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虹鳟鱼繁殖孵化、苗种培育成活率?
孙玉芝等
虹鳟鱼作为渔业养殖品种中偏高档鱼类及冷流水养殖鲑鳟鱼类的主要品种,因其超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口感受到人们认可、关注的同时,养殖的产量、市场需求也在逐年稳定增加。渔业技术人员及小养殖场(户)在沿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版本的养殖技术同时,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也发现并总结了更适合虹鳟鱼繁殖孵化、鱼苗、鱼种培育的技术措施和建议。[吉山花瑶自媒体网络首发]
一、亲鱼培育
(一)鱼龄及体重
老版本标准或书籍都是雌鱼2龄~5龄,体重0.75kg~4.2kg;雄鱼2龄~4龄,体重0.5kg~4.2kg。但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怀卵、怀精的多少和质量与亲鱼的体重关系大于鱼龄,如果亲鱼培育好的话,雌鱼5龄~6龄正是好时候,一般可用到8龄,随着种鱼体重的增加,不但怀卵数量增加(一般亲鱼体重每增加0.5kg,怀卵量增加1000粒)所怀卵的卵粒径也相应增加,培育苗种的规格就大。雄鱼个体重一般在2kg左右最好,所怀精液质量好、量大,受精成活率就会提高。

(二)饲养条件
1.池塘条件。鱼池面积,鱼池面积一般在200m2 ~400m 2 ,水深0.7m~0.9m。因为种鱼个体较大,建议种鱼培育池偏大为好,一般建议400m 2 ,水深实际以1m以上为佳,利于种鱼的生长培育。建议以四壁水泥、底部泥土最佳,注排水要方便,以便随时调节水质。
2.水温。亲鱼培育水温4℃~12℃,常年不得高于12℃,否则影响亲鱼怀卵的质与量,甚至不怀卵、怀精。
(三)种鱼放养
以往经验是产卵前一个月雌鱼、雄鱼分池饲养,建议种鱼直接入种鱼培育池培育,且直接分池饲养,避免孵化期咬汛受伤。建议每立方水体5kg以下,雌、雄比例提高到3:2~4:2,实际生产应用中,人工授精时,精液的数量对受精率影响很大。
(四)投饲
每日分上午、下午投饲2次。建议投饲量根据亲鱼总重量的1%作为日投饵基数,但据亲鱼的吃食情况,以“三定”为原则,随时调整,以不影响亲鱼性成熟度的情况下,培育大个体的亲鱼。
(五)水质调节
溶解氧应保持在6mg/L以上,池水交换以亲鱼不顶流,舒适游泳为宜。
(六)日常管理
及时巡塘,保持鱼池清洁,发现鱼病及时治疗。
二、人工繁殖
(一)亲鱼成熟度鉴别
雄鱼轻压腹部即有精液流出,雌鱼腹部膨大柔软,生殖孔外凸,轻压腹部有卵粒外流,即可进行人工授精。建议间隔7天左右进行一次亲鱼成熟度的鉴别。
(二)人工繁殖
1.采卵前停食。亲鱼采卵前3天停止投饲。
2.亲鱼麻醉。建议采精卵前亲鱼麻醉,这样不但便于操作,也能减少种鱼受伤,有助于亲鱼产后恢复。建议每100kg水加市售乙二醇苯醚5mL,以亲鱼3min~5min麻醉为好,药物剂量、时间长短,最好视亲鱼大小、体质及亲鱼的麻醉情况而定。
3.人工授精。用人工挤压法采卵、采精,操作前要用纯棉质干燥的毛巾擦干亲鱼体及所用器皿,防止水和排泄物混入。把卵挤于多孔塑料采卵盆中,用等调液(见附表1)洗卵,洗去血质、污物。洗后的卵倒入不带孔的受精盆中,然后挤入精液,建议3尾雌鱼用雄鱼2尾,雄鱼采精7天后亦可重复使用。快速、匀速、轻柔地搅拌精卵混合液1min~2min,使精卵充分混合接触。建议再加入少量等调液继续搅拌1min~2min,然后用清水冲洗,建议进行多次冲洗,直至污物基本冲洗干净,这样实际上可大大提高鱼卵的孵化率。所有操作要轻拿轻放,小心谨慎,避免鱼体受伤。已授精的卵在清水中静止60min左右,待受精卵完全吸水膨胀后放入孵化器中孵化。
麻醉后的虹鳟鱼种鱼
三、人工孵化
(一)孵化设施
有桶式孵化器和槽式孵化器,实际生产中虽然槽式孵化器操作方便,但桶式孵化器水交换及遮光效果更好,孵化成活率更高。
(二)放卵密度
270mm高,上口直径275mm的桶式孵化器,建议每桶装卵径5mm的卵3万粒~4万粒左右,注水量4L/min~5L/min。槽式孵化器减少到每立方米3万卵粒,不建议密度过大,这样可减少卵粒因缺氧而死亡的数量,亦可减少水霉病的发生。
(三)孵化条件
建议尽量彻底避光,防震。水质要求清澈,无杂质和悬浮物,最好是源头水。溶解氧含量要求大于6.5mg/L,水温7℃~13℃,最适孵化水温9℃。
(四)孵化时间
从卵受精至鱼苗浮出,在平均水温7.5℃下,需要46天,即343个累积温度(343度·日)。从受精至发眼期的天数约为孵化所需天数的一半。在孵化累积温度220度·日以前,鱼卵必须保持静止状态。
