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微笑型抑郁症会让开朗的孩子突然自杀!父母可通过这7点有效识别

作者:晴日心理何日辉

本文字数约:5215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这些非常轰动的自杀事件,其实是“微笑型抑郁症”导致的

02、“微笑”会成为患者成功自杀的工具

03、通过这7点,识别孩子是否有“微笑型抑郁症”

01、这些非常轰动的自杀事件,其实是“微笑型抑郁症”导致的

2016年9月,国内演员、歌手乔任梁因抑郁症自杀身亡。这令大众震惊不已!他每次都以“阳光、帅气”的形象,面带笑容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就连他的父母,也是在他自杀离世当天,才知道儿子罹患重度抑郁症!

2021年,成都49中高中生小林突然在校内坠楼身亡,学校说是自杀,但其父母完全无法接受。因为小林没有被诊断过抑郁症,当天并无异常,还笑着跟母亲讨论暑假去哪玩。直到他们通过监控看到儿子自杀前曾疯狂自残,才逐渐接受了事实。

去年10月,“胡鑫宇失踪事件”震动了全国,家属、校方、警方多次进行地毯式搜寻都找不到人。直到今年1月28日,胡鑫宇的尸体才被找到,警方经调查确定其为自缢身亡。但很多人并不相信这个结果,始终认为胡鑫宇是被“谋杀”。

其实,以上悲剧中的主人公均为“微笑型抑郁症”患者,这是一种极为隐蔽、非常凶险的抑郁症类型。

大众对抑郁症有着刻板印象,认为抑郁症患者都是郁郁寡欢、面带愁容、不爱说话的。但“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却恰恰相反,他们平日表现得很正常,甚至有的患者看起来很乐观、开朗,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很会逗人开心。

微笑型抑郁症会让开朗的孩子突然自杀!父母可通过这7点有效识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他们内心非常压抑、痛苦,只是长期伪装,掩饰自己真实的情绪。这个虚假的“面具”又会让他们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强烈的负性情绪更加难以释放,所以他们比其他典型的抑郁症患者更容易病情恶化,自杀风险更高,自杀的成功率更是极高!

由于他们掩饰得太好了,他们的死讯会给家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家属根本没法接受,“我的孩子那么开朗,怎么可能会自杀?”

而且由于患者的死亡非常突然,令人震惊,很有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社会大众也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再加上,不少自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故意“带节奏”,网友在误导下容易产生各种“阴谋论”。

像上面提到的“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孩子突然坠楼,学校的沟通工作也确实存在不足,导致很多人猜测小林是被害的,网上甚至出现了“因留学名额而得罪学校领导,受到迫害”的谣言。

“胡鑫宇事件”中的阴谋论更多,影响更广。即使警方确定胡鑫宇系自杀身亡后,直到现在,很多人仍不相信这个结果,认为这背后有见不得人的犯罪。

这里面有学校、警方等方面的工作不足,有造谣者的扭曲心理,有部分网友盲从的心理,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大众对“微笑型抑郁症”缺乏深入的了解,甚至很多人对此一概不知。

所以,在此类新闻事件发生后,我们都第一时间撰写了文章、拍摄了视频,分析悲剧发生背后的精神心理学知识,科普“微笑型抑郁症”的知识,希望能够引起大众的关注。

前不久发生的“湖南张家界4人组团自杀”,其中也有“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当时我们也进行了分析和科普。

为了让更多大众重视、并懂得识别“微笑型抑郁症”,此文再次详细介绍这种病症的科学知识。

02、“微笑”会成为患者成功自杀的工具

首先,必须解释一下,微笑型抑郁症并非精神科临床中的规范诊断,而是对具备了特定特征的抑郁症的俗称——患者的言行举止看起来很正常,甚至显得积极阳光,但内心其实非常压抑。所以,它又被称为“阳光抑郁症”。

那为什么这部分患者明明感到很痛苦,却强颜欢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因素。

一部分原因是“病耻感”。他们意识到自己有精神心理问题,但很怕别人知道后,会歧视、疏远自己,把自己当怪物看。

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从小接受过过度夸奖,十分在意外界的目光,不惜拼力维持自己的美好“人设”。

还有一部分原因可能出于“讨好型人格”,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忍让,刻意对别人体贴、友善,让人愉悦。

微笑型抑郁症会让开朗的孩子突然自杀!父母可通过这7点有效识别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的患者可能不是出于讨好别人,而是他们认为自己在别人面前要举止得体,礼貌大方,懂得照顾别人感受,这背后很可能有严苛要求自己的“强迫型人格”。

