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当我对哲学有一点了解之后,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历史上有大量重要的哲学思考,它们先后延续,是一个不断突破上一代哲学观点的历程,就像肥皂泡一样,一个接一个的被捅破。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米利都学派,三位哲学大贤的哲学思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三位大贤分别是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
其中泰勒斯是阿那克西曼德的老师,阿那克西曼德是阿那克西美尼的老师。
本文共计5087字
阅读时长约8min
米利都学派三贤
1.泰勒斯说,水是万物之源(了解泰勒斯请回看:希腊自然哲学,泰勒斯凭什么能成为西方哲学的开山鼻祖),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从水而来的,又复归于水是一种肯定的表述。
2.然后阿那克西曼德反对说,水是一种有限的事物,不能作为万物之源(了解阿那克西曼德请回看:古希腊哲学的重要里程碑,阿那克西曼德与他的“阿派朗”)。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水的背后还有一个无限的东西,是那个东西生发了水,阿那克西曼德给那个东西起了个名字“阿派朗”,这个“阿派朗”属于一种无形的、无限的事物,但是又说不清楚这个“阿派朗”具体到底是个啥。
3.阿那克西美尼接着延续了阿那克西曼德的思路,给了“阿派朗”注入了一个确定的属性“气”,这个命名虽然听着仍是很虚无,但是已经具有内涵,且相当于融合了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
总体来说,简单理解就是: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阿派朗是万物之源”;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才是万物之源”。
前两位已专门写文描述过了,今天的主角是第三位。
阿那克西美尼
阿那克西美尼(希腊语: Ava € lp 6 v 吠,约前585年一前525年),比阿那克西曼德小了近二十岁,是米利都学派最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关于他的生活和实际活动没有留下什么记载,只知道他写过一本书,后来被亚里士多德的门人见到过,但到现在,只剩下一点点残篇了。
阿那克西曼德最伟大洞见就是“任何有形的东西都不可能成为万物的本源”,因为任何有形的东西都具备了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注定从一个有形事物上导不出另一个有形事物,就像树木变不成石头一样。
所以,阿那克西曼德说万物的本源它一定是一种无形的、没有规定性的、无限的事物,只有具备这样的属性,它才生发出万物,才有资格成为万物的本源,我暂且给它命名“阿派朗”。
他的底层逻辑是世间万物都是从“无限”事物生发出的“有限”事物,也就是“无限”生发“有限”;
再简单一点就是“无”生发了“有”;
再简单一点就是“无”才是万物本源。
泰勒斯的伟大在于“摆脱了神的束缚研究存在”,把人类从神创论转向了自然论,留下千古名言“水是万物之源”;
阿那克西曼德的伟大在于挑战了泰勒斯“任何有形之物都不能作为万物的本源”,把对本源的追问从有形、有限的事物研究,下探到了对“无形、无限”的研究,奠定了哲学研究的方向和根基,留下了著名的“阿派朗”。
阿那克西美尼的哲学思想和他老师一脉相承,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给出了他对万物本源的理解,他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气”。
气是万物之源
从表面上看“气是万物之源”这句话好像比他的老师阿那克西曼德说的“阿派朗”,那种无定形的定义退步了。
但实际上阿那克西美尼是向前进了一大步,他相信老师的“任何有形事物都不能作为万物的本源”,但它的老师并没有说明这个“阿派朗”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只是以一种否定的方式给出了这个概念。
阿那克西美尼明确的表示“世界本源是气”,实际上这是对他老师的一种认同上的延续,是给了“阿派朗”一个明确的表态,相当于在说“气”就是“阿派朗”。
“气”的属性就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定形,但是又有自己内在规定性的自然物质。
在我们的常识中,自然界到处充满了“气”,但是我们谁也看不见摸不着,也就是说我们承认有这个东西,但是无法说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东西。
从这种意义上讲,阿那克西美尼把泰勒斯和他老师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进行了融合,“气”这种物质既有泰勒斯的“内在规定性”,又符合阿那克西曼德所说的“无定形、无限”。
等于既能肯定表述,又能否定表述,是一种典型的辩证思维方式,怎么说都有理。
就像笑傲江湖里面的华山派一样,内部分成了两个派别,“剑宗”和“气宗”,前者注重练习招数,后者注重练习内功,互相不服气,最后被令狐冲的“独孤九剑”统一了。
