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含权理财产品迎来“向上”空间

含权理财产品迎来“向上”空间

本刊记者|薛小玉

提要:

  • 2024年,含权理财产品迎来“向上”空间,理财公司正积极探索具有银行理财特色的权益资产投资之路,开展服务、机制创新等,从而体现含权理财产品应有的“温度”。
  • 为了拓展权益类产品,银行理财公司通过创新费率模式,提振投资者信心。此外,“破净”不收管理费的趋势愈加明显。
  • 含权理财产品销售面临客户认知、风险测评限制等困难,银行理财应持续关注投资者持有体验,开展更多服务、机制创新,如预约申购、定期支付、目标盈、跟投等。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含权理财产品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之前,经历2022年的两次“破净潮”冲击,权益类理财产品随行就市,发行量明显收缩,2023年理财公司权益类及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整体降幅明显。不过,2024年初以来,随着债基走牛,含权理财产品的发行回暖,提振了机构和投资者的信心。

布局含权理财产品既是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有利于改变银行理财仅靠固收类产品“一条大腿走天下”的局面,还有助于打破投资者要求有稳定收益的心理预期,因此,含权理财产品正迎来“向上”空间。在此过程中,银行理财应该更好地兼顾风险和收益,从而体现其应有的温度,让投资者更买账。

布局权益资产是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含权理财产品,顾名思义,就是指包含权益投资的理财产品。通常情况下,这类理财产品管理人在运作过程中,会投向一定比例的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作为“打底”,同时加配一定比例的股票、股票型基金或指数型基金等权益类资产,以实现增厚收益、增加盈利弹性的目的。

目前,大陆权益市场估值低洼,随着经济稳步发展和资本市场渐趋回暖,含权理财产品前景可期。多家银行理财公司人士表示,权益市场处于周期底部向上的时期,此时布局权益类理财产品或是理财公司重大的发展机遇。

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马鲲鹏表示:“2024年是理财资产配置结构优化之年,资产配置中的‘二八定律’继续成立,80%的安全垫资产和20%的博收益资产的结构不会变化,但预计公募基金、权益类资产的占比将回升。”普益标准同样认为,就产品类型而言,基于银行理财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较低,固收类资产仍将占据市场大部分空间,但考虑到客户理财需求的多元化趋势,布局权益类产品是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向。

除了银行机构看好权益市场的发展前景之外,在利率水平持续下降、房产逐步回归居住属性的背景下,居民资产配置结构将更加多元化,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也将逐步提升。在此背景下,理财公司布局权益资产可谓恰逢其时,是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需求的理性选择。

布局含权理财产品,理财公司动作频频

事实上,部分理财公司从2023年底就已经开始重新布局权益类资产,并正在多渠道尝试含权理财产品的新模式。

2023年12月26日,光大理财推出“阳光红优选500指数增强C”,这是光大理财时隔近两年后再度发行的权益类公募产品,风险等级为四星。根据产品说明书,该产品通过FOF/MOM形式,配置中证500指数增强策略资管产品,权益类资产仓位保持在80%以上,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500指数收益率×85%+中债综合财富(总值)指数收益率×15%”。值得注意的是,这款产品不面向个人投资者销售,仅面向光大理财的机构客户,这也是光大理财唯一一只不面向个人投资者销售的权益类公募产品。光大理财对此表示,该产品首次发行仅面向机构客户,但也保留了个人客户份额,个人客户份额将择机上线。

进入2024年,理财公司在权益市场布局上更是动作频频。一些理财公司积极推出“固收+”、混合型、偏股型等权益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理财公司加大权益布局的信号。

平安理财坚信,当前权益市场的点位正处在悲观情绪演绎到极致时的黄金配置窗口。2024年1月9日,平安理财发行了“星辰添利一年定开2号”理财产品,这是一款“固收+”产品,“+”策略包含中性策略、ETF套利、可转债套利策略等,追求累计“含权类”资产的稳定收益。

2024年2月2日,招银理财发行的“招智睿和稳健(安盈优选)封闭6号”混合类理财产品正式成立,风险评级为R3(中风险),募集金额为13.54亿元,这只混合类含权产品首募规模超过10亿元,一度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该产品固收类资产配置不低于60%,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为20%-40%,实际股票多头比例控制不超过10%。

此外,民生理财推出风险等级为R4的偏股混合型产品“银竹混合灵动A股机遇”,兴银理财推出了风险等级为R3的“富利兴合富达红利”,华夏理财推出了“天工日开理财产品13号(中证1000指数)”,光大理财成立了“阳光橙安盈乐享日开(180天最低持有)”,这些理财产品对于权益资产的倾斜,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含权理财产品正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如何更好兼顾风险和收益

