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原创」二十年耕耘,打造云南农大《微生物学》(双语)金课

作者 刘雅婷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微生物学》课程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着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历经二十年耕耘,2010年建成云南省双语示范课程,2013年获得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通过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不断进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不断融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不断完善,构建了教学思想、理论和方法“三统一”的教学新模式,扎实推进教学持续改进和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2020年《微生物学》(双语)课程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一流线下金课,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显著成效。

一、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断进步,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显著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云南农业大学《微生物学》课程组不断加强教学理论和技术研究,贯彻教学思想,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成为先进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相统一的优秀教师,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在实施教学改革项目的过程中,主动对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充分考虑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将以往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切实转变为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相统一的教学;将生态教育哲学融入教学中,认真梳理课程知识体系的思政要素,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树立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生物学思想,形成尊重自然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思维方式。

《微生物学》(双语)已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采用“说故事、讲人物,一章一案例、一课一反思”等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活动中,实现了“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将科学探究思想融入教学全过程,注重将学科重大理论和技术创新等引入教学,把科学问题和创新实践讲清楚,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实验课程设计方面,大幅减少验证性实验,鼓励学生主动想问题,主动设计实验内容,不断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微生物学》(双语)毕业生获国家、省部级双创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双创奖26项;农学、植保和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初次就业率91.8%,年终就业率达99.6%;近三届学生培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整体契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社会认可度高,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对实际问题解决的帮助程度达95%,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工作岗位综合需求基本符合程度达92.5%,用人单位对三个专业满意度均为100%。

二、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不断融合,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全力打造一流线下“金课”

《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教学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以问题导向为切入(PBL)、以成果导向(OBE)为要求,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的新时代和学生获取知识方式变化的新特点,全面融入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灵活运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建立课程网上平台,线上线下混合、虚拟和实操互补,智慧引领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教学融入“三元素”,导入“三结合”,营造“三学习”,抓好“三提升”,实现“三转变”,获得“三能力”,做到了“四起来”,实现了“五结合”,构建了“三环”、“七步”、“六新”的智慧课堂教学新模式。智慧课堂教学新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开展多元化过程式评价,打破时空限制,多维度激发学习兴趣,多层次提升教学效果,全方位提高课程广度、深度和难度,全面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达成了知识、能力、价值、情怀有机融合的专业培养目标。

云南农业大学将《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改革探索教学新模式在全校全面实践和推广,学校79个专业总开设课程门数5515门,建立课外学习制度、推行教学模式改革的课程门数2952门,占比53.5%,形成整体合力,助力教师团队专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实现了课程服务于专业建设和培养新农科人才的目标。

(责任编辑 沈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