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作者:淩轩a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文 | 淩轩

编辑 | 淩轩

●—≺ 前言 ≻—●

2012年,一队穿着考究的文物专家来到陕西咸阳的一个边陲小村庄,他们这次来的目的只有一个,找到照片上这个叫做孔忠良的男人。

这个男人看上去人如其名,十分憨厚老实。他这一生都在村里种田,养家糊口,与村里的其他人别无二致。

文物专家们千里迢迢,从西安专程跑到咸阳来找他,究竟意欲何为?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 天遇奇缘 ≻—●

故事还要从四十四年前的一个奇遇讲起,这一年孔忠良年十三,是个正在经历小升初的少年郎。

1968年秋的一天,刚刚升上初中的孔忠良还没有习惯老师的教学节奏,他在教室里整理好上课笔记后,教室里已经空无一人,孔忠良整理好书包准备回家。

回家路上途经一条小溪,溪流两侧布满了零碎的小鹅卵石,孔忠良路过时,就挑起几颗手感上佳的石子打水漂,这是每天下课回家路上必不可少的娱乐环节。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孔忠良正在专心致志挑选趁手的石头,旁边一块长得像老虎的石块引起了他的注意。小孩子最是宝贝这样长相奇特的石头,更别提这块石头通体透白,晶莹而有润泽,摸起来手感好极了。

孔忠良将石头揣进了兜里,埋头接着挑选石块,到玩尽兴之后,孔忠良这才继续往家的方向走。回到家中父母张罗着他吃饭,小孩子捡到好东西总是要忍不住和大人炫耀一番。他掏出了刚刚在河边捡到的白色石块,和父亲孔祥发分享。

孔祥发接过儿子递过来的石块,心下也觉得惊奇。这石头一看就是人工打磨出来的,模样倒像是一个印章。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他读书少识字不多,印章上雕刻字研究半响也没有看出什么名堂。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孔祥发是听着捡宝奇遇故事长大的,他有一种预感,儿子可能真的捡到宝了。

近些年陕西的土夫子猖獗,虽然还不清楚这石头究竟是不是文物,但是小心一点还是好的,免得被贼人盯上。

孔祥发想了想,不如就直接将这东西交给当地的文物局,要是真的就让他们来保管,家里头也能少操一份心,如果只普通的什么小玩意,就给儿子当作玩具了。

打定主意后,孔祥发就开始翻日历,找个自己有空的日子准备带儿子进城一趟。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拾“宝”不昧 ≻—●

这天,孔祥发早早起了床,带着儿子坐上前往西安市中心的车。经过三个小时颠簸,终于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父子两人都是第一次来这么大的文化中心,看着友善的接待员有些局促。

孔祥发直接向工作人员说明了他们的来意。“您先带着小朋友到接待室里坐一下,我去通知馆长。”工作人员见父子俩长途跋涉,引着他们先去休息,倒了两杯水放在他们面前。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没一会儿馆长就赶来了,父子两人见馆长来起身迎接,馆长连忙带着两人又坐下。孔祥发将印章递给了馆长,将自己儿子捡到玉的过程一五一十说给馆长听。

馆长刚刚摸到印章就发现了其中的玄机,这是一块由上等和阗玉制成,玉石致密坚硬,纯净无暇,即使不是文物,仅凭材质就价值不菲。

馆长认出了印章上所雕刻似虎非虎的异兽,这种神兽名叫螭虎。相传龙生九子,第九子螭虎是龙与虎的孩子。

印章下有四个大字,摸着镜像纹路馆长也无法分辨究竟是什么字,想了想让工作人员拿印泥和白纸来。等到朱红色的字被清晰印在纸上,馆长将四个字念了出来,分别是“皇后之玺”。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看印章所示,这应该是一枚皇后的玉玺,像这样的玉玺十分罕见,馆长也无法直接判断出究竟是哪位皇后的,后续还需要交由专家鉴定才能知晓答案。

这个玉玺对文物历史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父子俩听了馆长的话十分高兴,他们这辈子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能为国家做出一点贡献对这对淳朴农村父子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父子两当即就表示愿意将这枚印章交给博物馆,馆长知道他们的态度后很感动,用力握了握孔祥发的手,还慈爱地抚摸小朋友的脑袋。

“感谢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会向上级请示,给你们争取一笔奖金!”馆长激动地对着孔祥发父子说到。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父子俩却立刻拒绝了馆长:“这都是应该的,这种贵重文物本来就是属于国家和所有人民,俺们就是物归原主,不用这么大费周章。”

馆长又解释了几句,见父子俩依旧不愿意接受,只好作罢。但一听说父子两是千里迢迢从咸阳赶过来的,说什么也要把父子俩的路费报销了。

孔祥发一开始也不愿意接受,与馆长一阵推脱,馆长态度十分坚定,见父亲不收就把钱塞到了儿子的兜里,小孩抓着钱有些不知所措。事已至此,父子俩也只好收下这笔20块钱的路费。

