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初代“鸡娃”已“出笼”,“倾家荡产”的结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作者:张琳读书

文| 会画鱼的猫

编辑| 歧歌

比起接受自己平凡,更加让人难受的事情是什么?

对此,中国的家长们用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自己孩子的平凡。

初代“鸡娃”已“出笼”,“倾家荡产”的结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从古至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便深深的根植在中国式家庭当中,尤其在近些年来,这种观念更是到了一种十分偏执的地步,“鸡娃”因此应运而生。

2021年底,“鸡娃”二字被列选为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由此再度揭开了中国教育难以启齿的一面。

“鸡娃”,一般来讲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的成长,不停用各种形式鼓励孩子进行拼搏的行为。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词也反应出了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

其实,希望自己孩子成才,这样的想法本无可厚非,可在越发激烈的“竞鸡”的大环境下,有很多的家长,难免显露出十分急功近利的一面。

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辅导补习班。

变卖自家豪宅,也要搬进去阴暗潮湿的学区房。

甚至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考上”所谓的名校,不惜荡尽家产,给学校捐财捐楼......

如今,第一代“鸡娃”已然到了“出笼”的时候,这不禁让人好奇,他们现在到底怎么样呢?

那些为此倾付一切的家长们,又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呢?

初代“鸡娃”已“出笼”,“倾家荡产”的结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初代“鸡娃”已“出笼”,“倾家荡产”的结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我这一辈子什么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但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孩子不如我。”

家住广东的杨先生,在旁人的眼中,算是妥妥的成功人士。

在杨先生年轻的时候,改革开放春风刚起,于是他便响应时代的号召,义无反顾的南下创业。

如今,一晃二三十年过去,现在的他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美满,人生这场“牌局”似乎已经取得胜利。

但是,鲜有人知道,在杨先生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有不为人知的烦恼与忧愁。

那,就是自己孩子的未来。

初代“鸡娃”已“出笼”,“倾家荡产”的结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成功多少带点运气,杨先生经常能听到有人在他背后嚼舌根,称呼他为“土大款”。

也正因为如此,杨先生特别希望能摆脱掉“土”这个字,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土”。

“我祖上十八代都是农民,所以我也就是你们骂的土包子,但我希望从我的儿子开始,能染上书香,不再受这份气!”

抱着这样的理念,杨先生从自己的孩子刚刚懂事时,便开始“鸡娃”。

大到各种昂贵的天价补习班,小到给老师送礼,杨先生算是用行动贯彻了什么叫做“能用钱解决的事儿,就不是事儿!”

然而,尽管做到这种地步,杨先生孩子的成绩依然差强人意,虽然不算很差,但也跟普通人差不了多少,最终考上了一所当地的一所大学。

好不容易熬到孩子大学毕业,进入社会,杨先生满怀期待的以为自己孩子能够闯出一番新天地。

可当孩子哭着跑回家后,一句话就让杨先生顿时感觉整个世界都崩溃了:

“爸,我真不想努力了!”

初代“鸡娃”已“出笼”,“倾家荡产”的结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爸,我不想努力了。”

一句话在道尽孩子心酸的同时,也击碎了杨先生的梦。

曾几何时,杨先生的孩子,相信了父亲的“鸡娃”,以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可当他走进社会后,面对和周围普通人一样的遭遇,月薪三四千,房价三四万的绝望时,他真的找不到努力的意义所在。

最终,无奈之下,杨先生只得接受孩子的平凡,替孩子买了车,买了房,并安排了一份轻松的工作。

“有时候不是你想不想接受孩子的平庸,而是你必须接受。”杨先生颇感无奈的说道。

至此,杨先生的“鸡娃”宣告失败,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的“鸡娃”或许也没有失败。

初代“鸡娃”已“出笼”,“倾家荡产”的结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无独有偶,北京的陈女士同样也是“鸡娃”的“失败者”。

2018年,为了让自家孩子能上某重点中学,陈女士和先生“荡尽家产”,斥资2000万买下了一间阴暗潮湿的“地下室”。

只因,这里是所谓的“学区房”。

其实,在买这间房子之前,陈女士一家的生活虽然不算太富裕,可也远超绝大多数家庭。

甚至在老家还有一间自己的“别墅”,生活悠闲又滋润。

但是,为了利于自己孩子的成长,陈女士不得不做出“牺牲”,变卖掉所有资产买下了如今的这间房子。

“只要孩子以后能好,做父母的,吃点苦没什么的,苦尽甘来嘛,都是这么说的。”

彼时刚刚搬进“新房子”时,陈女士满怀期待的说道。

可现实真的能如她所愿吗?

初代“鸡娃”已“出笼”,“倾家荡产”的结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2022年,时隔四年,有媒体再度回访陈女士,只见相较于之前的踌躇满志,现在的陈女士脸上写满了忧愁。

“孩子成绩始终提不上去,照这样下去顶多只能选择去外省读书。”

根据陈女士的叙述,除了打骂,几乎所有“鸡娃”的方法她都用了个边,但效果依然平平。

她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付出了如此之多,孩子却不能给她想要的结果。

无奈之下,如今的陈女士只得另谋出路,开始考虑送孩子出国留学的事情。

但可以预见的是,与此同时,经济的压力将再次压到了她和丈夫的身上。

初代“鸡娃”已“出笼”,“倾家荡产”的结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当然,“鸡娃”也并非没有成功的案例。

