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寄语】
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擅长于运用逆转手法。运用逆转手法构思故事情节的小说其结尾既出奇制胜,又令人回味无穷,颇能激起读者强烈的审美兴趣,并获得与最初的感受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美国作家奥拉姆的小说《审讯》拥有相互交织的两条叙事线索:一条线索是警察马库斯•奎尔对犯罪嫌疑人瑞恩斯的审讯;另一条线索是犯罪嫌疑人瑞恩斯对腐败警察马库斯•奎尔的另一种审讯。两条线索的纽结与逆转不仅凸显了邪恶势力的虚伪软弱与正义力量的不可战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是激发起了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文本研读】
审讯
作者:【美】奥拉姆
他静静地坐在那儿,等着。(“静静地坐在那儿”,“等着”,神情悠闲,态度自信,他在等什么?联系到他等待被审讯的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小说一开头便充满悬念。)他的背轻轻地靠在椅背上,摆在桌子上的双手交叉成金字塔的形状。他的眼睛盯着墙上的单向透明镜,冲透过镜子向里监视的警察微笑着,想要他们看到他的自信和优势。(一边是自信和优势。)
侦探马库斯•奎尔坐在桌子对面,仔细打量着这个被拘押的犯罪嫌疑人。那种想要证明自己是最坚强的、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表情,他见过无数次了。每次看到嫌疑人表现出这种妄想的心态,试图把自己当成审讯室的主人时,奎尔都忍不住想笑。(另一边是轻蔑和嘲笑。)
>>>瑞恩斯微笑着展现“自信和优势”,奎尔打量着对方“忍不住想笑”是因为身份。开头部分对双方的神情细节的描写相映成趣,传达出两人此时此刻的微妙心理。
奎尔侦探知道他们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只有两个字:脆弱。每个人都是脆弱的,他们需要空气,他们会流血,骨头会折断。每个人都是脆弱的,一点点压力就能使他们崩溃。(盲目与自大结伴而行。)
奎尔慢悠悠地看了嫌疑人一眼。这家伙一直没停止笑(一直没停止笑),不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笑,更像是受到刻意控制的笑。
>>>“一直没停止笑”“大笑起来”“笑容突然消失了”“再次露出笑容”,文中对瑞恩斯的这些神态描写有些是直接描写,而这里的“这家伙一直没停止笑”通过奎尔侦探的观感进行的间接描写。类似的细节描写前后呼应,展现了人物丰富复杂的情感变化。
奎尔打开桌子上的文件夹。
“请告诉我,瑞恩斯,发生了什么?”
瑞恩斯耸耸肩,说:“我杀了他。”
奎尔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你承认杀了亚瑟•格雷森?”
“我承认。”
“你为什么要那么做?”
瑞恩斯断开与侦探眼神的接触,看向天花板。
“他毒害人们。”他说。
“啊……什么?”
他掠夺那些不幸的人,从卖给他们的违禁物品中获得利益,而他非常清楚那种东西对那些人意味着什么。他靠着毁掉人们的生活发财,而我鄙视这种对权力的滥用。'他的目光离开天花板,回到侦探身上,仿佛在观察着奎尔的每一个动作。
奎尔摇晃了一下,发出轻声的嘲笑。(奎尔的自信开始动摇,但态度仍然傲慢。)
瑞恩斯接着说下去:“人们身上有种特性,他们会仓促地去进行评判,却不愿意花点时间去理解。他们更注重眼前而忘了过去,他们绝不会问是什么使我……成了社会的异类。我敢保证,此刻他们在想什么是我最好的死法。”(审讯室里的主动权开始逐步易手。)
“你能责怪他们吗?”奎尔问。
“当然不能。我违反了规则,现在必须面对由此引起的后果。可是你问到过,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瑞恩斯承认自己杀人违法,知道必须为此承担相应后果,但他也心怀不平,抱怨世人只看 到自己犯罪的表象,却不过问犯罪背后的原因。
“我不在乎。”奎尔从椅子上站起来,“老实说,我已经厌倦在这里浪费时间。”(气急败坏是心虚怯弱的表现。)
瑞恩斯搓着双手。(自信满满,跃跃欲试。)
“可以理解。我只是想请你再听我说几句。请坐,侦探。”瑞恩斯指着侦探的椅子。(瑞恩斯已经完全掌握了审讯室里的主动权,审讯者与被审讯者开始身份转换。)
奎尔抿着嘴唇,不情愿地慢慢坐下来。(不情愿又不得不。)
“很好。现在,要是我告诉你,亚瑟•格雷森不是唯一的会怎么样呢?”
侦探立刻屏住了呼吸。(紧张害怕。)
“唯一什么?”
“格雷森不是唯一死于我刀下的。”
“我会说你在撒谎。”
“随你怎么说,侦探。不过现在,你能不理会那种让一个连环杀手从你手中滑掉的可能性吗?”
