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先天盲人,不用眼睛也能“看见”飞来的球

产地:科普中国

制作:张淑玉

监督: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在不可逆的损伤之后,你还能看到你的眼睛吗?

神经科学发现,大脑有一种特殊的天赋,不依靠眼睛来教天生的盲人"看东西"。

先天盲人,不用眼睛也能“看见”飞来的球

图片来源:Veer Gallery

躺在按摩椅上,天生的盲人可以"看到"球的到来

1969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科幻论文,详细介绍了一种奇怪的工具,可以"按摩"盲人的背部,以便他们能够"看到"事物。

让我们还原实验室方案:

一个先天性失明的男人,没有视觉经验,躺在一把类似于牙科治疗的椅子上。在他旁边安装了一台带有变焦镜头的老式相机。

治疗师用手移动相机,扫描盲人面前的景象。由此产生的图像被传输到其后面的仪器中,该仪器将处理后的视觉信号传输到治疗椅背面的刺激点矩阵。

具体来说,场景的弱光部分,相应的矩阵刺激点会振动,而强光部分,不会振动。这些接触直接刺激盲人的背部皮肤,就像按摩椅一样。

先天盲人,不用眼睛也能“看见”飞来的球

巴赫-利塔发明了"视觉辅助"。镜头在图中的位置朝向模拟人眼的视角,使盲人能够感知他面前的物体(图片来源:Ref. 2)

经过20-40个小时的强化训练,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 盲人不仅能够区分不同的线条,如垂直线,斜杠和曲线,还可以区分常见的几何形状,如圆形,矩形,三角形等。

在学习操作相机后,变焦镜头允许盲人瞄准房间中的不同位置,以识别手机,椅子,杯子等物体(即使部分遮挡)并描述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渐渐地,他们开始感知眼前的三维空间:

对象的距离可能导致图像大小发生变化。

从不同角度看物体,其形状失真;

对象的背光表面投射阴影等。如果有人向镜头扔球,盲人自然会避开它。

有了这种"触觉视觉"仪器,盲人甚至学会了识别人脸(例如,著名模特的面孔)。

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还能"观察"人物外表和举止的变化。

例如,他们描述了一个女人:"她今天放弃了头发,没有戴眼镜。她把右手移到脑后。"

先天盲人,不用眼睛也能“看见”飞来的球

激励点矩阵的振动模式在监测示波器上投射二维图像。

该图像显示了人脸的图像。經過長時間的訓練,盲人可以學會識別類似複雜的觸覺模式(圖片來源:Ref. 2)

为什么刺激背部,大脑才能"看见"?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Paul Bach-y-Rita仔细观察和研究了使用盲杖的盲人。当盲人走路时,他或她可以阅读盲杖,盲杖的尖端通过皮肤上的触觉告诉盲人道路状况。

巴赫-丽塔受到启发:盲人手杖可以被看作是盲人和物体之间的"界面"。通过手上盲杖的压力触摸,形成房间装饰等空间信息。

因此,手上的皮肤及其触觉感受器就像一个信息收集站。它们可以取代视网膜,并允许图像在大脑中形成。

"按摩椅"是盲人"看"的类似方式。简单地说,是大脑在看事物,而不是眼睛。

先天盲人,不用眼睛也能“看见”飞来的球

图片来源:Pixabay

大脑的随机应变

巴赫-利塔的这个前瞻性实验证实了"感官替代"理论。

具体来说,这是指负责视觉功能的重要神经通路,一旦破裂或阻塞,就会绕过大脑。

控制触觉的神经通路很少用于视觉感知,但现在可以作为替代来扮演"看到事物"的角色。似乎大脑也知道"通往罗马的路"。

事实上,大脑很像黑暗大脑外壳中的解码器。当来自外部世界的感觉信息被发送进来时,无论是光子、空气压缩波、分子浓度,还是压力、质地或温度,它都会被均匀地翻译成大脑中的通用语言:电化学信号。

正是这个黑暗剧场中的生化反应构成了我们对现实的所有感知。

先天盲人,不用眼睛也能“看见”飞来的球

即使感知到的信号来自不寻常的感觉神经通路,大脑也会通过不断学习和理解新信号来应对重组感官感知的挑战。

这要归功于数百万年的生物进化,它把大脑变成了随机性的"大咖喱"。腐朽成一种神奇的超级学习能力,它源于人脑神经的柔韧性和可塑性。

Bach-Lita是将脑神经可塑性用于康复医学的先驱。

继"按摩椅"之后,世界上出现了一些更现代的设计。例如,视觉信息通过向耳朵传递声音,或通过用小振动刺激前额或舌头来传递到大脑。你可以在没有眼睛的情况下"看到"。乍一看,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特殊的功能。但仔细想想,这也是大脑正常运作的结果。