而在没有别人在场的独处时刻,“微笑型抑郁症”患者才流露出真实的情绪,独自痛哭,甚至自残。

我们曾接诊过的青少年患者瑶瑶,她就有典型的“微笑型抑郁症”。她母亲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而且非常看重学习成绩,对瑶瑶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总爱拿她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说她不如别人,督促她向别人学习。

瑶瑶为了达到母亲的期待,对外表现得开朗、优秀,但内心积压了大量的负性情绪,经常在晚上独处时哭得停不下来,甚至哭晕过去。

如果时间久了,病情不断加重,“微笑”甚至会成为这部分患者实现自杀计划的“工具”。

有些患者会故意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令医务人员以为其病情恢复稳定,同意他们出院或减药。有些患者会作出理性、积极的样子,令身边人放松警惕,方便执行自杀计划。

北京回龙观医院的陈红梅主任就曾提及,部分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带有非常明确的行为目的性,他们非常擅长伪装,懂得医护人员和陪护家属的心理,深知如何才能换取别人放松警惕。

这种在“微笑”掩护下的“自杀计划”成功率极高,隐蔽性很强,对亲属好友们带来的心理冲击也无比强烈,身边人往往感到不可思议。

所以,如果孩子本来就确诊了抑郁症,或者双相障碍,但忽然之间变得懂事、理性、乐观的话,家人一定要提高警惕。比如有的患者会劝说家长上班要紧、不必陪伴自己,又或者他们的热情、高兴与所处的情境不相符、甚至显得不太自然时,家人更要加强陪护,预防他们作出极端行为。

有些人觉得疑惑,为什么“微笑型抑郁症”这个概念近几年才出现在公众视野?为什么近几年的自杀事件中,明显多了很多“微笑型抑郁症”患者?

其实,大众对精神心理障碍的认识是需要过程的。上个世纪,大部分人对抑郁症还没有客观的认识,他们认为抑郁症是个人性格或思想的问题,是患者“没病喊病”,“玻璃心”,“吃饱了撑的”等等,甚至认为抑郁症是患者为了逃避现实而找的借口。

但随着大众对心理健康问题日益重视,科普信息越来越多,现在很多人对抑郁症有了基本的认识。而“微笑型抑郁症”作为抑郁症中的特殊类型,被大众认识的速度自然更慢,认识得更迟。

而且,普通的自杀事件往往难以成为新闻,但原本一个表面开开心心、非常正常的孩子突然自杀了,大家都很惊讶,这才是新闻。所以,新闻媒体选择报道题材时,很容易选中因“微笑型抑郁症”导致的自杀事件。

再者,有些网友已经对“微笑型抑郁症”有一定意识和认知了,所以浏览信息时,对这方面的报道相对更加留意,有了基本的识别意识,这是好事。

当然,虽然还没有权威机构作出过专业统计,但“微笑型抑郁症”患者确实有可能越来越多。

如今是数字星球时代,00后、10后的青少年一出生就成长于物质过剩、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涉猎广泛,心智上成熟得更快,情感需求更加强烈。

如果他们的父母不懂得尊重、理解他们的感受,总是对其提出要求和批评,他们很容易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变得越来越压抑。

但是,有的孩子为了得到父母、老师等长辈的认可,就有可能学会察言观色,刻意扮演大人们喜欢的“乖乖女”“乖乖仔”角色,总是表现得听话懂事、开朗乐观。

这时候,他们罹患“微笑型抑郁症”的风险就增高了。

另外,当“微笑型抑郁症”患者自杀身亡并成为社会舆论热点时,这有可能会导致一定的“模仿效应”。

比如,香港明星张国荣在2003年4月1号这一天自杀身亡,有很多抑郁症患者也效仿他,在后续年份的愚人节采取自杀。

在“胡鑫宇事件”水落石出后,天津连续发生了7起学生跳楼自杀事件,不排除其中有部分人是看了“胡鑫宇事件”的报道后,更加坚定了自杀的想法。

很多抑郁症患者长期处于抑郁、低落的情绪下,早已产生了不想活的念头。但由于对死亡仍有恐惧,他们暂时不敢付诸实际行动。但他们看了这类新闻后,有可能错误地认为这些自杀的人非常勇敢,将其视为英雄与榜样,并决定模仿。

所以,如果大家身边有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话,每当社会上有自杀新闻时,要特别留意患者的状态,慎防悲剧发生。

03、通过这7点,识别孩子是否有“微笑型抑郁症”

在精神科的临床诊疗中,抑郁症仍停留在“症状学诊断”上,即精神科医生只根据患者表面的症状下诊断。

精神科医生的诊疗工作又非常繁忙,他们难以对每个患者详细问诊,导致“微笑型抑郁症”更难被识别出来。再加上,很多“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并不愿意就医,一直得不到确诊和治疗。这种病症真的隐蔽而凶险。