瑞恩斯把双手交叉起来,搭成金字塔形。(更加自信,充分显示了他在审讯室里的优势地位。)
>>>“瑞恩斯把双手交叉起来,搭成金字塔形”呼应了文本第1段的细节描写“双手交叉成金字塔的形状”,两处细节描写表达效果相近,都是表现瑞恩斯的从容自信和对奎尔警官的蔑视。
奎尔极力控制住自己的呼吸频率,以确保血压不会升高。
“好吧,几个?”
“你认为有几个?”
“行了,别再跟我玩猜谜游戏了。你为什么要杀他们?”
“因为他们不肯停止。”
“停止什么?”
“停止违法犯罪。”瑞恩斯大笑起来(大笑起来,体现了瑞恩斯成功惩治犯罪的兴奋与自豪。),笑声响得连外面都能听到。
“这倒有趣,”奎尔冷冷地说,压制着想掌掴这个自鸣得意的家伙的强烈欲望,“听起来你像是个义务警员。”
“完全正确,侦探。”瑞恩斯脸上的笑容突然消失了(笑容突然消失了,对面前这个对手的正面进攻正式开始。),神情变得严肃起来,锥子般的目光刺向奎尔。
“这么说,你的使命是维护公正,哈哈!”奎尔笑道,毫不掩饰轻蔑之情。
“必须有人这么做。”
>>>瑞恩斯以身试法杀死了格雷森和兰德,他鄙视他们这些靠毁掉他人生活发财的人,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为社会铲除坏人,维护社会公正。
“难道你不知道警察是国家机器的执法者吗?”
“当然知道。事实上,就在前几天我还遇到了你的一位同事。”
奎尔心里暖洋洋的快意被一阵冷飕飕的寒意取代。(奎尔盲目的自信开始坍塌。)
“哦,是吗?那是谁呢?”
“你的搭档,兰德侦探。”
“什么?”
奎尔咬紧牙关,(紧张害怕。)看着瑞恩斯,那家伙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
>>>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推进,警官奎尔的内心发生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而真正使他陷入 紧张慌乱的则是瑞恩斯提到了兰德侦探被杀一事。“咬紧牙关",表明其内心高度紧张,濒临崩溃。
“恐怕他不能再同你搭档了。”
“你杀了一名警官?”
“更正一下,一名腐败的警官。”
奎尔伸出胳膊,用手指指着瑞恩斯。
“你……你是个人渣!”(气急败坏,方寸大乱。)
“哇,我料到你会这么说。毕竟,你与兰德、格雷森一起做事,分享好处。”
“哼,你是个妄想狂。”奎尔努力保持镇静,可是他放在桌子下的手却禁不住抖动起来。(既有愤怒,更有害怕。)
“你害怕了吗,奎尔?现在,你那些躲在隔壁监听的同事们正在欣赏你和兰德做坏事的照片。”瑞恩斯再次露出笑容(再次露出笑容)。
>>>在奎尔对瑞恩斯审讯之前,瑞恩斯已向警方举报了奎尔的违法行为,其他警察也监听了这场审讯,奎尔的罪恶嘴脸已暴露在众人面前。
“你胡说!”奎尔听到自己的声音变了调。
“告诉我,侦探,你是罪犯吗?”
奎尔感觉到头发都被冷汗湿透了。
“你怎么知道的?我们做得很隐蔽。”说到一半时他呆住了,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我是说……不,我是……”他完全乱了阵脚,不得不再次闭嘴。(语无伦次,言不由衷。)
>>>“我们做得很隐蔽……”“我是说……不,我是……”,句中的几个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 续,非常传神地表现出真相败露后奎尔的慌乱情状。
奎尔侦探低下头,看着映在光滑金属桌面上自己淡淡的影子。过了一会儿,他慢慢地转过头,看着墙上的单向透明镜。同事们正在镜后看着他,他想象得出因为他的背叛而出现在他们脸上那震惊和愤怒的表情。
>>>形象大于思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完全可以代替作者对主题思想的揭示以及内心好恶的表达。通篇人物对话既很好适应了审讯室这个独特场景的设置,又极简练地推动了情节,刻画了人物,表达了主旨,感染了读者,作者的匠心非常高妙。
(有删改)
——摘自《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全国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知识建构】
//情节逆转——小说情节结构成功的关键//
俗话说,胸中有丘壑,笔底自生花。要想写出精彩的小说,就必须要有胸中丘壑。文似观山不喜平,怎样把情节写得跌宕起伏,是小说成功的关键。小说无非写人写事,从读者的角度看,没有人喜欢平庸乏味的人物,更没有人喜欢平铺直叙的故事,所以,写小说要把故事写得精彩一定要善于大胆想象,出奇制胜,努力收到“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乎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小说《审讯》明着是写警察马库斯•奎尔对犯罪嫌疑人瑞恩斯的审讯,暗地里却又埋伏着犯罪嫌疑人瑞恩斯对腐败警察马库斯•奎尔的另一种审讯,这样的“审讯”可以理解为从正义和道德的角度对邪恶势力进行的严正调查与审判。两条线索的纽结与逆转凸显了邪恶势力的虚伪软弱与正义力量的不可战胜,激发起了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