听力也可以独立于耳朵。

或者,"倾听"世界

神经科学家David Eagleman的团队为听力障碍者设计了一种助听器 - 可变超传感器传感器,或VEST,通常称为背心)。

背心配有一个麦克风,可以实时编码外部世界的声音。强制编码。

然后将编码信息映射到背心上的一些微小的振动电机。电机根据声音的频率激活动态振动模式,并将其传输到整个躯干。

先天盲人,不用眼睛也能“看见”飞来的球

背心的工作原理(照片:eagleman.com)

可穿戴技术也可用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一旦设备捕获环境中的声音,它就会通过蓝牙将信号映射到电机。

先天盲人,不用眼睛也能“看见”飞来的球

"背心"在移动设备上的工作原理(上图);"背心"(中)的正面和背面;和伊格曼展示了"背心"的穿着方式(下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适应背心的振动信号就像学习一门新语言。起初,这些外部信号是难以捉摸的。但是通过足够的训练,大脑会交叉对比不同的背部触摸,并逐渐学会从中提取模式,将背心的语言转化为可以理解的信息。例如,大脑可以将单词与特定的振动模式相匹配。

实验表明,每天穿背心两个小时,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有听力障碍的人能够正确地拼出别人说的话。

Igerman先生说,这项专利技术不仅可以使患者免于人工耳蜗植入,还可以为他们提供直接的听力体验。这类似于盲人触摸盲文来理解单词的含义。

故事还没有结束,后续工程师上帝又来了!他们将背心的核心技术浓缩成一个小手镯,并给它起了一个生动的名字"Buzz",意思是"嗡嗡"。

先天盲人,不用眼睛也能“看见”飞来的球

手镯的界面配有电源开关,用户设置按钮,麦克风和微控制器。(照片:Neosensory.com)

先天盲人,不用眼睛也能“看见”飞来的球

手镯很小,但它具有所有功能。它具有一个可捕捉环境声音的麦克风,四个振动电机和一个复杂的信号处理系统。系统可以像"背心"一样,将外部信号通过"声音到触摸"算法编码,进入电机输出的动态振动模式。

先天盲人,不用眼睛也能“看见”飞来的球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麦克风捕获的声音信号由微控制器处理,并转换为不同的振动模式,用于四个电机的输出。每个振动点为8.2mmX8.5mm的矩形区域

只有四个振动刺激点的手镯能发出足够的触觉信号吗?

该团队监测了18名耳聋和严重听力障碍患者一个月。在日常生活的这段时间里,患者每天至少佩戴手镯4小时。从第一次佩戴手镯的那天起,患者每两周接受一次检测。

数据显示,患者可以学会区分从单词音频转换而来的不同振动模式。他们可以从相似但不同的单词中识别振动模式。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患者还可以学会识别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他们的学习材料涵盖了14个类别,包括婴儿哭泣,汽车喇叭,闹钟和鼓掌。

令人高兴的是,他们的识别能力随着佩戴天数的增加而增加。

先天盲人,不用眼睛也能“看见”飞来的球

事实证明,随着竞争对手戒指功能的适应,佩戴者逐渐能够更好地感知他周围的声音世界。

好故事还在继续。相信手镯会给更多有听力障碍的人带来希望。

人类大脑的这种衰败是神奇的学习能力所独有的,为有限的感官知觉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引用:

佩罗塔,M.V.,阿斯盖尔斯多蒂尔,T.,伊格尔曼,D.M。.(2021). 通过皮肤上的振动模式破译声音.神经科学 (4).

Bach-Y-Rita, P. Collins, C.C. , Saunders, F.A., White, B., Scadden, L..(1969). 通过触觉图像投影进行视觉替代.自然, 221, 963–964.

诺维奇, S. D. , ..伊格尔曼.M ..(2014). 一种用于聋哑人和重度听力障碍者的振动触觉感觉替代装置.2014 IEEE 触觉研讨会(触觉)。IEEE.

Norman Doig, Reinventing the Brain, Reinventing Life (2015) Mechanical Industries Press

大卫·伊格曼《大脑的故事》(2019)浙江教育出版社

我们能为人类创造新的感官吗?|泰德

https://www.ted.com/talks/david_eagleman_can_we_create_new_senses_for_humans/transcript?language=zh-cn

先天盲人,不用眼睛也能“看见”飞来的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