含权类理财产品有着更高的预期收益,同时也具备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为了更好地平衡收益和风险,基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属性和固有特点,理财公司正在积极探索一条具有银行理财特色的权益资产投资之路。

●坚持多资产、多策略组合

从已披露的产品说明书来看,很多权益类理财产品坚持多资产、多策略、多元化组合,并强调了对风险的控制。例如,农银理财在“农银同心灵珑价值精选第37期”产品说明书中直接表示,在权益类品种投资过程中,将控制资产净值的波动幅度,特别是将下跌风险作为首要因素进行考虑。

招商银行多年来在财富管理领域深耕细作,为权益投资提供了较好的土壤。招银理财在布局权益投资时,通过构建涵盖存款、债券、高股息、优先股、中性策略、黄金等在内的多资产、多策略组合,力争打造能够为客户带来稳健回报的产品。光大理财发行的多只“阳光橙安盈”系列混合类产品都强调,其主要投资于具有类固定收益属性的权益类资产,且产品多为R2(中低风险)风险等级的混合理财产品。

兴银理财多资产投资部总经理叶予璋表示,权益资产一直是财富管理中重要的资产,市场关注度高,但经历3年股市低迷,市场情绪修复所需时间长,不确定性大,当前投资者更加偏好确定性收益,因此含权的理财产品不再是简单的“固收+权益多头”,应更多加入泛权益的资产,这也是兴银理财在权益投资领域的布局方向。兴银理财将会布局红利策略固收增强型产品、黄金ETF固收增强型产品、转债特色固收增强型产品,主推最短持有期产品形态,方便客户申赎,以期为客户增强收益,同时保障客户一定的流动性需求。

●进行管理费率创新设计

为了拓展权益类产品,银行理财公司通过创新费率模式,提振投资者信心。例如“招智睿和稳健(安盈优选)封闭6号”给出的业绩比较基准为2.80%-4.20%,不达业绩基准不收取管理费,仅当产品全周期运作收益超过年化4.2%时,超过部分收取浮动管理费率,这也是该产品的一大特色。此外,招银理财发行的股票型理财产品招卓价值精选、稳健升级版安盈优选等权益产品,均强调打破资管行业“旱涝保收”的惯例,实施管理费创新机制。

招银理财表示,权益市场经过近两年的盘整,已处于投资性价比较优的区域。在当前市场时点,客户的每一份信任更显可贵。通过费率创新设计,一方面可以回馈客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管理人与投资人利益深度绑定在一起,传达公司与客户同在的诚意与信心,让投资者安心。

此外,“破净”不收管理费的趋势愈加明显。2024年,民生理财发行的“银竹混合灵动A股机遇”要求,如果连续三个交易日产品费后累计净值达到1.2,则可提前开放,当产品当日累计净值低于1.00时,管理人将从下一个自然日起暂停收取固定投资管理费。

●引入量化策略

光大理财总经理潘东表示,过去的权益类产品以发主题、行业为主,但理财公司的投研与公募基金有所不同,因此银行理财在布局权益投资时,应引入量化策略。光大理财认为,2024年宽基投资有机会,同时希望做出“阿尔法”收益,因此加入了部分行业的ETF进行增强。为此,光大理财组建了量化小组,还在2023年第三季度推出了针对私行以及零售客户的量化理财产品“阳光橙安盈量化增强”系列。光大理财表示,未来还将推出“量盈”系列产品,量化部分的占比从10%开始逐渐提高到40%,量化策略的不断加码,一方面可以适度匹配客户对市场波动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机构对自身投研能力的验证。

如何让投资者更买账

客观而言,含权理财产品仍是小众。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2024年2月25日,理财公司权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371.5亿元,总体来看,其在银行理财的总规模中占比尚不足0.2%。

除了市场规模较小之外,控制含权理财产品的风险无疑是投资者更为关心的。很多投资者表示,买理财还是求稳,也有投资者在选择是否会购买含权产品时表示,“纯股票的不会买,混合的可以考虑考虑”。可见,投资者要求含权产品的收益仍有确定性。

展望未来,光大理财股票投资部总经理梁珉坦言,打破投资者要求银行理财提供稳定收益的“心理预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议未来允许银行理财设立类似公募基金的理财投顾模式,并呼吁拓展银行理财销售渠道,比如未来能在券商、互联网等渠道销售,这样可以触及更符合其风险偏好的客群,尤其是年轻人。

此外,含权理财产品销售面临客户认知、风险测评限制等困难,银行理财应持续关注投资者持有体验,开展更多服务、机制创新,如预约申购、定期支付、目标盈、跟投(例如2023年12月1日,招银理财宣布,以自有资金投资旗下股票型理财产品1000万元)等,使含权理财产品具备止盈和止损的功能,让投资者感受到产品的“温度”,并吸引更多潜在客户关注。

含权理财产品迎来“向上”空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