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北纬18度的南海之滨三亚飞往北纬44度的北国冰城哈尔滨的万米高空中,我在读这本书,也在思考。从一个城到另一个城,由于地理位置、气侯等的大不相同,进而使每一个城市似乎都独一无二。三亚,以独特的阳光、沙滩、海浪等吸引了世人的眼球。而“尔滨”却以北国冰封在这个冬天傲立全网。
故乡哈尔滨,独具鲜明的欧洲风情。拜占庭式的圣索菲亚教堂、文艺复兴建筑的中央大街……漫步哈尔滨的城市街巷,你仿佛置身欧洲大陆。这些欧式与新中式建筑的完美融合,源于哈尔滨的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所以说历史造就了一座城,“典范都城”是会一直被移动复刻的。
在创城过程中,人文典范之城一直被效仿、被复制,又使每一个城市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是在扩张、复制与革新。
书名:《移动的圣城:四座欧亚城市的隐秘传记》
主编:李军
作者:刘爽
出版: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实拍图
这本书就是作者实地深入考察葡萄牙人的“罗马城市”、葡萄牙人的殖民地、澳门城市图像三个相关领域,展现“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间的“移动”图像。并将从罗马、里斯本到东方的历史脉络全景呈现,进而延伸出欧亚大陆上众多的“罗马城市”形象。
作为曾经的帝国之都圣城“罗马”,葡萄牙人发起航海探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移动复制罗马城,蕞后到达了中国的历史过程。让我们拉开历史的帷幕,在东方遇见罗马。
罗马,最早是个山城,山地建城的理念逐渐成为罗马城市的一大共性,在地中海世界建造出一座座山巅之城。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七丘之城的建立与传递,是起点,是罗马圣城景观的形成与传播。以一种接近理想的古典背景,成为境内乃至伊比利亚城市效仿的典范。自此,圣城现象在欧亚大陆全面展开。
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展开系列“重建罗马”的计划,改写圣城形象,尝试接近圣城理想。在北大西洋东岸打造出一个海权时代下的新的罗马。
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张,葡实拍图萄牙人的圣城理想也随之远航,从地中海、大西洋驶入了印度洋,将其高地理念带往印度洋的各个海岸和岛屿,印度的果阿被改写成了一个“东方的罗马”。
在葡萄牙人的目的地中国,强大的东方传统挫败了曾经的“山城理想”,但在澳门,一座“水上的罗马”却赫然耸立在了半岛之上。
移动的圣城,说白了也是权力和财力的角逐。
这本书是丛书《中国之于世界:跨文化艺术史文库》系列中的一本。文库将在“世界之于中国”和“东方之于西方”的双向视角中,把世界艺术对于中国的输入和东方艺术对于西方的贡献,看成建立跨文化艺术史叙事的一个不可分离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库所期待的,既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换本质,既历史本身,实际上就是生命的吐故纳新和返本归原。这文库的意义对于中国、历史、美术艺术史意义非凡。
这是一本史学与美术学兼具的一本书,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非常好看。也很适合做新年礼物送朋友和家人。#历史回眸##记录我的生活#
实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