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雪林
“我对不起张宝龄,对他照顾不到,还把他一人留在大陆。”
这是张宝龄去世后,苏雪林回忆往事时说的话,话中不难看出她的自责与内疚。
可现实却是在苏雪林懂得爱张宝龄时,两人早已分隔两地,再没有相见的可能。
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人,生来身上就有着反抗封建的因子,他们不愿将就,奋力争取,不愿在已经被规定好的条条框框中过活,苏雪林就是这样的人。
她生于1897年,那是封建时代的末尾,这样变革的时代本应属于苏雪林这样想要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可她们苏家的当家主母,苏雪林的奶奶,却是旧俗礼教的“捍卫者”,她不仅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陋习,甚至还让苏雪林延续女子缠足的习惯。
当时的苏家,也只有苏雪林的母亲,可以义无反顾地支持自己,对于自己的母亲,苏雪林始终抱有感激孝顺的态度,几乎对母亲的话是言听计从。
苏雪林16岁那年,母亲就替她做主了婚姻大事,对于这个决定,苏雪林没有反抗。
她的订婚对象是同样拥有富商背景家庭的张宝龄,这样的婚姻何谈感情,她甚至都没见过这个男人的长相,便把自己的一生交代了出去。
这对苏雪林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她从小就与封建的生活作斗争,到头来,却为了做一个“孝顺女儿”还是掉入了封建的漩涡,接受了这“被迫”的姻缘。
直到苏雪林出国读书之前,她对于张宝龄的了解,也都是从母亲的口中得知,她似乎也没有深入了解这个未来丈夫的欲望。
时间过得很快,1925年,那年苏雪林29岁,远在异国他乡的她收到了母亲病重的消息,当时的她还在国外读书。
得知这个噩耗,苏雪林即刻就踏上了归乡的旅途。
当她回到家中,看到脆弱的母亲危在旦夕,她的心中愁绪万千。
母亲对于她来说,是在这个封建家庭中唯一的避风港,也正是因为母亲的存在,苏雪林才能够追寻自己内心最想要的东西。
那段日子,悲伤几乎要将苏雪林吞噬。
而母亲最大的愿望也是希望苏雪林能够成家,过上幸福生活。
这个“孝顺的女儿”也答应了母亲最后的愿望,与张宝龄成婚。
就在两人成婚之前,都没有能够一睹对方的真容,一个素未谋面的男人,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感情基础。
张宝龄
这就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弊端,无论两人是否情投意合,都会被加上婚姻的枷锁,无从逃脱,这就是封建思想带给苏雪林的悲哀。
但也许是因为新鲜感作祟,新婚的两人,生活竟然意外的和谐。
那时的两人,有理想,有担当,有学问,还在同一所大学教书,自然是有着说不完的共同话题。
也许那时候的苏雪林,心中也曾认为,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也未尝不可,也许张宝龄那时便在她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可这颗种子实在是开花结果太晚。
直到多年以后,才让苏雪林意识到那就是爱。
可那也已经是早就超过保质期的感情,想要回头,却发现道路早就被多年的冷漠泯灭。
工作以外的时间,两人也常常去做一些颇有意义的事情,他们曾一起开拓荒地,一起吟诗作画,生活十分甜蜜幸福。
那时的他们真正诠释了诗情画意的婚姻。
张宝龄还将他们的爱巢设计成船的形状,这样的行为简直浪漫至极,哪怕是放到现在也足以使许多少女深陷其中。
那时的苏雪林也是如此,他们享受着和对方在一起的每分每秒。
有苏雪林的地方就有张宝龄的影子,他们像热恋中的情侣,一刻都不想离开对方。
对于苏雪林的母亲,张宝龄秉持着爱屋及乌的态度,十分上心,甚至连苏母日常生活中的端茶送水,都是张宝龄一手包揽。
显然,苏母对于这个“自选”的女婿是十分的满意。
在外人看来,两人无论是家世学问或是秉性都般配至极,实在是佳人一对。
可有时候外人只能看出表象,夫妻之间的关系怎能是外人可以轻易看破的。