在上海某家知名公司工作的赵先生,是第一代“鸡娃”的“产物”,算是“鸡娃”的受益者。

但,令人倍感意外的是,他对“鸡娃”不仅没有半点感激之情,反而深恶痛绝,以至于对他的父母,直到今天依然感到很是不满。

原来,在赵先生小时候,为了他能够成长的更为优秀,父母几乎压榨掉了他的所有时间。

每天睡醒之后,不是在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

这让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或者说少年时代,至今依然感到深深的“恶心”。

除了身体的压榨,精神的压榨赵先生也一点没有少受。

在读书时,父母给赵先生定的规矩就是考试至少也要前二,如果拿不到,就是“连书都不会读的废物”,这让他一度对考试患上了焦虑症。

因此,尽管赵先生后来如父母所愿,考上了名校,毕业后也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但他对此并没有任何感激。

“我的童年因父母而永远失去了,这是得到再多东西也弥补不回来的!”

初代“鸡娃”已“出笼”,“倾家荡产”的结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其实,像与赵先生经历类似的有很多,“压榨孩子”似乎已经成为了“鸡娃”家庭的共识。

3岁学英语,6岁学奥数,8岁学钢琴......

在“鸡娃”的路上,孩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被详细的规划了出来,几乎没有半点属于自己的人生。

就像有网友询问自己6岁的孩子,学会了1500个单词够不够用时,有回答调侃的那样:“6岁会1500个英语单词,在美国是够用了,但在中国肯定不够!”

显然,很多父母在“鸡娃”时,已经到了魔怔的地步。

这不禁让人好奇,真的值得吗?

初代“鸡娃”已“出笼”,“倾家荡产”的结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其实,“鸡娃”完全是对现实无奈的选择。

我的孩子可以不学,但是你的孩子学了,我的孩子就必须学!

其实,如今很多家长在“鸡娃”的时候,考虑的都已经不是孩子会不会“优秀”,而是孩子能不能跟上“普通人”,能否达到“平庸”。

当“内卷”成为时代的主色调,“鸡娃”自然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初代“鸡娃”已“出笼”,“倾家荡产”的结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其实,在上文中提到的三位,无论是杨先生、陈女士还是赵先生,他们至少家境还算殷实,有去“鸡娃”的成本,对于更多的普通家庭,“鸡娃”才是真正的负担。

例如在我老家的一个小县城,很多家长都会送孩子去读一所“私立中学”,那里一年的学费都高达两三万元,而这些家长的月收入,不过堪堪两三千块。

但实际上,这些“私立中学”并不见得能提升孩子多少,再加上每年重点高中招生名额是固定的,这些“努力”,与其说是用在了学习上,倒不如说是用在了“排挤”竞争对手身上。

“鸡”不起,但又必须“鸡”,这就是他们现在的尴尬现状。

而显然,这是极不健康的社会现象。

初代“鸡娃”已“出笼”,“倾家荡产”的结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除此之外,被“鸡”一代的成长,也不见得尽善尽美。

就第一代“鸡娃”的“出笼”情况来看,其中有相当的多的孩子,都表现出自理能力极差,心理不健康的问题。

被“鸡”的一代把学习做到了最好,可他们除了学习,也真就啥都不会了!

前些年,新华社曾有一篇报道,题目是:“大学生成电信诈骗的重灾区”。

当时就有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孩子读了这么多书,按道理来说应该很聪明,为什么反而更加容易上当受骗呢?

其实,这就和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过于缺乏社会经验有极大关系。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读书”拉到极致,不可避免将会在其他地方出现缺失。

无独有偶,这两年频频出现的高校女生被PUA事件,也是同样的原因。

初代“鸡娃”已“出笼”,“倾家荡产”的结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初代“鸡娃”已“出笼”,“倾家荡产”的结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那么,既然“鸡娃”如此不堪,难道就要家长们强行接受孩子的平凡,或者说落于人后吗?

不,并不是,在我看来,“鸡娃”不仅不该被抵制,反而应该被更广泛的践行。

但需要注意的是:切勿“无效鸡娃”。

初代“鸡娃”已“出笼”,“倾家荡产”的结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什么是“无效鸡娃”?

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少些攀比,多些务实。

其实,如今很多家长在“鸡娃”的时候,往往是看着别人怎么做,自己就学着怎么做,完全不看这样合不合适自己的孩子,有没有用。

就像那“6岁学1500个单词,在美国够用,但是在中国不够用”的例子一样,这种无效的竞争,除了满足家长的虚荣心外,毫无益处。

其实啊,“鸡娃”本没有错,但方法很重要。

没有孩子生来平庸,只是他的闪光点,你有没有发现罢了。

就像之前一位外国家长,当发现自己孩子沉迷游戏的时候,他第一时间想的并不是阻止孩子,而是认真跟孩子坐下来平等的对话。

当孩子说出自己希望未来成为一名“电竞”选手的时候,这位家长便开始“鸡娃”,监督孩子打游戏。

最终一个月过去,孩子达到了游戏里的最高水平,并且收到了一家电竞俱乐部的邀请函,在圆了自己梦的同时,第一个月的薪水就比父母两人加起来都高。

这,难道能说是失败的人生吗?

初代“鸡娃”已“出笼”,“倾家荡产”的结果,是孩子依然平凡

热爱是一个人动力的来源。

强行“鸡娃”或许能点燃一时的激情,却造不出浑身的热血。

“无效鸡娃”不仅是对孩子时间精力的浪费,更是对家庭沉重的负担。

所以啊,“鸡娃”本没有错,方法很重要,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花了大价钱,孩子依旧平凡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