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养成了妈宝男,是因为妈妈过于强势?这个长久的误解误导了多少人

想要男孩健康长大,成为一个独立有担当的男子汉,除了妈妈的贴心呵护、淡定从容,还要有爸爸常伴左右、用心引领。

作者 | 土豆妈

心理咨询专家钱树云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大学毕业的男孩,因为长期缺乏自信、情绪不稳、不愿意进入公共场合与人交往,被医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父母费尽心力四处求医,前前后后耗费了20万,但仍然没有一点起色。

到了钱树云这里,他问男孩父母:

“花了这么多钱,找了这么多人看了,知不知道孩子为什么走到今天这一步?”

但是父母仍然一脸懵,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事实上,男孩的母亲是个特别焦虑的人,她不仅在生活上对儿子大包大揽、过度包办,在精神上也极度恋子,试图控制自己的儿子。

久而久之,男孩便失去了自立自主的能力。

虽然毕业时已经有23岁了,但测出来的心理年龄却只有13岁。

哪怕到了现在,男孩仍然生活不能自理,也从不敢与妈妈有任何争执,就连买衣服这样的小事,他也要听父母的,任何事都不会反抗。

人们常说,每一个妈宝男背后,都有一个强势的妈。可这一切真的只是妈妈的错吗?

在这个男孩家里,父亲始终是缺位的。

妻子和婆婆关系不和,丈夫置若罔闻,导致家里经常纷争不断;

儿子的所有问题,丈夫也撒手不管,导致妻子常常孤立无援;

丈夫什么都指望不上,妻子只能把情感寄托都放到了儿子身上。

就像钱树云所说的,问题孩子的背后,是父母的夫妻关系问题。

这个妈妈的焦虑、强势、控制,其实根源是对家庭缺位、对孩子缺席的丈夫的失望。

母亲强势的背后

是父亲的不负责和不作为

前段时间,汪小菲因为“发疯文学”被群嘲。

他暴躁、冲动、情绪化,动不动就骂人、醉酒、发疯,一个41岁的大男人,所作所为却极其幼稚。

每次闯了祸,都等着母亲张兰在背后帮他收拾烂摊子。

很多人都在说,正是张兰的强势和包办,导致了汪小菲的懦弱和无能,可却鲜有人提及汪小菲的父亲。

在他三年级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从那之后父亲就像个“隐形人”。汪小菲自己也曾经说过,一直感觉童年缺失了什么。

事实上,一个妈宝男的养成,绝不仅仅是有个强势的母亲那么简单,父亲也要担很大的责任。

“强势母亲无能儿”的背后,是父亲的不负责任和毫无作为。

曾在知乎上看过一位网友的故事。

他的妈妈对他很好,生活起居照顾的面面俱到,所有的心思也都放在他的学习和生活上。

同时控制欲又特别强,总是强势又专横,什么事都不让他做主。

从小到大,妈妈还总是会把“我还不都是为了你”挂在嘴边,只要哪一次他没考好、或者犯了错,妈妈都会哭天喊地。

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他,没有一点男子气概,不会交朋友,害怕被拒绝,想逃离又不敢,想独立却习惯依赖。

他总觉得,自己内心有很多东西被压制住了,不敢成长。

他一直以为,爸爸是对这个家付出最多的那个,他的这些缺点全怪妈妈。后来年纪再大些,他才发现,其实妈妈才是最可怜的。

原来,他的爸妈婚后关系一直不好,动不动就吵。在他两岁的时候,爸爸干脆外出打工,留下了妈妈和他相依为命。

爸爸走后甚至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对于家中里里外外的事情更是不管不顾。

家庭的琐碎、养育的无助,生生将妈妈逼成了一个强势的女人。

作家刘娜曾说:

“‘一个妈,毁了一个家’的女性羞辱,为什么值得商榷,因为它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当然地漠视了家教中父亲极其重要又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母亲就无法在亲密关系中得到滋养;当父亲的角色缺位,母亲就会陷入无人可依的境地。