一个人的脾气秉性也只有在漫长的相处后,才能显现,一对爱人刚开始的甜蜜远不如深入了解后的甜蜜来的珍贵。
显然,刚开始的苏雪林被新鲜感冲昏了头。
她曾亲口对张宝龄说过,情侣之间用故乡的话交流才更加浪漫甜蜜。
对于这句苏雪林漫不经心说出的话,张宝龄却记在了心上。
他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苏雪林故乡的方言,开始用方言和苏雪林交谈。
从这样的实际行动,不难看出,当时的张宝龄对苏雪林是用情至深的,一个不爱你的人,怎么会因为你的无心之谈,而费尽心力讨你欢心。
只有爱你的人,才会为博你一笑煞费苦心,为你短短一句话茶饭不思。
可对于张宝龄所做的一切,苏雪林却压根没有放在心上,她的心中似乎一直对封建包办的婚姻充满芥蒂,即使他们曾经有过短暂的甜蜜。
可对张宝龄来说,无论他们的结合是人为或是自然,在一起了便要好好对待。
他始终努力地想要接近苏雪林的心,可现实却并不如人意。
苏雪林始终把他当成一个外人,她宁愿将自己的工资交给自己的姐姐,都不愿交给身为她丈夫的张宝龄。
与苏雪林相比,张宝龄显然是封建许多的,他有着封建男子的通病,那便是大男子主义,他认为自己是这个家的主人。
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苏雪林早就已经是张家的人,对于苏雪林的财物自然是应当他来管理,而并不是苏雪林的娘家人。
但苏雪林却对张宝龄这样的态度十分不满,两人因为金钱的关系经常大动干戈,那时两人认知上的矛盾已经显现。
苏雪林标榜是新时代女性,而张宝龄则颇有大男子主义,这样的两人都有着刚强的性格,在生活方面自然是谁也不让着谁。
可如果年轻气盛的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另一半做出让步,那结果都不会是多年以后的样子。
可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
苏雪林认为自己是新时代的女性,怎么能够终日只围着自己的丈夫转悠,她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交际圈,她为自己而活。
这样的思想在当时是十分超前的,足以体现出苏雪林不受约束自由自在的性格。
有着这样的性格,她自然不会是只围着厨房转的妇人,断然不会像古代的妇女那样劳累于家务。
张宝龄曾想要喝一碗苏雪林亲自煮的汤,对于这个要求,苏雪林始终没有答应。
一个丈夫想要品尝妻子亲手做的汤,放在任何一个家庭中,这是一件多么容易又平常的事情。
可就是这样普通的日常小事,苏雪林也没有答应他。
她曾忘了或者没有想到过,张宝龄曾为她做的种种。
她忘了曾经张宝龄为她苦学方言,忘了张宝龄对于自己母亲的悉心照顾,忘了她们曾经也拥有过的甜蜜时光。
他们的关系已经变得如履薄冰,好像随时都会破裂,时时刻刻等待着最后的一击。
很快这致命的一击来了,张宝龄因肠胃病住进了医院。
苏雪林与琼瑶
或许是因为患者的情绪波动较大,亦或许是因为长期情感的挤压,生病期间,张宝龄常常对苏雪林发火。
像苏雪林这样刚强的女子,怎么会吃小女人的亏,她直截了当地认为这是张宝龄主动挑起争端。
两人就此分居,再加上因为工作地点原因,两人真的可以说是天各一方。
可不论两人的婚姻生活有多么的糟糕,他们都有着报效祖国的心。
1938年的苏雪林任职武汉大学的老师,自那年爆发武汉会战之后,他便跟随着学校的学生一同前往了四川乐山。
而张宝龄呢?则在昆明作者工程师的工作,两人都在不同的地方为祖国做着贡献。
可正因为天各一方,夫妻间的矛盾就更加无从调解,他们之间,害怕的不是在一起时的吵吵闹闹。
更令人害怕的是天各一方相见后的无言,冷漠永远比吵架更可怕。
夫妻之间往往不会因为吵架而分离,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夫妻来说永远是漠不关心的态度。
苏雪林和张宝龄便是如此。
1942年,张宝龄收到了武汉大学的邀请,邀请他过去当任教,这是夫妻时隔多年后的相见。
都说夫妻之间小别胜新婚,更别说苏雪林与张宝龄“别”了这么长时间,他们相聚时,应当是热泪盈眶,激动地相拥在一起。
可现实却并非如此,对于两人的重逢,身边的人似乎比他们更激动。
重逢后的他们不仅没有惊喜万分,甚至都不在同一房檐下居住。