馆长和工作人员将这对憨厚可爱的父子一路送出博物馆,看着他们挥手告别,叮嘱了好几句路上注意安全。

而这一别,却落下了一个遗憾。父子俩赶时间走得急,工作人员忘了问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 表彰大会 ≻—●

这枚玉玺在专家鉴定之后,确认为是现存已知等级最高的一枚秦汉皇后印玺,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在陕西博物馆。

2012年陕西省成立了文化保护基金会,为了表彰那些对文物保护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基金会开始寻找早年向博物馆捐赠贵重文物的人。

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四十四年前捐赠镇馆之宝“皇后之玺”的孔祥发、孔忠良父子。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工作人员在比对博物馆档案时赫然发现,馆内资料对这对父子俩除了名字竟一无所知,加之年代久远,曾经接待过这对父子俩的馆长和接待人员已相继离世或辞职,谁也不能确定这对父子俩是否还在陕西境内。

那个时候的信息系统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两个人如同大海捞针。经过工作人员顺藤摸瓜层层排查,终于在陕西咸阳一个名叫“狼家沟”的小村庄里,找到了当年那个十三岁的小男孩。

工作人员找到孔忠良本人时,他已经是个两鬓斑白的花甲老人,父亲孔祥发早已去世。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这位老人一生都在践行父亲为他起的名字“忠厚纯良”,继承家里的耕地后勤勤恳恳种地干活,邻里若有需要,他会第一时间前去帮忙。

靠天吃饭的农民大多生活拮据,孔忠良的生活也不宽裕。工作人员看着淳厚的老人十分惭愧,孔忠良听力有些衰退,就一遍一遍耐心解释寻找找他的目的。

孔忠良拒绝了基金会的表彰和奖金,说出了父亲拒绝馆长一样的理由。他表示曾经馆长留给父子的二十块钱对农村人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不再需要国家更多的奖励后。

工作人员也不气馁,他们知道这是老一辈人的坚守,因此他们找来村支书,几个人好说歹说说服了孔忠良。

见老人终于愿意接受这份早就该属于他的荣誉,工作人员开心极了,带着老人踏上返程。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在表彰大会上,孔忠良作为杰出贡献代表,受邀上台发布演讲。老人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捐献国宝的责任和拳拳爱国之心。言语之诚恳,在场听众无不动容。

可能会有人疑惑了,“皇后之玺”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能够力压十三朝古都陕西的其余奇珍异宝,坐上镇馆之宝的宝座?这就不得不提历史上著名的大汉皇后,刘邦发妻——吕雉。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 皇后之玺 ≻—●

作为历史上第一位记载全面的皇后,吕雉的名字家喻户晓,但多数人只知其计杀韩信,生性善妒,手段狠辣。刨去这些,吕后是一名有谋略,有远见的政治家。

吕雉临朝称制时期,为了巩固大汉江山,吕后与民休息无为而治,让刚刚经历战火蹂躏的华夏疆土得以喘息。面对北匈奴挑衅和冒顿单于的羞辱,吕后强忍起兵的欲望,坚持采用和亲政策。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中原百姓不再受战火侵扰,大力发展生产,为大汉后续的繁荣打下厚实的基础,给“文景之治”开了个好头。

孔忠良发现这枚玉玺的溪流十分靠近汉高祖和吕后的合葬陵,在吕后听政时期曾颁布过一道禁止与南越货物往来的诏令,上面落印正是“皇后之玺”,后续专家经过字体比对,确定此玉玺为吕后生前之物。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据考证,玉玺上的螭虎纹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螭虎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形象,但无论外形如何变换都不改“龙虎精神”的含义。“龙”代表皇权不可侵犯,“虎”则是兵权的象征,古人会将调兵遣将的符令称为“虎符”,可见老虎意象在军事中的地位。

螭虎是战乱年代的产物,“龙虎之子”彰显尊皇尚武。秦始皇有一枚“传世玉玺”,上面所雕刻的神兽也是螭虎。自秦汉后螭虎的内核重心逐渐开始偏移,凶煞更多转为庇护,老百姓将螭虎纹用在日常装饰物上祈求平安。

68年13岁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后获20元奖励,44年后专家再次上门

由此可以说,战国秦汉的螭虎是最接近这个意象诞生之初的含义,后续这个形象即使再精美鲜明,始终少了那一股“精神气”。

因此,这枚出自汉初的“皇后之玺”被后人视为瑰宝中的瑰宝。这些文物是中国上下千年的历史凭证,保护他们,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孔祥发和孔忠良父子这样的拾“宝”不昧的人,值得我们歌颂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