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风大潮,复兴还是滥用?

这几年的荧幕上,“国风”刮很大。内娱偶像专辑、晚会、影视剧及衍生产品贴上“国风”标签,它们就更有机会出圈。那么,当我们在谈论“国风”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国风荧幕作品

探索美学配方

不久前B站上线的动画短片《中国奇谭》,豆瓣评分9.6,内容根植于中国传统神话、志怪、民俗风情,网友评价该短片是“不受美日风格影响的纯粹中式风格味儿”。

虽然是2D呈现,但画风十分惊艳,颇有80、90后小时候爱看的“古早”国产动画风味。不管是街头巷尾的说书人,还是简朴小店,都有浓郁的传统民俗风情。

国风大潮,复兴还是滥用?

图1 图片源自网络

国风大潮,复兴还是滥用?

图2 图片源自网络

动画运用了剪纸、手绘等传统技艺元素,还有CG、三渲二等现代技术,还大胆尝试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

内容呈现上,既有从古典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中继承“引而不发”朦胧情感的《鹅鹅鹅》,给观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想象空间;也有脱胎于古代神话却置于未来世界的《玉兔》,上演一场月球上的绝地逃生。

其中短片《鹅鹅鹅》脱胎于中国古代志怪典故“阳羡书生”,王谟在《续齐谐记跋》记载“记中唯鹅笼书生极幻”,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提到“阳羡鹅笼,幻中出幻。”

国风大潮,复兴还是滥用?

图3 图片源自网络

这样一个充满荒诞色彩的故事,被动画片描绘得细腻真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视效与剧情反转,20分钟的短片却容纳了男女之间的曲折幽微、中式志怪天地的大世界,令人回味无穷又惊心动魄。

最后的结局更是蕴含中式哲学的思辨色彩,卖货郎带了两只鹅却丢了三只鹅,这第三只鹅看似指代他的心上人,事实上,他口中的第三只鹅根本不属于他。

这第三只鹅,及他在宴席上的目之所及,或许皆为虚妄,只是私念与欲望。

这是“国风”及中式美学令人警醒的精神哲学所在,即观照世界,观照内心。山中幻象,黄粱一梦,人的欲望,有时却是入笼而不自知。可以说,《中国奇谭》是一次令人惊喜的“国风”尝试。

国风繁荣

是文艺复兴还是浮躁滥用

我们因何越来越多地关注“国风”?

除去传统文化自身强大的魅力与延绵不绝的生命力,“安全感”也是一个重要的密钥。在年轻一代弥漫着不确定性和迷茫的当下,人们渴望回溯民族古老的基因、在沉淀着华夏气韵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安全感与踏实感。

起风了,人在风中,就会思念故土,想握住一些古老而安全的东西。

从这个意义上,“国风”繁荣,是传统文化“主心骨”力量的印证。

譬如在辞旧迎新的时刻,今年各大卫视台与平台的跨年晚会都展现出了对“国风”的依恋。B站《最美的夜》跨年晚会上,周深用四种声线连唱《枉凝眉》《滚滚长江东逝水》《白龙马蹄朝西》《好汉歌》四首四大名著经典歌曲。

国风大潮,复兴还是滥用?

图4 图片源自网络

05后、90后和70后等不同代际的用户在弹幕上均找到了跨越时空的共鸣与联结。这些都是在探索“国风”表达路上的一次很好的尝试。

四川卫视2023花开天下国韵新年演唱会正式官宣首发了三星堆新坑发掘的文物,晚会上顶尊跪坐人像和神兽首次合体亮相,震撼展现了三星堆新发掘文物的完整全貌。而许嵩的《千古》国风舞台,表演与青铜古城的舞美设计完美融合,也折射出古老文明与潮流科技舞台的交融。

国风美学与前沿舞台呈现方式的交融,展现出更加多元、包容的时代新气象。

国风大潮,复兴还是滥用?

图5 图片源自网络

然而,这几年“国风”复兴的大潮,带来的却不只是质量优良的荧幕作品,还有不少浮躁而不自知的人造国风。

此前国产古装剧中,频繁出现的日式枯山水为人诟病,而这些枯山水庭院一度是不少影视剧宣扬“中国风”美学的噱头,曾屡见于仙侠古装剧的美术特辑中。

枯山水的建造,是影视城和剧组为了降低制作成本、追赶进度周期,批量复制、粗制滥造的选择。

而中式古典园林美学的灵魂是天人合一,一石一木皆师法自然,一步一景。

以“中国风”为遮羞布,偷梁换柱,审美向进度周期妥协。国产剧的前期制作,从搭景到拍摄,都透着一个“赶”字。在降本增效导向下,布景时常飘着一股透出屏幕的浮躁味。

“国风”,在这种语境下,不再是沉淀与匠心,更像是一块“很好用”的快消遮羞布。

守正创新

讲好中国故事

去哪里打造“国风”经典?

可以肯定的是,华丽的视效、新颖的概念包装固然是锦上添花,但经典“国风”的内核一定是基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洞察。

老版《西游记》中的特效,受限于年代、当时技术条件和资金等因素,很多特效呈现在现今看来都是“土味”“五毛”的。当时整个剧组只有一台ADO特技机,很多特效都是用‘土洋结合’的法子做的。

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西游记》中浓郁的中国神话色彩、深厚的东方文化人情味却令人百看不厌。在拍摄之初,导演杨洁确立了总体美学风格,“决定把电视片《西游记》拍成具有中国民族气派、耐人寻味又富有浓厚人情味的神话故事片。在改编时,本着‘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精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突出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

演员的表演风格,无处不体现古典风韵与民族色彩。剧中近40位演员都是戏曲舞蹈出身,不仅有着扎实的唱念作打功底,还具备古典气质的身韵。

很多经典老剧虽没有华丽的特效,但镜头语言借鉴中式美学的留白与构图方式,讲求意境和气韵。

87版《红楼梦》林黛玉初进贾府一集中,新丧母的黛玉拜别父亲,乘船离开家乡姑苏,去往寄人篱下的宿命。剧中关于林黛玉抛父的空镜十分简单,只有青山隐隐,碧水悠悠,寒烟衰草,烟波江上轻舟摇摇晃晃,如同人物漂泊的命运。

国风大潮,复兴还是滥用?

图6 图片源自网络

寥寥几个空镜,像影视民工的片场废镜头,却悉数体现了东方式的物我合一、山水寄情。中式美学中愁绪的抒发含蓄而委婉,剧中的镜头语言恰好与之契合。

镜头一转,作为背景板的牧童骑黄牛,粗布衣裳、卷起的裤腿、额前一缕的发型,都充满乡村野趣,真实而生动。

国风大潮,复兴还是滥用?

图7 图片源自网络

国风美学的内核,在于意境与神韵。几痕碧水,一杆孤帆,这是传统中式美学讲求的留白之道。山间疏篱野舍,返璞归真,这是只可意会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当下的影视剧集为何很少再有这样的高度?

很多营销实景拍摄名川大山的剧集,不乏飞机俯拍的宏大山川和夜市长街,然而因为被过度滥用,美则美矣,终究缺失了灵魂。

以精美特效为花头,只求“形似”,遗憾地是无法“神似”。

当我们在谈论“国风”时,我们不应只关心概念包装、华美视效,将使用了何种妆造、服饰等同于国风。

国风的内核是意境与精气神,是需要怀有敬畏之心去体味那些沉淀在岁月里富有人情味的故事,需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

守正创新,才能在喧嚣的声音里讲好中国故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