的代价很大,挑头的赵绾、王臧自杀谢罪,当年推荐赵绾的丞相窦婴、太尉田蚡也被牵连,皆被免职,之前推行的所有新政全部被废除。

有力无处撒的的刘彻非常郁闷,只能找找狗熊野猪的麻烦,武帝开始了枯燥而乏味的狩猎生活!

时间来到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刘彻终于不用与狗熊野猪干架了,他有新的事情要做了,因为窦太皇太后走了。

此时的刘彻,小年轻一个,终于可以说话算数了。现在他最需要的就是一套理论来帮助自己宣泄旺盛的荷尔蒙,他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说法,为自己的作为提供理论依据。此时安静了四百年的儒家,终于等来了它的真主。

汉武帝被窦太后明争暗斗,其实就是儒家和黄老之争,无为有为之别

儒家很符合刘彻的胃口,最重要的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克己复礼。百姓克制自己的欲望,上下恢复各阶层的等级与复杂的礼节,这就利于统治者的统治。仅仅是这些对于汉武帝而言,还远远不够,他不仅仅想要统治,而且还要折腾。不过很快,就会有人帮他提出一整套量身定做的操作系统。

窦老太太去世的第二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就提出了流传千古的《天人三策》。董仲舒作为儒家的“阿姆斯特朗”,成为了被后世所永远铭记的一个人。

当年大秦气吞天下,法家盛行,大汉回血阶段道家完成接班夺权,大汉回血完成,儒家接力,在我国持续了上千年的儒家思想开始在华夏盛行起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