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湘江周刊·艺风丨历史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评纪录片《沈从文与湘西》

作者:新湖南
湘江周刊·艺风丨历史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评纪录片《沈从文与湘西》
湘江周刊·艺风丨历史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评纪录片《沈从文与湘西》

纪录片《沈从文与湘西》剧照。

余三定

观看湖南卫视播出的4集纪录片《沈从文与湘西》,我被深深地吸引了,深受感染,深获教益。我觉得,这部精心创作的纪录片,很好地做到了历史性(资料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其中如下几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

触摸真实可感的湘西

首先是,该纪录片用电视艺术的方式真实而具象地记录了著名作家、著名学者、文化大师沈从文的一生,同时直观而生动地表现了湘西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民俗风情、居民性格等等。

从该纪录片中我们看到,沈从文在少年时代,是懵懂的,甚至不愿在学校好好读书,小学毕业就不想上学了,并且是在战乱中逐渐长大;16岁就离开家乡外出闯荡,两次当兵,受尽生活的波折;后来到北京、上海等地从事文学创作,担任报纸副刊编辑,创作出《边城》等特别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成为著名作家;再后来出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副教授、教授,成为著名学者;1949年后专事历史研究,在中国服饰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卓著成就,成为一代文化大师。

该纪录片还对沈从文的真挚爱情、美满婚姻,沈从文在1949年热情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劝黄永玉从香港北上京城)等等进行了真实的记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血肉生动的沈从文形象。

与此同时,我们从该纪录片中近距离观察、观赏、了解了湘西。湘西有奇特的自然状貌,有许多的奇峰怪石,有清清的溪流河水,那时候交通极为闭塞;湘西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独有的民居建筑,有独特的传说歌谣;湘西有独具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民间禁忌、特色语言。总之,该纪录片给我们全方位、原生态、活生生地展示了真实可感的湘西,让我们近距离触摸了湘西。

解读沈从文“与”湘西

其次是,该纪录片正如其片名所示,生动而深入地揭示了沈从文“与”湘西的密切关系和紧密联系。这种密切关系和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湘西和湘西文化滋养、培育、影响、塑造了沈从文,湘西和湘西文化已经浸入、渗透到了沈从文的血脉和思想、情感之中。该纪录片引用美国学者金介甫多年后在一篇文章中谈过的一个印象,他奇怪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这个从湘西去北京、上海的乡下人,当他置身在胡适、徐志摩一伙留过学、经历过浪漫主义洗礼的人群中时,竟显得更为浪漫主义。这是为什么呢?该纪录片明确地回答道:“其实,沈从文成长的湘西原本就是深受浪漫古楚文化滋养的土地,加之苗族文化与土家族文化的影响,造就了沈从文性格中恣意洒脱的一面。”这样的回答是从本质和根本上来回答,所以很有深度和说服力。

从该纪录片我们看到,1934年元旦刚过,沈从文回湘西老家奔母丧,最后一程是坐船(此时沈从文离开家乡已经10年),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对此行程描写道:“小船上各处有人语声、小孩吵闹声、炒菜落锅声、船主问讯声。”“我真感动,我们若想读诗,除了到这里来别无再好地方了。这全是诗。”可见,在沈从文看来,家乡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浪漫、多么的富有诗意,家乡的烟火气就是诗意和诗味,沈从文就是在这种诗意和诗味的浸润中长大。

另一方面,是沈从文推动了湘西被外界所了解,因而逐渐走向外面甚至走向世界。从该纪录片我们看到,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发表后,第一次让外界看到了、领略了湘西的自然与人文。沈从文在《边城》中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边城》的故事、人物充满魅力,《边城》故事的发生地、人物的生活地湘西也充满魅力。

沈从文认为,要让外界不再误解湘西。他在《湘西》中写道:“湘西人被称为苗蛮土匪,这是湘西人全体的耻辱。每个人都有涤除这羞辱的义务。日月更替,因之产生历史。民族兴衰,事在人为。”沈从文的不少写作就是在自觉地承担“涤除这羞辱的义务”。1982 年,沈从文提议建立苗族博物馆,2002年,沈从文生前所期待的苗族博物馆正式开馆。苗族博物馆坐落在凤凰县山江镇,馆内不仅保存了大量的苗族历史文物,也常年展示苗族生活中鲜活的歌舞、手工艺制作。由上可见,沈从文的修为、成长,其人格与人生境界的形成,其巨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湘西;现在的湘西也离不开沈从文对她的描写和宣传,离不开沈从文对她的增色和增辉。

编织诗意和浪漫

从纪录片制作的角度看,《沈从文与湘西》的编导等制作者有很多别有慧心、别出心裁之处值得称道。情景的再现就有很多精彩之处。

第一集开头有下面这样的画外音叙述:“1923年春夏之交,暑热刚刚开始。小兵沈从文对他所在部队的长官说,他要去北京闯世界。湘西护国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湘西巡防军统领陈渠珍并不感到吃惊。”与此同时屏幕上出现的情景是:青年沈从文在房间里收拾好陈渠珍给他预支的3个月的军饷(27元)后,背起包袱,慢慢走出房间……这是细致的纪实;当青年沈从文走出房间后坐上小船,奔向远方时,小船在如画的河流中行走,伴有粗犷的山歌声,而人物只是朦胧的剪影,这是如诗般的虚写。这种虚实相间、虚实结合的表现,让我们既感到真实和真切,又感到富有诗意和浪漫。

此外,该纪录片中的多次人物采访大大增加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实在感,适当而简练的议论提升了纪录片的思想深度和哲理性等等,都很值得我们充分肯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