虹鳟鱼人工授精
(五)受精率计算
当孵化累积温度达到100℃时,任意取一定数量的卵放入盛有鉴别液的培养皿中,浸泡5min左右,有白色线条状胚体的卵为受精卵,统计受精卵占总卵数的百分比即为受精率。鉴别液的配制见表2。
(六)孵化管理
一定要保持水流通畅不间断,建议每隔5d用甲醛消毒一次,防止水霉病的发生。积温达到220℃前,鱼卵完全静止,积温达到220℃后,将卵倒入平列槽内进行捡卵作业,建议带水捡出死卵,否则影响成活率。清除死卵后放入孵化器继续孵化。桶式孵化器累积孵化温度320度·日时将卵转入平列槽内,平列槽为玻璃钢式鱼卵孵化平列槽,规格为长6m,宽0.4m,高0.25m,内置6个小槽,加盖遮光。建议每个小槽放卵不超过3000粒,每槽注水量40L/min。保持水流通畅,严防缺氧窒息,及时捡出死卵。
渔民自制的简易鲑鳟鱼卵孵化器
四、鱼苗培育
(一)培育池
培 育 池 为 饲 育 槽 或 水 泥 池 ,建议水泥池规格长5m~10m,宽1.5m~2m,高1.0m左右,这样水深可随鱼苗的大小及时调整,亦节省苗种培育池、减少分池损失。培育池应设置在水源上游,且并联排列。
(二)水温
适宜水温8℃~12℃。
(三)放养
在 平 列 槽 内 鱼 卵 的 卵 黄 囊 吸收 2 / 3 时 开 始 上 浮 游 泳 , 全 长 1 8mm~28mm,体重70mg~250mg。建议饲育槽放养密度为6000尾/m 2 ,水泥池为3000尾/m 2 。上浮鱼苗可先在饲育槽内饲养2周,再移入水泥培育池中,亦可直接放入水泥池培育。一个月内应避免强光直射,所以建议饲育槽、水泥培育池都建在室内。
鱼苗培育前期注水量为10万尾鱼苗1L/s,随着鱼苗个体的增长逐渐加大供水量及调节鱼苗的放养密度。
冲洗虹鳟鱼受精卵
建议采用全价配合颗粒饲料,饲料粒径为0.3mm~0.5mm。当上浮稚鱼为饲育槽内总鱼苗数2/3时开始投饲,日投饲6次。
鱼苗移入水泥培育池后,建议用全自动投饵机,不但节省人工,投喂可视鱼苗的吃食情况随时调整,可提高鱼苗成活率、成长率。
(五)日常管理
保持槽内、池内清洁,勤刷闸门,及时捡出死苗,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流通畅和良好的池水环境。
孵化槽中的虹鳟上浮鱼苗
五、鱼种培育
培育池以长方形为宜,建议面积60m 2 左右,便于管理,池水深度控制在0.3m~0.5m。
水温控制在8℃~18℃之间。
放养密度与培育池注水量要成正比,而且注水量随着鱼体生长和游泳能力的增强而加大,水深也随着鱼体的增重而逐渐加深,以鱼种不贴闸门受伤害为宜。
(四)日常管理
投饲高质量的全价配合颗粒饲料,应定时、定量。按投饲百分比例随时调节投饲量。定期筛选、分级、分池饲养。保持鱼 池 的 环 境 清洁。
桶式孵化器
受精卵的鉴别
六、鱼病防治
虹鳟鱼的病害主要是IHN疫病(造血器官坏死症),致使虹鳟鱼的鱼苗成活率很低,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养殖孵化场。很多大型的虹鳟鱼养殖场都采用疫病控治方法,控制得很好,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鱼苗挪入外面养殖池进行成鱼培育时,如果不进行疫苗注射,鱼种还是会发生疫病,死亡率很高。目前国内有根据免疫遗传学给亲鱼注射疫苗的,效果很好,但还没有进行成果鉴定,没有应用到生产实践。
(一)虹鳟鱼造血器官坏死症
(IHN疫病)
1.采用风险防控技术。即水源用紫外线消毒,鱼卵用甲醛或聚维酮碘消毒,鱼苗投喂特制的免疫增强剂,同时用聚维酮碘消毒等,鱼苗长至20g左右注射IHN免疫灭活疫苗,再放入室外的鱼池培育成鱼,大大提高了虹鳟鱼养殖的成活率。
2.鱼苗培育池空池消毒技术。鱼苗放入培育池前,将育苗池鱼捞走,用硫酸铜和漂白粉混合消毒,入池后再用聚维酮碘或中药消毒,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证明了紫外线对反转录病毒(IHN为反转录病毒,有资料记载,紫外线对反转录病毒起不到杀灭的作用)无效。
(二)烂鳃病、肠炎病、疖疮病
烂鳃病根据实践经验,二氧化氯效果好;肠炎空腹内服杀菌药即可;疖疮病内服杀菌药,外用戊二醛制剂效果比较好。剂量皆按说明书使用即可。
(三)水霉病
幼鱼用1%盐水洗浴20min,成鱼用2.5%盐水洗浴10min,看鱼活动情况缩短或延长时间。或用市售治水霉病的药均可治疗。
(四)三代虫、小瓜虫
三代虫用市售杀虫药,按说明剂量使用即可;小瓜虫需中草药在晚间八、九点钟左右,按剂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