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有三苏①|传承:寻找回家的路

作者:第一读者

一座三苏祠,千年流芳地。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眉山考察。在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三苏祠,习近平总书记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情况。他驻足感慨:“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始建于北宋,原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清康熙年间重建,成为全国最负盛名人文景观之一,也是历代名流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千百年来,苏家父子三人为文、为人、为政,都被后人推崇为理想的标杆。

在习总书记视察眉山和三苏祠一周年之际,我们策划了《中国有三苏》专题报道,围绕掷地有声、意味深长的“传承”“守护”“源头”“父子”“家风”“家教”“挚爱”“乡愁”“根脉”“沃野”等关键词,追寻三苏的精神根脉,展示三苏的人格魅力以及三苏文化的历史价值。即日起,本报新媒体平台将分10期连续发布。今天为大家讲述“传承”的故事,这是整个系列的开篇,是对三苏祠与三苏文化的概括。

本次策划由贾璋岷老师主笔,并得到中共眉山市委宣传部、三苏文化研究院、三苏祠博物馆等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中国有三苏①|传承:寻找回家的路

▲三苏祠里的苏轼雕像(董小玥/摄)

浩瀚宇宙,星河灿烂。仰望星空,人们总会思索,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

在人类文化的璀璨星空中,有无数颗明亮的巨星。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组星座,十分明亮。他们是一家人,一家三父子,光耀千秋。

在眉山市,有一片古建筑。这里,曾是中国著名的三位文化巨匠的家。他们生活在中国的北宋时期(960~1127)。其中,苏洵是父亲,他的两个儿子叫苏轼、苏辙。

他们的家,今天成为了纪念他们的场所。连同家里的园林,浸透中华文化的绵远意蕴。它叫“三苏祠”。

在中国,一提到这一门三父子,人们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一提到这座古建筑,都会心生向往之情。它的影响,在世界上越来越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这座古建筑和园林,作出过评估,于2018年1月,授予三苏祠“文化遗产保护荣誉证书”,称其“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里流淌着中华文化血脉,充满了人间烟火,又闪耀着圣洁的光辉。它是中华文化的符号,有着平凡而传奇的韵味。

中国有三苏①|传承:寻找回家的路

▲三苏祠内的银杏树(图源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官网)

进入三苏祠大门,庭院有三棵大树。

两棵高大的银杏昂然挺立,遮天蔽日。银杏,在中国是一种奇妙的树,它分为雄树和雌树。在三苏祠里,讲解员会说:“这两棵树都是雄树,只开花不结果,是苏轼、苏辙两兄弟的象征。”

在两棵大树的旁边,有一棵更加遒劲的大树。这种树,在中国西南,人们叫它黄葛树。它的独特,在于当春天万木葱茏的时候,它才开始飘落黄叶,同时萌发嫩绿新芽。枯叶、嫩芽并存一树,生生不息,构成植物界奇妙景观。这时,讲解员又会告诉游客:“这一棵千年大树,象征着父亲苏洵。”

一棵上千年、两棵上百年的奇妙古树,代表着苏家三父子,左右携手,前后顾盼,其情其势,动人心魄。

神奇的古树,当然只是一种美好的寄托与载体。

一道道幻动的光影,可以活泼起古老虬劲的枝丫。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什么千年之下,中国人还对它充满了崇敬?

植物是造园的重要元素,也是主人品格和感情的外化之物。三苏祠的这方园子,就是三位文化巨匠的生命世界。

满园的潇潇竹影,摇动着风吹雨敲的潇洒;回廊相连的消寒馆,海棠花娇艳欲滴;瑞莲池的满池红莲,寄托着高洁的情操;廊道旁的密叶丹荔,诉说着万里之外的思念;楚颂园的橘林,体现着造园者的独到匠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弗朗西斯科·班德林在授予三苏祠的荣誉证书中提到,院内亭台楼榭、古木扶疏、翠竹掩映,苏轼塑像点缀其间,颇具中国古典园林之风韵。

证书里还说,三苏祠呈现了苏氏家族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神圣、庄严又具有象征意义;这里珍藏并陈列有宋、元、明、清时期的古籍、瓷器以及书画作品。

从南大门进入,三苏祠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延伸。光影流动,人们的情绪在起伏流畅的格局里悲欣交集。

三苏祠的房子崇高而自由。自南向北纵列延展,东西两旁配以厢房,主体建筑群由此分为形制不一、程度不同、大小不等的围合空间,虚实相对,静动照应。水光波影,在岛状般的形构里徜徉,以肃穆的心凝视文物,用宁静的步伐丈量回廊,幽深的甬道使人沉思,开阔的庭院使人豁达。

一草一木、一廊一亭,都在回望,回望历史的凝重,回望文化的魅力。这座宅子的主人,三位苏姓大师,一生仰望星空,心向远方。在黄州的大江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面对同舟朋友那人生无常的短促感慨,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追问宇宙的无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星空在上,明月在心,在超乎同侪的宇宙观、人生观的导引下,他同时也在寻找回到家乡,回到精神家园的路。

今天的人们,也在回望。回望,就是寻找,就是传承。我们会用今天的浪花,激荡遥远的长河。回望古老的祠,守护好这份人类共同的文化珍宝。(贾璋岷/文)

编辑:董小玥 责任编辑:何建 审核:周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