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对话科佳同创新能源总经理温家鹏博士:如何把握充电桩的这波真行情?

对话科佳同创新能源总经理温家鹏博士:如何把握充电桩的这波真行情?

(北京科佳同创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家鹏博士)

核心观点:

1、充电桩正在从单纯的充电服务变成一个服务载体,这个演化过程正在发生,也是充电桩板块未来的故事逻辑。

2、 “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在产业前期发挥很大作用。但如果对政策的理解和发力点掌握不清楚,则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导,甚至把自己带进坑里。

3、要站在“车+桩+网”、“桩+储”等更高的产业集群的层级,以“协同”和“赋能”的战略眼光进行技术研判和部署。

4、充电桩的出海可以参照中国高铁出海的模式,我们输出的不仅是充电桩,还包括“强服务”和“软实力”打包输出。

5、行业格局远未定论、霸主远未形成,我们都可以轻装上阵、勇往直前。

对话科佳同创新能源总经理温家鹏博士:如何把握充电桩的这波真行情?

2023年5月份,充电桩板块迎来了一波急速上扬的行情。从官方陆续发布的产业政策指引,到各类投资者对于充电桩市场缺口的洞见与共识,都把这个经历了十年培育和沉淀的板块推到了风口。

究竟该如何看待国内和海外充电桩市场缺口与投资空间?桩企该如何把握投资进击的节奏和策略?……带着十个与产业投资密切相关的话题,《数智观察》与北京科佳同创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家鹏博士展开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温家鹏博士在充电桩产业有着超过十年的研究和实战经验,对政策、技术和市场可以说是知行合一。

一、缺口越大也意味着机会越多

郑春峰: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充电桩这个领域也引发了各方的密切关注。从党中央的定调到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向,再到工信部等部委陆续发布相关政策,充电桩市场加速升温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事实上,伴随着电动车数量的快速提升,充电桩存量缺口的问题被不断放大。投资者们普遍预感这个领域的机会越来越多。您在充电桩这个领域耕耘多年,对于政策和市场的变化,应该更敏感。您怎么看待充电桩缺口的问题?怎么看眼下这一波行情和机会?

温家鹏:首先,从整个新能源的发展阶段来讲,无论是整个的市场的热度,还是国家的政策的引导,现在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符合预期的点位。未来5-10年甚至15年、20年的电动汽车发展规划和路径、包括中间的过程数据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可预知或者可预测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电动汽车这个市场会按照高速发展的阶段快速爆发。对咱们所有参与这个行业的企业公司、机构单位,肯定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其次,新能源车辆的发展可能是要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而完成自我迭代,充电桩也将从单纯的为电动车充电服务变成一个新能源服务的载体,这个演化的过程正在发生,也是充电桩板块未来的故事逻辑。我认为,这两个预判和认识论都是比较重要的。这也是我看充电桩市场缺口的一个基本前提。

郑春峰:充电桩本身它还涉及到一个能源的问题。然后涉及到跟大众消费密切的相关,因为跟每个人用户,我们之前几年可能是在讲他tob这一块。那么当私人用户这一端的这样的一个车越来越多的时候,充电桩就跟每个人的生活跟我们的出行就密切相关了。这两个领域的一些变化,你觉得是给我们的投资带来了怎么样的一些看点?

温家鹏:在这两个领域其实我觉得主要是两个方面,我认为可能能未来有更好的一个是比如说咱们所说的大众消费产品级的,产品级的。我觉得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很多能源产品能变成一个消费品,被大众所接受和使用。我觉得这可能在产品的维度。另外一个就是这么多的能源产品,在整个投入到市场这个阶段,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运营和服务公司。那么这类的公司就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能源+的概念,或者说能源生态。有很多企业会诞生,大家可能会有多种模式或者多种形态的探索。

二、多层次的市场格局仍在洗牌

郑春峰: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缺口和投资机会,很多投资人都摩拳擦掌想进场,但摆在它们目前的一道心理路障是:发现这个行业已经有很多知名的头部玩家。在您看来,目前充电桩这个行业是不是真的已经被所谓的前三强、前四强给垄断了?这些头部玩家有哪些突出的特点?新进入者是不是很难再有机会了?