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识别的方法,才能尽量避免悲剧的发生。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观察和警惕:

第一,“微笑型抑郁症”的患者容易在深夜、独处时痛哭。父母可在这个时段多加观察,结合是否有哭声、擦泪纸巾、枕头泪渍等迹象来初步判断。

第二,“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往往有失眠症状,难以入睡,或者易醒,睡眠质量很差。这又会影响到他们白天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学习状态不好,他们心里焦虑,就更容易出现灾难化思维,更睡不着,进入恶性循环。

所以,孩子经常失眠是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明显信号。

微笑型抑郁症会让开朗的孩子突然自杀!父母可通过这7点有效识别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很多父母一听孩子说睡不着就不以为意,觉得孩子只是学习压力太大了。他们简单回应道“你不要想那么多”“你不要那么大压力”,几句话就把孩子打发了。

有的家长反而会批评孩子,“肯定是你睡觉之前看太久电视、手机了”,“你是不是晚上又偷摸着玩手机了?”“我看你是又在胡思乱想,不好好睡觉了”。

这些话对于孩子来说无补于事,甚至会加大亲子间的隔阂。当发现孩子失眠时,父母一定要重视,及时从心理根源上解决,必要时可到医院就诊,服用低剂量的、副作用小的镇静安眠类药物。

第三,“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因为容易失眠,压力大,长期下来学习状态难以维持,学习时变得难以集中注意力,考试前非常紧张、焦虑等表现,成绩很可能有所下滑。

这些是典型的学习障碍表现,而严重的学习障碍也是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信号之一。

有些孩子自己也高度重视学习成绩,一旦发现自己学习状态不好了,他们会非常焦虑,加大力度自我施压,但往往难以奏效,反而形成恶性循环。在一次次尝试调整学习状态但失败后,孩子的内心可能已经“抑郁”了,但外表还强撑着。

这时父母要做的是为孩子减压,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和学习状态,切勿指责他们不认真学习、成绩下滑,否则,这很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令孩子精神崩溃而选择自杀!

第四,如果孩子对父母总是报喜不报忧,或者不愿意透露内心的感受,也要加强注意。

不要以为孩子总是阳光、积极、正能量,这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应该有正常的喜怒哀乐,也有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人际关系中偶尔会有些小摩擦。但他们愿意倾诉,向信任的人吐槽,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时会求助。

所以,孩子在非常不开心、焦虑的时候,是否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透露心声,这是判断亲子关系是否真正亲密、孩子是否真正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如果孩子只是爱跟父母谈谈吃喝玩乐,但真正不开心的事不跟父母聊,这说明父母根本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啥都跟我们说,关系很好”,这句话的背后往往是表面的假象。

第五,“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在父母面前有可能伪装,但可能会向好友透露心声,父母要主动跟孩子认可的老师、朋友、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

绝大部分“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即使再坚强、“演技”再好,在他们痛苦得难以独自承受时,往往会向信任的人透露部分心声。父母要与孩子身边关系较好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和沟通,也要多留意孩子平时的涂涂画画和随手写的文字,及时知道孩子的心理变化。

第六,如果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自残是极其危险的信号!

父母要观察孩子身上是否有自残的痕迹,一旦发现有,即使孩子平时表现得阳光、开朗,即使孩子说这只是不小心弄伤的,父母也不要轻易相信,要进一步求证。

青少年患者的自残行为并不是为了伤害自己,相反,他们是因为太痛苦了,而自残可以带来短暂的压力释放,让他们心里舒服一些。从这个角度看,他们自残,其实是为了“自救”。

所以,如果孩子自残,父母不要生气、指责,而要意识到,这说明孩子内心的压力已经接近精神崩溃的临界点了。这时父母最好带孩子就诊,确定病情,并学会“良性沟通三步曲”,多对孩子共情、倾听、积极引导,给予高质量的陪伴,缓解他们的压力。

即使孩子确诊了,正在服药了,他们仍然会有掩饰自己真实病情、假装病好了的可能性,父母仍然不能放松警惕。

第七,如果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单位领导、教育工作者(教师、校长等),他们因为自身优秀,对孩子的要求有可能更高,但又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他们的孩子罹患“微笑型抑郁症”的风险更高。

虽然“微笑型抑郁症”是比较特殊的抑郁症类型,但它的主要病因也是患者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而且往往有很多是父母的错误家庭教育方式导致的。

所以,父母通过以上方法识别孩子可能患有“微笑型抑郁症”后,一定要进行“自我家庭治疗”,即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有意识地改善家庭氛围及亲子关系。

后续,我们还会撰文详细分析“自我家庭治疗”,帮助父母们更好地掌握这种方式,更好地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微笑型抑郁症# #你们身边有类似患了阳光抑郁症的人吗?# #精神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