他们之间并不像是夫妻,倒更像是一对不熟悉的陌生人。
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
苏雪林与张宝龄之间的默契好像也只剩下了两人都没有提出的离婚。
现在想来,他们的心中或许都有着对方,不离婚对于苏雪林来说也只是在等待一个张宝龄给自己的解释,等待一个对方的让步,等待一个对方的道歉。
张宝龄等待的或许只是苏雪林亲手熬的一碗汤。
好不容易相聚的几年里,他们始终像陌路人一般,空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
更加遗憾的是,他们直到下一次分开,都没有一个人先开口服软。
可他们不知道,人生苦短几十年,这次不说,可能就等不到下次了。
如果他们知道那次分别是永久的,会不会有一人先开口,将即将熄灭的火焰重燃。
晚年时期的苏雪林
多年之后,苏雪林的后悔给出了答案,显然是会,逝世的张宝龄显然也会这么做。
可世界上没有如果,如果也只存在人们于假设中。
抗战胜利后,苏雪林选择离开大陆发展,而张宝龄却选择留在大陆,只是这一别,两人就再没了见面的机会。
他们两人的选择也完全的符合各自的志向,苏雪林一生不愿受他人的束缚,小时候与封建的繁文缛节斗争。
后来的她自然也是不会被束缚,她是自由的,她向往任何她想去的地方。
她是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鸟,永远不停歇,永远在旅途。
而留在大陆的张宝龄也始终秉持着自己的信念,对于漂泊闯荡远离家乡来说,他似乎更喜欢安定的生活。
他更像是树木,落地生根,不喜迁移,只是默默吸收土地中的营养让自己枝繁叶茂。
鸟儿不会理解树木的一成不变,而树木也不会理解鸟儿的追求自我。
但鸟儿总会停留在树上,即便是短暂的在树上安家筑巢,就像他们曾经有过的甜蜜时光。
只是鸟儿属于天空,而树木属于大地。
他们的后来的结果也是不再相见。
1961年,患有肠胃病的张宝龄去世了。
人这一走,即便是苏雪林心中有再多的话想对他说,也终究是无济于事了。
张宝龄死后的半年,苏雪林才收到了他病逝的消息。
说来讽刺,一对夫妻,最终连先走一方的葬礼都没能参加。
老年苏雪林
这时的她才想起了张宝龄的好来,她想起张宝龄为他苦学方言想起张宝龄为他们设计爱巢,想起张宝龄对自己母亲的悉心照顾,想起曾经张宝龄的眼中对她无尽的爱。
她也想起曾经张宝龄向她“讨要”的一碗汤,那碗汤,她自始至终都没有为他熬过。
她后悔了,可是也没用了。
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后悔,张宝龄的“好”在他死后被苏雪林无限放大,而他的“坏”也早就被“好”覆盖。
他们曾经有那么多次机会对对方真心地说一句,我心里有你,但两人都没能开口。
甚至分开之后,书信都没寄过一封,偏要死守着自己的信念与尊严,而错过了自己爱的人。
最终苏雪林的满心的愧疚,也只化成了一句话:我对不起张宝龄,对他照顾不到,还把他一个人留在大陆。
对于他们这段爱情悲剧来说,很多人认为大部分的错误都在苏雪林的身上,如果她能够“妥协”自己的封建生活,那也会过得幸福。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从没有人规定要为了爱情而放弃自我,若苏雪林真的成为了那用的人,她只会更加不幸。
对于张宝龄和苏雪林来说,他们谁都没有错,错只错在了吃人的封建礼教上,错只错在了他们相遇在了错误的时间节点上。
他们也都只是封建包办的受害者,可当他们终于懂得的时候,却再无相见的可能。
张宝龄和苏雪林一生都没有离婚,他们的一生也算是贯彻了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箴言。
不论是礼节迫使,还是两人之间的心有灵犀,他们终归是做到了很多人都没有做到的这一点。
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只能用“遗憾”二字来表示。
如果人生真的有来世,希望那时的“苏雪林”和“张宝龄”能在对的时间相遇,真正意义上的一生一世一双人。
也希望天下所有的有情人,不会像他们一样等到再没有机会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