温家鹏:从行业的格局发展来讲,现在还没有发展到饱和的状态。这个行业整个的空间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可以按照三个维度来划分和观察。

第一个类是电力能源的传统企业。比如说国家电网,它可能在十几年的充电桩、充电网络的建设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目前它越来越多地走向服务的基础端,比如说提供电力供应然后提供能源补给,然后再做针对特定场景的一些充电的服务。

第二类是传统的充电运营商。比如说特来电、星星充电,它们可能更多的是以优化网络布局、优化产品路线这样的方式在进行调整,处于稳步前进状态。

但我觉得“机会”可能会在第三类中产生。第三类也有几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传统的能源型产业公司,比如中石油、中石化等。另外还有地产业。这些都是具有充电桩落地资源或者充电桩建设网络资源的企业。

第二个维度是集中在车企里面。这既包括我们所说的造车新势力,也包括传统车企,因为它们车辆的销售必然涉及到能源结构、能源补给。我觉得它们也会快速参与到充电服务这个领地中来。

第三个维度是是第三方运营商。这种公司我觉得未来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们可以跳开以前所有的包袱和桎梏、更容易会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场景、新的能源服务模式;而且它们也可以跟前两大类合作,玩出更多的花样来。

郑春峰: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在过去的十几年这么个发展进程中,前两类在不停地探路、不停地打版,在充电产业的模式、路径、技术标准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这些先行者的付出,一方面是为后来者找准了方向、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也因为它们的先发优势,客观上给后来者制造了进入的护城河。

温家鹏:是的。总体上看,刚才说的第三类玩家进场参与竞合的机会相对更多、步伐可能会更加从容。毕竟它们都将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从相关行业机构发布的数据来看,虽然我们常说的前三强、前四强的市场份额仍然高居60%-70%。但如果说放眼全国,目前整个的充电桩市场的盘子其实并不大,这个市占率的排行及其背后的绝对数量规模还非常小。如果真正做到车桩比1:1的这种状态,不用说五年后,就说当下这1000多万辆车的车桩匹配问题,就可以看出市场的机会了。

显而易见的是,目前市场上的这几个头部玩家投建的速率和规模已经大不如之前,它们也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瓶颈期。所以对于新进入者来说,只要自己在心理上意识到格局远未定论、霸主远未形成,就可以轻装上阵、勇往直前。

郑春峰:提到充电桩,大家想到的通常是跟汽车充电直接相关的充电设备和运营,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有上中下游的庞大产业集群,坐拥大量上市公司。您是如何观察这个产业集群里一些玩家的?

温家鹏:在充电产业集群里,很多企业是有其固有行业地位的,他们长期在行业里积淀,具备很强大产业基础和实力。比如说上游做模块的、做芯片的、做基础材料的,下游做系统集成的、做产品集成的。伴随着电动汽车和充电需求的集中爆发,这些企业的能量和业绩自然也就随之凸显出来了。他们的做强做大对于整个充电行业来说是个好事。当然,随着整个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产业进入稳定增长期,充电产业集群也必然会加速优胜劣汰。

三、充电桩产业政策将导向何方

郑春峰:充电桩这个行业能发展到今天这个蓬勃兴旺的地步,“政策推动”的因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2008年以来,您就全面参与了这个行业的政策研究与重大项目落地,见证了行业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即便是到了眼下这个勃发期,行业里的新老玩家仍旧希望政策继续加码。您如何评价产业政策对于这个行业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您本人对于未来的政策有哪些期待?

