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针对 2022 届毕业生的演讲中说,那些克服了疫情带来阻碍的毕业生们,需要成为成功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紧急状况” 的一代。为此,他敦促毕业生们 “不要为‘气候破坏者’工作”。
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一个值得投身的行业,外部的政策环境在利好、越来越多企业增加了与之相关的岗位、对于这方面的技能要求也在与日俱增…… 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实现年轻人可以为地球做些什么的小心愿。那么,那些真正投身于可持续行业的年轻人的现状都是怎样的呢?是真的会更有成就感吗?他们的困惑又是什么呢?
图源:Media Bistro
LEED GA 作为 LEED 初级专业人士的象征,它的持有者以学生以及初入职场的 “萌新” 为主。我们在今年 6 月针对 LEED GA 群体发起了一项调研,了解他们的就业及职场体验,近 60 人参与了调研。根据我们收集到的结果,发现 LEED GA 并不一定是 “准绿建从业者”,他们所学多样,从事的工作也非常丰富,他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有着打工人的彷徨与挣扎,但同时有着一颗想要引领变革的野心。在这一期『LEED 幕后』中,我们引入了 4 位 LEED GA 的真实职场故事,结合问卷调研的结果综合展现 LEED GA 的职场满意度、困惑与思考,希望能给后浪们带来更多参考。
本期采访对象:
Allen,毕业于迈阿密大学建筑学院,现就职于知名物流企业,担任建筑设计师。
Jayden,毕业于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现为创业公司合伙人,公司以智能化的手段做建筑设计为主营业务。
Fairy,毕业于同济设计创意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现在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做设计咨询。
Gigi,大四学生,现在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就读环境科学和空间学。
成为 LEED GA 的 4 个理由
Allen 正在考虑将自己的 LEED GA 资质升级为 LEED AP,一方面因为既然都需要花费精力进行维护,LEED AP 的含金量更大一些;另一方面,手头的工作也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他所在的物流巨头公司正在考虑将旗下项目进行 LEED Volume 批量认证,项目团队中需要有一个 LEED AP * 的角色。
*(小编注:在一些项目认证过程中,项目团队中有 LEED AP 可以获得加分)
Allen 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建筑设计团队工作,此前他对 LEED 的认知主要来自本科及硕士阶段老师的介绍,尤其是在美国读研期间,教授对 LEED 进行了详尽的科普,并鼓励学生们去考 LEED 专业人士的证书。Allen 记得很清楚,因为考试有学生折扣,他那一届同学几乎都参加了考试。
同样出身于建筑设计专业,Jayden 对 LEED 的了解则是在工作中一点一点加深的,他的第一份实习就职于澳门最大的一间建筑师事务所,在这里工作期间他跟进了澳门离岛医疗综合体项目,也是这个项目上让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绿色建筑。随后的几个项目经验,则不断加强了他的理解。
Jayden 回到北京后,师从一位对德国本土绿建标准非常熟悉的德国建筑师,并从他身上学习到了如何实现绿色建筑的方法以及做绿建的意义。后来他去了广州的梁黄顾建筑师(香港)事务所大湾区工作室,接触到了更多真正的 LEED 项目,比如广州太古汇、成都 IFS 等等,那个时候,公司在内地的 LEED 项目还需要从香港调配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人员。于是 Jayden 决定先考个 LEED GA,希望之后可以亲手打造 LEED 建筑。
10 年 3 次获得 LEED 认证的广州太古汇项目 © 广州太古汇
学校的专业学科教育、企业对 ESG 板块的重视,都提升了 LEED 的重要性。而也有一些嗅觉敏锐的从业人士,在 “双碳目标” 中感知到了市场对职业素养的新要求。
Fairy 在一家全球知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办公室工作,她读书期间主修室内环境和空间设计,毕业后主要承担办公咨询的工作。她也是入职以后才知道公司做过很多 LEED 明星项目,也非常倡导可持续发展。Fairy 说,“公司对于员工的资质并没有硬性的指标,但是非常鼓励大家一边工作一边学习”,LEED 本身对考生没有资历方面的要求,这给了她很大的动力。再加上 Fairy 感觉到近年来国内聊起绿色、低碳、碳中和这些话题的频率越来愈高了,所以有个 LEED GA 的资质,至少 “在和业主沟通的时候,能让对方感觉到我很关注这些前沿的东西”,也能在向对方提建议的时候,有更多知识来支撑她的观点。
