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日报页面截图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自四年前禁渔令实施以来,鱼类资源逐渐恢复,鱼类种类更加丰富,珍稀鱼类资源数量增加。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关于赤水河禁渔监测、保护评估和规划的中期总结报告》中指出,在鱼类早期资源中调查的物种数量已从禁令前的32种增加到37种。
报告指出,流经赤水河流域鱼类种群年轻化、小型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种群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据当地介绍,中国倒钩鲶鱼的平均重量从336.9克增加到492.5克。
胭脂虫鱼在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中的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收集的胭脂虫数量从禁令前的3.4条/年增加到5.7条/年。
从2017年1月1日00:00到2026年12月31日24:00,贵州在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禁止所有捕捞行为——长江流域首条实施全面"十年禁渔"的支流。
赤水河段全长628.23公里,发源于云南省,流入云南、贵川三省,经四川与长江汇合。赤水河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是长江上游唯一一条没有闸门和水坝阻挡和维持自然流态的河流,河内隐藏着160多种鱼类资源。
据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有关部门介绍,赤水渔业资源协会目前每年定期监测60次,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包括建造5000多平方米的人工鱼巢,举办水生生物养殖和放养活动。6月,在遵义市西水县放养了30万只胭脂虫。
为大力营造禁渔的良好氛围,贵州还建立了全渔政执法举报机制,通过发布微信公众号、邮箱、电话等方式,扩大群众对举报的参与,初步形成全民参与"养鱼"的良好氛围。
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同时,贵州将继续努力,尽快解决赤水河流域非法捕捞问题。除了加强各部门对禁渔令的严格检查外,贵州还将加快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监督、取证、威慑违法行为,切实减少非法捕捞。
此外,贵州还将与四川、云南两国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合作,不断完善《赤水河共管水域渔业联合管理协议》,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违法捕捞。(记者 侯立强、杨军)
原文可查到7月8日《中国日报国际版》第2期,英文链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107/08/WS60e63cc9a310efa1bd66068b.html。
来源: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