温家鹏:我觉得“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在产业前期发挥很大作用。但如果大家对政策的理解和政策的发力点掌握不清楚,则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导,甚至把自己带进坑里。

对于整个新能源行业这十几年的发展来说,产业政策的确是在不同的时间点发挥出了很强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即便是我们现在将充电桩重新定义为能源的入口这样一种理念和趋势下,政策依然至关重要。大陆交通电动化快速发展并引领全球产业变局的这个进程,反过来也验证了我们这十几年来相关产业政策的前瞻性和可行性。

就我个人的观察,新出台的一些产业政策越来越详细、越来越规范了。即便是新进入的企业和投资者,在这样越来越明朗的产业环境和政策环境下,都能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资源和禀赋的商业模式。从这个角度说,充电桩产业投资的“真机会”已经来了。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参与民航的一些相关业务。在与充电服务相关的政策方面,“油改电”、“蓝天保卫战”等理念都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政策指引,细化的程度越来越强。再比如社区充电政策方面,也是在结合社会真实需求和参与企业的实际能力,逐步走向了“统建、统营、统管、统服”,最终收益的不仅仅是用户侧,也让参与其中的所有企业有章可循、有利可获。

郑春峰:我的感觉是,近十年来,与充电桩相关的政策也是在不断地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动态调整并日趋合理、科学。所以,对于后进入者来讲,如果它们自身的市场策略、产品策略都能跟政策形成良性互动、同向而行,未来的结果不会差到哪里去。

温家鹏:是的。充电桩相关的产业政策,确实历经了一个从方向引导到更接地气的演进过程。在过去的这十来年里,很多行业先行者基于自己对市场的预判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为整个行业朝着对的方向发展交了不少学费。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也都为相关部委不断刷新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比如说,城市发展电动汽车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充电设施投建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再比如说,现在正在力推的新能源汽车下乡和充电桩全覆盖,对于乡下这样的场景,究竟该如何结合它的特点,然后产生一个可持续、具有整体造血能力的商业模式?无论最终哪种模式跑出来了,其背后一定少不了政策的加持和动态调整。

一个好的产业政策,市场是有感知的。当各个参与主体对政策所传递的信号表现出积极响应时,人力、物力和资本就会一起上阵。对于充电桩的生产制造、投建运营来说,只有各种社会力量全面参与进来,才可能构筑起一个强大的“充电网”,电动汽车才能真正驶入快车道。

四、无技术的低配充电桩走不远

郑春峰:我觉得,大陆充电桩行业的快速发展,除了得益于产业政策的持续加码、各路资本的不断投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技术的突破和刷新给行业注入强大的内生力。但从现实来看,认为充电桩行业没有技术门槛、也不需要什么基础储备者大有人在,尤其是在急补市场规模缺口的情形下,急功近利的玩家更是把技术因素抛诸脑后。您怎么看这个现象?其背后的隐患有哪些?

温家鹏:你说的这个现象确实非常普遍。很多进场参与角逐的企业或者投资者,确实带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他们觉得现在充电桩产品的主要构件都已经标准化了、零部件的性价比也趋于稳定了,那么就可以参照十几年前在北京中关村攒电脑的路子去分一杯羹。这种思路,从产品制造和销售的角度说也无可厚非,毕竟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企业都去做深度研发或者再研发。

但对于一个有使命、有追求的桩企来说,无论是基于自用,还是基于为整个行业进行研发,都需要站在“车+桩+网”、“桩+储”等更高的产业集群的层级,以“协同”和“赋能”的战略眼光进行技术研判和部署。

伴随着电动汽车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它的场景化应用的面会越来越广。对于充电桩来讲,产品的模块化和规范化的要求会随之越来越高。

从产品的角度说,基础性的模块化的技术、基础材料、加工制造的工艺、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等等,这些东西都亟待各类企业拿出工匠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修炼和精进。

从供需关系或者运营的角度说,随着充电桩的批量化、规模化布局的推进,如何优化一个城市的充电网络,然后去实现整个充电供需需求的平衡?桩企该通过什么样的数字化手段去解决运营中的各种问题?