阿那克西美尼的“气”,就相当于自己在两位前辈的基础上独创了一门“独孤九剑”,把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的理论全部统一了。
在此之前,泰勒斯的“水”只能肯定的表述,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只能否定的表述,而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把他们辩证的结合在一起了。
所以,“气是万物之源”这个理论,算是统一了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的理论。
“稀散”和“凝聚”
在解释万物本源“气”这个东西和万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动力时,阿那克西美尼在他老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种运动。
我们先看他老师当时怎么解释“阿派朗”和万物之间相互运动的。
最初,泰勒斯除了提出“水是万物之源”,还认为“万物都有灵魂”,但泰勒斯所说的灵魂只是指一种与物质相联系的功能。
到了阿那克西曼德,他把泰勒斯灵魂与物质的交互关系,发展成了“阿派朗”和万物之间相互转化的重要契机--“冷热+干湿”。
在他的理念中,“阿派朗”自身就有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冷与热”、“干与湿”,是这四种属性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让万物从“阿派朗”中分离出来。
比如,在他理念里“冷”与“干”的相结合就产生了土这种元素,“冷”与“湿”相结合就产生了水这种元素,“热”与“干”的结合就产生了火这种元素,“热”与“湿”的结合就产生了气这种元素。
然后,万物从阿派朗中产生,最终还要复归于阿派朗,这乃是命运规定的。
阿那克西美尼在老师“冷、热、干、湿”基础上,把“干、湿”去掉了,换成了“稀散”和“凝聚”,他觉得气本身就具备“冷、热”两种性质,。
当冷发生作用时,气就开始凝聚,形成了风和云;
再进一步凝聚,就变成了水;
水再凝聚,就变成了土和石。
反过来,当热发生作用时,土就稀散为水,水稀散为气,气则稀散为火。
他的原理是,在冷热不同的作用下,可以让“气”转变成万物,再从万物复归于气。
通过这种原理,他把水、火、土、气这几个最基本的元素,通过冷热聚散的方式而联系起来。
他的原理中包含着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如果说“气”受热和稀散之后就变成了“火”,那就意味着“火”是比“气”更为稀薄的东西,越稀薄的东西就越具有无定形的特点,从而可以推导出“火”是比“气”更为本源的物质元素。
之后的哲学家郝拉克利特就提出了“火是万物本源”。
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哲学的思脉并非是凭空臆想的假设与推理,全部都是建立在一种扎实的前人理论或者学说框架上。
泰勒斯的“水是万物之源”,建立在神学的基础上;
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建立在泰勒斯的“水是万物之源”基础上;
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是万物之源”,建立在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基础上;
郝拉克利特的“火是万物之源”建立在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是万物之源”基础上。
哲学总是这样,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要想了解某位哲人的思想,首先要搞懂他在讨论、研究的是什么;
而要想知道他所讨论和研究的是什么,就要先了解清楚他的学问建立在什么理论框架基础上。
外行看热闹,之所以刚接触哲学看不懂,很大程度上是没有从头了解。
事物背后的“导演”
好,话说回来,再看第二个意义。
凝聚与稀散理论所包含的另一重含义,具有更加发人深省的启示作用。
在气与万物的转化过程中,凝聚(浓厚)和稀散(稀薄)的程度决定了事物的性质。
用我们今天比较熟悉的话来说,即“量的规定性”决定了“事物的性质”。
从火到气,再到水和土的转化,是由冷热或者聚散的程度所决定的。
这里面蕴含着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在表面上相互转化的事物背后,有一个不出场的东西在起作用,这个不出场的东西决定着那些出场的东西。
在这里,水、火、土、气实际上都成了演员,真正决定它们命运的是那个没有出场的导演,这个导演就是“冷热聚散的程度或数量”。
“它”才真正决定了整个剧情的发展。所以,“冷热聚散的程度”、“冷热聚散之间的数量”,才是真正的“万物本源”,它决定了万物之间的聚散离合和相互转化。
正是这种洞见蕴含了另外一种关于追问本源的思维路径,就是“寻找现象背后的形式或本质”,也就是后来的“形而上学”。
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出现了希腊形而上学的创始人“毕达哥拉斯”。
他和阿那克西美尼是同时代的人,还曾经有一段时间求学于阿那克西美尼,只不过后来走了一条与阿那克西美尼完全不同的哲学道路。
但在他们俩之间的理论上,仍然可以看出出于同宗的某些暗合之处。
奠基宇宙论