那段时间正好 Fairy 也碰到一个做设计和咨询的国际业主,业主很注重可持续发展,甚至想单独聘请一位专职的可持续发展顾问,但他也不确定应该做哪类绿色建筑认证。Fairy 感觉 LEED 的背景知识在沟通中是一个加分项,能更好地推进这次合作。
在调研中,有近八成的受访者均已迈向职场,仍在读书的学生并不多,Gigi 是其中之一。今年开学,Gigi 就正式成为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大四学生了,就读环境科学和空间学专业的她,在高二时就开始关于环境科学的课程,并参与了一些比如去垃圾分类回收站参观的主题体验活动,这些经历激发了她对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浓厚兴趣。上大学后,她观察到校园中有许多学术建筑上都有 LEED 标志,由此产生了对 LEED 的好奇心,在大二的空闲时间,她拿下了 LEED GA 的证书。
像 Gigi 一样带着这样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在我们的调研中,在校学生考 LEED GA 证书的,有七成是因为想要直接从事绿建相关的工作,考取资质为简历加分,而另外三成则单纯因为 “对可持续发展的兴趣” 考。经过 20 余年的发展,LEED 体系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之一,同时由于其不仅兼顾了建筑环境的方方面面,还涉及生物多样性、人的健康福祉、社会公平等跨领域知识,成为心系地球、想要更进一步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环保人士的一本入门 “绿宝书”。
在不确定性加剧的职场里,多学点新技能总没错
Gigi 是最认可 LEED GA 证书对求职的重要性的受访者。她发现个人兴趣对她的求职影响很大,同期的大多数同学还不太会寻求绿色职业,但由于她本人对可持续发展的浓厚兴趣,所以在找实习的过程中也会特别关注对环境或者 ESG 投入比较多的公司。而显然,这类公司也更认可 LEED GA 这个资质。
“我在 LinkedIn 上会查找一些心仪的公司,这些公司的员工,很多都会标注自己是 LEED AP,还有一些 ESG 分析师也会考 LEED,所以感觉在绿色领域内,LEED 是很有说服力的一个资质。”Gigi 说。
作为受访对象中唯一一个在读学生,我们也很容易感受到 Gigi 对可持续的一腔热忱 —— 这是一种鲜少受到现实因素影响的纯粹。而对于已经就业的 LEED GA 来说,他们对于 LEED 资质能发挥的作用则有着不同的理解。
参与我们调研的职场人士,对于 LEED GA 在求职过程中能发挥作用的认可度在 6 分左右(满分 10 分)。例如 Allen ,他从自己的求职经验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美国的建筑事务所招聘时大多要求候选人掌握两项基本的 “技能”,一个是 BIM,另一个就是 LEED,它更像是一个 “标配”;回到中国以后,在以 “建筑师” 为导向的求职经历中,Allen 发现鲜少有单位会要求这个资质。在他看来,这可能和国内工作节奏过快、职能过于细分有关,比如建筑师往往只负责建筑,绿建由单独的团队来做,就像一条流水线,大家各司其职。而这些职能在国外可能会是一个团队兼任。入职现在这家公司后,也有很长一段时间 Allen 觉得这个证书没有 “用武之地”,直到有一个项目投标,外部业主要求参与人员需要懂 LEED 和 BIM,他才亮出了自己的证书。
在建筑领域,ESG、可持续发展都已成为热门话题 图源:The Atlantic
在用人市场上,对 LEED 专业人士资质提出明确要求的也大多是绿建咨询顾问公司,还有部分是招聘 “可持续经理” 职位的企业。
Jayden 在去年 11 月份成立了自己的团队,从 “打工人” 转型为团队的负责人,Jayden 表示他也没有要求团队成员去考这个证书,但他会建议这些新入职的年轻人去学习绿色的理念,就像他在当员工是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一样。他还记得在北京时,尽管当时的事务所老板也没有要求他持有绿色建筑类的证书,但会一直在他的工作中埋下可持续的种子,比如在参与瑞士大使馆翻新项目时,建筑师要求他记录场地内的所有树木、植被,这个举动非常耗时耗力,Jayden 感觉很不理解。建筑师的解释是通过记录并结合设计,可以保留原有的景观、实现场内植物的复用,既经济,也实现了环境的可持续。Jayden 被说服了,这个项目还有很多让他记忆深刻的点 —— 比如项目使用的是传统的红砖结构,在翻新时被要求照用这个设计,最后他们从北京郊区的农村,回收了当地民房拆除的红砖,又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
在他的公司里,新人建筑师会呈现出对可持续天然的兴趣,Jayden 说,“他们很纯粹地觉得绿建是个好事,可以想办法好好地去实现。” 现在,Jayden 会经常转发一些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讲座给员工,鼓励他们一块去听。