也就是说,在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的“技术工具箱”里,既应该包含基础性技术,还应该包括运营类技术。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桩企应该充分意识到充电桩将成为横跨“交通”和“能源”两大领域的一个重要连接器,没有过硬的核心技术做支撑,是吃不了未来市场需求这碗饭的。

即便是电动汽车下乡了,去到了三四五线城市,也不意味着可以用低配版的充电桩去“跑马圈地”。反之,越是下沉市场,对于充电桩的产品安全性、运营的智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一下,当你家的充电桩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广袤的三四五线城市或者农村大地,该如何提供高效的远程服务?此外,越是下沉市场,投建充电场站所需要的电容也是个比在一二线城市还要巨大的挑战,如果你生产制造、投资运营的充电桩不具备最基本的柔性管理能力,并不强大电网、不断加码的电容刚需,都可能掐死你的脖子,又谈何玩转这片新兴市场呢?

五、哪些桩企适合借船出海淘金

郑春峰:最近大家还非常关注充电桩出海。基于碳中和的共同需求,欧盟、美国也在加大电动汽车产业的布局,它们同样面临充电桩缺口的问题,从一些专业机构发布的预判数据来看,它们的市场缺口简直就是天量。正因为如何,很多人就觉得往海外走的空间一定很大。我觉得这个判断没有错。您怎么看中国桩企或者说充电服务产业集群的海外机会?

温家鹏:根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测算,到2030年,整个欧盟范围内需要约680万个公共充电桩,而目前欧盟境内只有37.4万个公共充电桩。2020年之前,美国在电动化进程相对缓慢,但现在也在加速,我看到的一组相关数据是:美国2019、2020、2021年车桩比分别为18.8、17.6、17.7,随着各州补贴新政的落地,他们的充电桩建设热潮也正在到来。

中国的充电桩出口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但如何去海外挖到金子?个别企业的单打独斗可能不是最佳策略和路径。我觉得,咱们的桩企和桩产品应该伴随着整个电动汽车出海的生态,去实现海外掘金的目标。

电动汽车作为中国近几年发展得最快、产业链自主知识产权也相对完备的产业,其出口能力和议价能力已经有目共睹。电动汽车出口了,充电桩自然必不可少,毕竟这是一个与电动汽车强配套的产品,不可或缺。

我们走过很多地方后发现,不要说电动汽车这种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就算是技术门槛和制造成本相对较低的充电桩,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搞不定、玩不转。而这不就恰恰是我们出海的机会吗?

我觉得,中国充电桩的出海,可以参照中国高铁出海的模式,也就是我们输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一个有形的充电桩产品,还包括这个能源产品输出过程中必需的管理模式、运营优化等等“强服务”和“软实力”打包输出。这样既能整体提高中国电动汽车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又能增强海外生态链企和电动车用户的粘性。如此一来,整个充电桩产业也就能够健康、可持续在海外扎根和发展了。

郑春峰:最后一个小问题。我们发现,每次产业政策吹热风,都会有很多投资者涌进来;其中不少人因为与政策跟得过紧、对政策的理想化预期过高,反而受伤了。眼下,一方面电动车的保有量确实起来了,另一方面激励政策也更加精准了。如果站在理性的角度,您认为投资者们该对政策保持什么样的跟进姿态和投入节奏,才有望取得真金?

温家鹏:我觉得,现在这个行业的转圜空间和真机会大家都看得到。接下来,唯一要做好的就是一个方法和路径的问题。

路径方面,我觉得任何一个投资者都需要对自身的能力有个清醒的定位,对于自己究竟能跟电动汽车产业结合到什么程度有个务实的判断。也就是说,你这个企业进场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分别有哪些?如果自己都不能在纷繁的信息中和多元的产业化政策里头找到自己的产业化的位置,败率肯定会更大。要知道,经过了前十年各路先行者的探路和闯关,市场的盲区和陷阱都已经比较明朗了,大家接下来开始“打明牌”了,趁浑水摸鱼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再一个就是,企业要把积累核心竞争力能力放在重中之重。在找准自己的定位之后,剩下的就是挖掘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出来。比如说,我的这个产品杀进市场后,拼的是技术能力、整合能力?还是运营服务能力?这些一定要搞清楚。

总体上说,我觉得现在整个充电桩产业的空间非常大,市场需要的服务也是多元化的。只要找到合理的点,然后沿着这个原点积累和核心力,就一定都有大把的发展机会。

对话科佳同创新能源总经理温家鹏博士:如何把握充电桩的这波真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