她们只能把所有的情感、期待都寄托到离自己最近的儿子身上。

男孩变成妈宝男的背后,往往是妈妈一个人扛起了家庭的所有重担。

父亲缺位,让男孩无法迈向独立

有调查显示,大陆80%的父亲没有时间和孩子相处,70%的父亲在家庭中长期缺席。

父亲若是缺席,就会延迟男孩的心理断奶,让他习惯了往妈妈怀里靠。

在小区里,我曾见到过一个小男孩,每次出来都是妈妈带着。

他不喜欢与人接触,每次都畏畏缩缩躲在妈妈身后,不敢放心大胆地和小朋友们玩。

妈妈说,男孩爸爸只顾着挣钱,对于家里的事基本不伸手。

儿子从小和她形影不离,甚至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还是要黏着她,不肯去学校。

心理学家曾经指出:

“母亲的爱让我们迷恋,但母亲过度的爱会使一个男孩长不大,使他永远停留在小男孩的状态。”

父亲的作用,就是帮助男孩和母亲实现分离,发展出更加独立健全的人格。

从父亲的身上,男孩会观察并模仿如何成为一个“男人”,同时会思考什么是独立和勇敢,这些都是妈妈根本无法代替的。

在电影《完美的世界》里,8岁的小男孩菲利普成长在单亲家庭,家里只有妈妈和姐姐,妈妈用各种规矩束缚着他。

这导致菲利普性格极度胆小懦弱,被人嘲笑、被人欺负都不敢反击。

当他遇到了父亲般的男人布奇,一切才慢慢开始发生改变。

在野外的时候,他憋不住想要尿尿,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布奇告诉他“这里是野外,到树底下去尿就可以了”。

他看中了一件衣服,但是却不好意思换上,因为以前别人嘲笑他“鸡鸡太小”,布奇告诉他“在你这个年纪不算小”。

以前的菲利普唯唯诺诺,这也不敢那也不会,甚至连稍微刺激一点的游戏都没玩过,也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主见。

跟着布奇,他学会了玩游戏、学会了去冒险,一步步走进了男人的世界,开始变得勇敢坚韧,有了“男子气概”。

教育专家孙云晓曾经说过:

“母亲带大的孩子细腻、温柔,而父亲带大的孩子则更独立、勇敢,父亲就是男孩通往‘男子汉’的桥梁。”

父亲身上独有的冒险精神和果敢威严,会给男孩一种别样的支持。

父亲象征的责任、权力和独立,会帮男孩慢慢摆脱母亲的怀抱和依恋,大胆地探索世界,成长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男子汉。

就像德国著名哲学家海灵格所说的,如果一个男孩不能靠近自己的父亲,他是没有力量的。

那些自卑且胆怯,懦弱无主见,没有分辨、思考、做决定和抗挫折能力的男孩,背后往往是父亲缺席带来的性格短板。

不想把儿子养成“妈宝男”

爸爸一定要更努力

《养育男孩》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小男孩,从小体弱多病,但却总找不到发病原因。

有一次,男孩的父亲恰好从国外回来了,父亲刚一回来,男孩的病情就好转了。

可等父亲离开之后,男孩又开始生病了。

医生建议男孩父亲,尝试换一种生活方式,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奔波,很少有机会和儿子相处。

于是父亲回到了男孩身边,男孩的病就慢慢好起来了。

BBC纪录片《父亲的生物学意义》提到:

“父亲缺失使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完整,儿童缺少来自父亲的影响,便有可能造成其心理发展的缺陷。”

父亲对于男孩人格和心理的养成,至关重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璜曾谈到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缺失的父亲,强势的母亲,养出病态的孩子。

父亲功能的缺位,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父亲在儿童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里曾明确定义了7个“有效的父亲功能”,却被很多父亲忽略了:

第一,和孩子的母亲培育积极的关系;

第二,花时间陪孩子;

第三,养育孩子;

第四,恰当地规训孩子;

第五,引导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

第六,保护和供养;

第七,成为一个孩子的模范。

父亲是母亲情绪稳定、心态平和的稳定器,是男孩蜕变成“男人”的力量之源。

父亲懂得归位,母亲自然不会因焦虑而强势,因无助而控制;

父亲用心负责,儿子就不会对妈妈过度依恋,成为一个懦弱无能的“妈宝”。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一段话我很认同:

孩子成长没有偏方,有的只是负责的父母,提供的稳定而健康的土壤。

这土壤里,有妈妈的温柔和从容,也要有爸爸的陪伴和引领。

好的教育,不该只有妈妈在努力。

因为很多时候,父亲才是问题的核心。

与所有父母共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