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作诗或写文章,先挂出一个题目,然后绞尽脑汁,雕琢堆砌,用僻借典,写出来的往往不佳。比如说:古代皇帝下旨让文官因某事某物写一首赞赏的诗有很多,但是很少听到流传下来的。
一首好诗不但要有文学素养,要有感悟,还要有灵感。用了字眼,涉及词调,粉妆玉琢之后便会失去韵味。
咱们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有什么雕琢?但读出来却有天趣,宛若天籁之音。
如果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雕琢的味道,那“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那首诗,更是毫无雕琢之感,读起来却连绵反复,句句相承,层层递进,一气呵成。给你的感觉是余音满口,韵味无穷,天籁之音,妙趣横生。
前面写了黄嘉善的三首诗,青年时代的《溪上》就有明显的雕琢的痕迹,中年时期的《感怀》雕琢的痕迹就在减少,《元日宁夏题壁》就不尚雕琢了,有随口而出的天趣。那晚年的黄嘉善呢?
晚年的黄嘉善已经完成了战争的准备工作,他不穷了,所以诗风也变了。

黄嘉善63岁那年,是他人生中最耀眼的一年。
鞑靼进攻,他所有的备战工作都发挥了作用,高大的城墙,严密的布防,坚固的敌台,精锐的铠甲,威猛的火炮和不屈的斗志都得到了积极的体现。那一战,斩敌1200级。
嗯?才砍了1200颗人头,不多嘛。
嗯!这不能跟大决战比,其实这个战果,非常赫赫。讲个故事,咱一起理解下,1200颗鞑靼人头有什么意义。
明朝初年,在朱大朱二的武功下,康熙的祖宗们在东北老老实实地挖人参,吃松子,打野猪。朱三朱四之后呢,不臣之心就起来了。屡屡跟随大明北面的强敌瓦刺进入明朝境内奸淫掳掠,乃至借助土木堡之变后的大明北方军事实力衰弱的间隙窃掠东北边境、伏杀大明官吏。朱五朱六兄弟招抚不成,面临东北边境的紧张局面。朱七明宪宗上台后,愤怒的决定要“犁庭扫穴”、“绝其种族”,对建州女真实施残酷的报复活动。要知道康熙的祖宗们,骑马躲猫猫的技术一流。但在皇帝的统一调配下,终于又一次诠释了“犁庭扫穴”这个成语。这一仗之后,女真老实了100年,直到努尔哈赤的崛起。那这一仗战果如何呢?
事后大明官方统计,在此次对建州女真的征剿一共生擒108人,斩首541级,俘获男女151人,夺回被女真人掳去的人口1165人。大明天兵所到之处,“强壮就戮,老稚尽俘”,女真人的庐舍、仓储也为之成为一片白地,牛马器仗也都为明军通通带走。所以到了康熙乾隆依旧对此事耿耿于怀,在《明史》中把成化黑的体无完肤。
三边大捷大概也算血脉压制,就算你骑马跑得快,我也要主动出击,围追堵截,炮轰铳击,此战后,直到明亡,蒙古一直没有掀起大浪,黄嘉善的三边大捷也算的上犁庭扫穴了。
封建历史上的地方大员们,喜欢人家叫他儒将而不是武将的。黄嘉善也不能免俗,当地方官员们请黄嘉善写诗留念的时候,他没有诗穷而后工的感悟的。当写诗作为任务和工作的时候,就缺少了灵感,没有了灵感,那就需要粉妆和雕饰了。
例如万历固原州志载有黄嘉善的诗:
边程催客骑,晓起揽征衣。
野径随山转,征尘傍马飞。
虽然缺少灵感和意境,但是作为三边总督,文学素养还是有的。这首诗里,用第三者的角度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回忆。诗中不提民族大义,不讲忠君爱国,不讲劳苦功高,不讲战功赫赫,从一个小视角讲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虽然从第三者的角度描述,但是和中原文人内向含蓄雍容的表达方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和他自己早年的诗也有很大的不同。面对边疆坦荡赤裸的荒漠平沙,雪山伟岭,他坦诚的表达自己对历史,战争的复杂情感,其情深沉而又直白, 他的诗已经有了边塞诗的特点,乃至有了点陈子昂的意味。这在即墨是少见的。
黄嘉善的诗全讲完了,下面进行表彰和总结:
有请司空图先生给黄嘉善生平的诗作颁奖辞: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可以套用郭氏的话对黄嘉善的诗人生涯做一个总结:
纵观黄嘉善一生,他本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妙趣横生,或一气呵成,如“春到贺兰家万里,青山应笑未归人”虽寥寥十四字,对戍守边关之艰辛,忠君爱国之精神表现俱足,世人宝之,非因人而奖也!
杜甫是诗儒,他的诗和黄嘉善的诗是需要了解他们的写作背景的,那么其他人写诗是否也需要了解写作背景呢?有人是不需要的,比如李白。
李太白诗极好,他喜欢道家,爱讲庄老出世。出世的诗,那是不需照着年谱读的。和杜甫不同,他并不要把自己生命放进诗里去,连他自己生命还想要超出这世间。这恰似我们读庄子,不必去考虑他时代背景。李白的境界之高,正高在他这个超人生的人生上。(虽然李白有的诗,也是需要考据他写诗的背景的)。我们读李白、王维诗,管他什么年代呢。而读杜甫韩愈以至苏东坡陆游等人的诗,他们都是或多或少地把他们的整个人生放进诗去了,因此能依据年谱去读他们诗便更好。
即墨人中,黄嘉善的诗,是需要依据年谱去读;而蓝田的诗,是不需要依据年谱来读的。
那年,还有一个即墨人的诗,也是不需要了解他的写作背景的,他在即墨历史的文坛上,有着极高的声誉,乃至有“天下士多出其门”之说,他的诗是怎么样的呢?有请黄嘉善的同学兼亲家兼国子监祭酒周如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