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8月7号立秋,“立秋有雨凉嗖嗖,立秋无雨热死牛”,今“秋”热吗

8月7号立秋,“立秋有雨凉嗖嗖,立秋无雨热死牛”,今“秋”热吗

《黄帝内经》中有言:“百病生于气也。”立秋,作为秋季的开端,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重要的节气之一,标志着从炎热的夏季逐渐过渡到凉爽的秋天。

立秋的到来,不仅预示着温度的变化,还带来了收获的喜悦和过渡到冬季的准备。

8月7号立秋,“立秋有雨凉嗖嗖,立秋无雨热死牛”,今“秋”热吗

随着立秋的脚步,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变化——从骄阳似火到凉风习习。

民间有句谚语,“立秋有雨凉嗖嗖,立秋无雨热死牛”,这不仅反映了天气的变化,还影响到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句话提醒我们,立秋虽然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热气未尽,所谓的“秋老虎”依然可能带来几番热浪。

8月7号立秋,“立秋有雨凉嗖嗖,立秋无雨热死牛”,今“秋”热吗

那么,面对今年的立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节气的变化,并适应其带来的健康挑战呢?

01

立秋的气候特征

立秋,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象征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启。

“立”字意味着开始,“秋”则寓意着禾谷的成熟,预示着大自然中万物由盛夏的繁茂生长逐渐转向成熟收获。

虽然立秋后仍然可能出现秋后的余热,“秋老虎”的天气让许多地区依然酷热难耐,真正凉爽的秋天要等到“处暑”节气后才会逐渐到来。

8月7号立秋,“立秋有雨凉嗖嗖,立秋无雨热死牛”,今“秋”热吗

在立秋期间,古人将其分为三候:

首候“凉风至”,标志着天气开始出现转凉的迹象,早晚可感受到凉风的吹拂。

第二候“白露生”,随着早晚温差的增大,清晨的大地上会见到露水的出现,预示着秋季的深入。

第三候“寒蝉鸣”,则是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寒蝉开始鸣叫,感受到秋季的寒意。

8月7号立秋,“立秋有雨凉嗖嗖,立秋无雨热死牛”,今“秋”热吗

立秋的到来,不仅预示着温度逐步下降,也意味着农作物进入收获期。

民间常说,“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以及“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愁”,这些谚语表达了立秋季节雨水对农作物成熟与收获的重要影响。

立秋降雨,尤其是在仍然处于暑期的三伏天,有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为秋季的丰收奠定基础。

相反,处暑节气的降雨,则是因为气温骤降,可能不利于作物的成熟,影响收成。

8月7号立秋,“立秋有雨凉嗖嗖,立秋无雨热死牛”,今“秋”热吗

02

今年立秋后,天气到底热不热呢?

1、“伏包秋,热死牛;秋包伏,凉悠悠”

今年的立秋从8月7日开始,一直到8月21日结束,末伏则从8月14日开始至8月23日结束。

这种时间上的重叠,按照民间的说法,属于“伏包秋”,即立秋节气在三伏天结束前就已经开始,暗示着整个秋季将会比较热。

这种划分基于古人对自然气候的长期观察和总结,其中“伏”字表示三伏天,“秋”字则指立秋节气。

8月7号立秋,“立秋有雨凉嗖嗖,立秋无雨热死牛”,今“秋”热吗

如果立秋节气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三伏天内,这意味着高温会持续较长时间,使得秋季气候偏热。

反之,如果立秋节气在三伏天结束后,说明凉爽的秋天将会较早到来。

由于今年是“伏包秋”,我们可以预见一个相对较热的秋季,这对农作物的成熟期和生长有着直接影响,可能有助于延长作物的生育期,促进作物生长,为秋季的丰收提供有利条件。

8月7号立秋,“立秋有雨凉嗖嗖,立秋无雨热死牛”,今“秋”热吗

2、“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节气虽然在公历中日期相对固定,每年大约在8月8日左右,但其在农历中的日期不固定,有时候出现在农历六月,有时候则在农历七月。

而今年的立秋在8月7日,农历日期为七月初四,按照民间的分类,这属于“晚立秋”。

这个分类的背后反映了一个简单的观测原则:农历六月的立秋通常意味着秋季凉爽的气候会较早到来,农历七月的立秋则表明炎热的夏季将持续更久。

8月7号立秋,“立秋有雨凉嗖嗖,立秋无雨热死牛”,今“秋”热吗

今年的“晚立秋”预示着秋天的高温可能会延续较晚,秋季整体偏热。

这种时间上的区别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民间还有谚语说:“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六月立秋,颗粒无收;七月立秋,五谷尽收。”

今年农历七月立秋,可以预见一个相对温暖的秋季,有利于秋季作物的成熟和丰收,尤其是在长时间高温的条件下,作物成熟期可能会得到延长。

8月7号立秋,“立秋有雨凉嗖嗖,立秋无雨热死牛”,今“秋”热吗

立秋不仅是自然界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我们调养身体和心灵的好时机。

让我们跟随自然的节奏,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积极的态度和适当的方式迎接每一个节气的变化,保持身体和心理的最佳状态,享受健康和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