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李景隆,有人说他是“草包将军”,但也有人认为并非如此,但总的来说,李景隆的能力在当时是被或多或少地高估了的,两次率领大军都被朱棣击败,之后又开城投降,致使建文帝走向失败。当然,他的人生也是起起伏伏,大起大落的。

国公之后,喜读兵书
李景隆是大明开国元勋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二姐家的儿子,也是朱元璋造反后老家老家唯一的亲人,所以与朱元璋的关系非同一般,而李景隆作为李文忠的儿子,身份地位也是很高的了。李景隆年轻时喜欢读兵书,举止也很得体,所以深得明太祖的看重。洪武十九年(1386年),袭爵曹国公。之后多次到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军,还曾负责当时的西番的茶马互市贸易,之后掌管左军都督府,加太子太傅。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因为李景隆叫朱允炆的父亲太子朱标表叔,所以李景隆与朱允炆是一辈的,两人的关系也很好,因此作为建文帝心腹,深受亲近信任。
在朱允炆削藩的过程中,李景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建文帝即位不久,周王朱橚被告发谋反。建文帝派李景隆以备边为名前往开封,包围周王府,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这也让其他藩王有了警惕之心。
两次与朱棣对垒,皆大败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是为“靖难之役”。朱棣起兵之后,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大败长兴侯耿炳文。这时建文帝身边的黄子澄向建文帝推荐了李景隆,建议让他接替耿炳文。八月,建文帝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让他率五十万大军北伐,并亲自在江边饯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
同年九月,李景隆率兵至德州,之后调集各路兵马,进驻河间。朱棣与李景隆相处过一些时间,因此对李景隆非常轻视,只留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却率精锐兵马援救永平,之后又奔袭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李景隆知道后,率军围困北平,攻打北平九门。想以此引朱棣回兵救援,为朝廷争取时间。而朱高炽也只是在城内坚守,并不出战。在这期间,都督瞿能几乎攻破了张掖门,却因被李景隆所忌,只得撤回,以致功败垂成。
十一月,朱棣回师北平,击败都督陈晖所部,之后与李景隆在郑村坝(今北京大兴东二十里)展开会战。他率领精骑为先锋,左右冲击,连破李景隆部七座营寨。燕将张玉列阵进击,直抵北平城下。城中守军也击鼓杀出,与朱棣兵马内外夹击。李景隆大败,抛弃了大量物资,连夜撤退。十二月,李景隆撤回德州,准备等来年开春再北上攻燕。
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攻打大同。李景隆率军援救,带兵至紫荆关,却因燕军早已经撤走,无功而返。建文帝认为李景隆用兵不顺,是因为权柄太轻,便授以“专征伐”之权,赏赐黄钺弓矢。四月,李景隆在德州誓师北上,与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会兵真定,合军六十万,进驻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境内)。结果再次被燕军击败,又抛弃全部辎重,撤回了德州,不久又退至济南。李景隆前后损失兵力数十万,使得建文帝与朱棣的攻守形势逆转,建文帝再也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军事征讨。不久之后李景隆被建文帝召回南京,建文帝身边的大臣以“失律丧师,怀贰心”请求诛杀李景隆,但建文帝未予理睬。
开城投降,成为功臣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打过长江,兵锋直抵南京,建文帝忧惧不已。方孝孺再次上疏,请求诛杀李景隆,建文帝还是不准。反而命李景隆与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到燕军营地请和,表示愿意划江而治,被朱棣拒绝。不久,朱棣率燕军到达金川门。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接燕军入城,南京陷落。此时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史称“金川门之变”。结合上述一系列事件,李景隆也被后世猜测是否一开始就是朱棣的内应。
同年六月,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李景隆因为有“默相事机之功”,被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当时,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这也使得当时许多靖难功臣都非常愤慨。
被人弹劾,受到软禁
永乐二年(1404年),周王朱橚、刑部尚书郑赐等上书弹劾李景隆,但明成祖都没有追究。后来,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大臣再次弹劾李景隆,称他与弟弟李增枝阴谋叛逆。于是明成祖削去了功臣勋号,只保留他的国公爵位,让他赋闲在家。
再后来,礼部尚书李至刚上书,弹劾“李景隆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礼,大逆不道。”明成祖于是又削去了李景隆的爵位,将他的家产抄没,并且命令他不得外出。自此李景隆被软禁在家,至永乐末年方才去世。
结语:李景隆身为大明曹国公李文忠之后,身份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并且也受到朱元璋的赏识。但是他与常年戍守北平的朱棣相比,实战经验还是缺乏,以至于两次大的对垒都以失败告终。之后开城投降,也让南京城免去了兵戈,虽技不如人,但也审时度势,最后也落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