实际上关于阿那克西美尼,是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
在当时的古希腊,他用“气”这种更具经验实证性的物质,融合了泰勒斯具有象征性质的“水”,和阿那克西曼德过于抽象的“无定”。
这是一种在我们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同样视为世界本源和根本构成原则的物质。可见东西方在最早期的哲学思想层面上,研究追问的思境大体是一致的。
而且阿那克西美尼不但融合前人思想,还凭借“气”这个本源,对世界变化的内在机理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他所说的“气”的“凝聚”和“疏散”这一对概念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它深入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层面,从一种动力学的角度,刻画了对立面是如何相互生成与转化的,顺势把辩证法思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之后的自然哲学,只要是讲事物的生成,都是在运用这一对概念,只不过更为精致、更为合理,人们有了更多可以验证的方法和工具。
赫拉克利特的“火”和“逻各斯”里面内涵的“对立与斗争”实际上就是同阿那克西美尼的这一思想的延展。
包括以后阿那克萨戈拉和恩培多克勒的“元素理论”、“元素的结合与分离”,都是阿那克西美尼“气的凝聚和疏散”,这一基本宇宙变化机制运用的演化展现;
原子论学派所讨论的“原子的结合和分离”也是阿那克西美尼“气的凝聚和疏散”基本机制的进一步发展。
阿那克西美尼运用“气”以及“气”的“凝聚”和“疏散”机制解释了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生成与变化,相较于热与冷更为基本的宇宙生成变化机制;
宇宙万物的生成与变化正是在极富变化性的气的基础上、通过气的疏散与凝聚来实现的,这当然不能不说是对早期希腊宇宙生成论思想的更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
至此,阿那克西美尼运用“气”以及“气”的“凝聚”和“疏散”机制,奠定了“宇宙生成论”的理论模型,对后世自然哲学及宇宙学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当然,除了这个基本的理论模型的奠定以外,阿那克西美尼还具体运用这个理论模型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完全可以说是“科学的”解释。
例如,他说到了风、雨、雹、雪的原因,而显然,用他气的疏散和凝聚的模型是非常容易解释这些原因的。
他这样说:“当气变得更加浓厚时云就产生了,当再更多地聚集时,雨水就被挤压出来,而一旦下降的水聚合在一起,冰雹就形成了,而当某种风样的东西被包容进水中,雪就形成了。”
即便是在现代气象学的水平上,这样解释的合理性成分也是很多的。
挑战神的地位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通过气、通过气的疏散和凝聚来加以解释,那么神在哪里呢?
因为,在从前,这些东西都是神的专利,神是它们的原因。
但现在,它们却都通过一个完全可以凭借经验来把握的东西,到了合理的解释,那么人们还需要神吗?
所以,从阿那克西美尼的这种解释出发,人们就很容易推论出一个彻底无神论的世界,而这就是希腊理智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
实际上,阿那克西美尼自己就大胆地得出了这个结论。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这样记载阿那克西美尼的思想:
“阿那克西美尼将事物的所有原因都归于无限的气,并且不否认有诸神,或者在沉默中忽略他们;但他不相信气是由他们所造,而是相信他们从气中产生。”
这样,诸神不仅不再是万物的原因,而且他们自己都要通过气来得到解释。
阿那克西美尼甚至断言,“气就是神”。
看着这个理论在后来的自然哲学学派那里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它给希腊普通人的宗教信念所带来的巨大恐慌,就明白阿那克西美尼的思想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了。
米利都学派的三位哲学家作为古希腊哲学的开端,以其对世界变化的深入研究,就奠定了希腊宇宙生成论的哲学传统。
尤其是阿那克西美尼,对整个宇宙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原则做了根本的理论阐明,以后希腊的宇宙生成论,都是借鉴了他所奠定的这样一些基本原则和模式来展开的。
例如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的元素论;
留基波、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只不过由于以巴门尼德为开端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路线逐渐形成的缘故,这些后来的理论站在了一个全新的立场上,具有了和早期的宇宙生成论完全不同的哲学视野。
这就是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以米利都学派为代表的希腊世界的理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