身处不同领域的 LEED GA 们:有人挣扎,有人乐在其中
在调研中,我们用工作稳定性、自我价值实现以及薪资水平这 3 个维度来评估持有 LEED GA 证书的职场人士对当前工作的满意度。其中,参与者对 “工作是否稳定” 的平均认可值在 6.2 分左右(“非常稳定” 为 10 分);对于当前工作是否能实现自我价值,参与者的平均认可值在 7.3 分,有 77% 的受访者给出了高于 7 分的认可值;针对薪资水平,有 43% 的受访者对当前薪资较为满意,认为符合正常水准,有 57% 的受访者则认为 “偏低”。
Allen 对现在的工作整体都很满意,“除了薪资”。但 Allen 也承认,现在这家公司已经给到了市场价,只是他的薪资和身处其他行业的同龄人来说,似乎没有什么竞争力。“我甚至有一种入错行的感觉”。和本科同学交流得知,他是为数不多的还留在建筑领域的人。本科 5 年、研究生 2 年,Allen 一直专注在建筑学上,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让建筑设计成为他最擅长的工作,现在他依然想扎根在这个领域。只是他想做出些改变,相比较资历较深的老同事那种稳扎稳打的路径,他更想实现一些突破和创新,比如引入国际上一些领先的建筑科技、软件,和前辈们做差异化的竞争。
“建筑设计行业不是一个赚大钱的行业,它可以给你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但如果想赚大钱,那还是趁早转行。” 创业的 Jayden 则很理解同行对工作薪资的不满,在他看来,在刚入行的时候,微薄的收入并不妨碍建筑设计是一项有价值的工作。
他举了一个例子,曾经他参与过一个贵州山区的项目,当地人挖出来了古茶树的化石,想由此建一个博物馆,带动当地旅游经济。从基础条件上看,当地交通非常不便、经济条件也不完善,如果在这里造一个没有人来的博物馆,就失去了建筑的实用性价值。
他所在的团队考虑到当地这个特殊的情况,利用了山区地势的高差,让博物馆的部分屋顶联通了道路,这样屋顶部分就变成了一个市民广场。博物馆除了本身的展览、科教用途外,还承载了当地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功能。在这个项目建成之后,Jayden 也会跟进一下项目的进展,他发现以这个博物馆为中心,周围的民居也得到了翻新和改善。这种建筑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上的改变,是让他的觉得工作最有意义的部分。
在同济就读研究生时,Fairy 会跟着导师会对接一些企业的项目。研三时 Fairy 和很多同学都投了现在这家公司的实习生岗位的简历,她觉得自己 “比较幸运地得到了这次机会”。公司在业内富有盛誉,Fairy 对整体的工作环境也很满意 —— 相对其他小型事务所或者本土公司,他们能够有更多的话语权 —— 这也意味着,团队能拥有保留自己判断的权利,而不会迫于现实的因素去接收业主所有的需求。
这种自信和安全感,一部分来自公司本身的价值观,公司有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和底线,当业主提出来的要求在公司看来并不适用时,他们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另一方面,公司本身的知名度以及理念上的宣传,也吸引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合作方。Fairy 发现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在意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员工福利,新风、绿植等话题都在办公咨询中被提及地越来越多。
有些企业针对员工福利有自己的评价体系,比如运动、健康、心智、睡眠等等,他们还会关注办公空间中哺乳妈妈的体验提升等等。Fairy 说,拥有这样员工关怀理念的业主,自然也会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供应商来合作,这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更优质、健康的办公环境可以带来更高效的工作
图源:Infermedica blog
Fairy 一直知道当前的薪资水平在同辈之间并不突出,但她更看重这家公司的平台与资源上的优势。
“成长和发展”,这也是年轻人更希望在工作中得到的东西,根据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在上个月发布的《2022 新生代员工职场现状调研报告》,新生代员工普遍拥有主见、希望能在工作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 USGBC 洛杉矶分部实习的 Gigi 在入职后发现这里的工作和想象中不太一样,起初她以为会接触到绿色建筑相关的工作,但真正身处其中,才发现绿色建筑和社会、治理也有很大的关联,比如也会涉及到经济适用房与社会公平的话题,这些都是让 Gigi 感到格局在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