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是总台记者,1971年生人,今年51岁。
之前,总是在《新闻调查》里见到他,手持话筒,面容严肃,对于采访的问题真知灼见,究根问底。
突然,在最近发生的周边战争中,他出现在波乌边境,发回了总台独家报道。挺吃惊的!

1.杨春:做特立独行的新闻记者
记者出现镜头前做电视报道,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新闻调查》拍摄现场的时候,杨春总是全情投入,他希望用全心全意的关注,能够不漏掉他认为任何一个有价值的发生。
在说《新闻调查》之前,先来说说《60分钟》节目。
《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王牌节目,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曾经连续22年高居全美收视排行榜前10名。
《新闻调查》开创的时候,首先分析研究了《60分钟》,达成把《新闻调查》做成调查类节目的共识,用调查的方式做深度新闻,采用纪录式的双机拍摄,使用专任出镜记者。
节目既拍摄采访对象,也拍摄记者的活动,这在当时的中国电视界是开创性的。
杨春就是专任记者之一。
杨春的外型和访谈风格,看起来很儒雅。因为他想通过画面,体现出对个体生命与生活态度的尊重。
作为央视记者,除了专业过硬和勤奋外,还要勇敢,或至少胆大。因为,这一行业往往要求记者做一些情感上为难的事情,或置自己于危险之中。
那些报道战争和冲突的记者,显然将自己置于极大的险境。
杨春,是记者队伍中勤奋、爱思考的,他努力让自己手中的报道与众不同,能够产生多一点的反响和震撼。
他渴望自己的勤奋带来这样的效果。
2.他说:驻外记者首先是个战士
决定来到波乌边境前,杨春也反复思考:
拍摄这个题材的理由是什么?我要用什么样的场景,什么样的人物,什么样的情节,什么样的结构,能把我为什么拍的理由表达与呈现出来?
不论是炮声隆隆的战场,还是报道题材的突破,对他都是一种考验。
最后,他锁定战争前沿,决定做一名战士。
这个战士,也是个爱思考的人。
当初进入《新闻调查》,对于参与的选题,他要问自己两个问号:一定要有未知的空间,才能确定这个选题是不是可以做,是否只有通过调查才可以认知那一部分未知的空间。
站在战争前沿的杨春,让人明显感到岁月的痕迹,但眼神和语气仍然透出耿直和倔强。
跨越国境,来到枪林弹雨中的杨春鼓励自己:要超越自己,他知道超越自己已经取得的某种东西,需要付出更多的思考和更大的代价。
3.使命:让我一直在努力和坚持
在杨春的人物生平里,有这么一句话: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也和我一样那么早、那么多地思考生命和死亡意义。
如果把生命和死亡视做人生两个终点,那中间充斥着的,就是我们对光明的渴望、对黑暗的憎恶;对正义、善良的寻找,对邪恶、丑陋的唾弃。置身于这样一个伟大过程,我庆幸命运之手把我塑成一个传播者。
怎么样去认识生活的发生,理解生活的发生,以什么态度面对生活的发生。记者杨春,就这样追问着,行进着。
做《新闻调查》,背负责任的记者们更希望在题材中找到一个论证的观点,也就是说,更希望这个题材能够说明一个观点,当这个观点得到表述的时候,这个题材成立了,片子才能算完成了。
但是,当采访前既定观点不成立的时候,拍不拍呢?
很多人觉得这个题材不值得拍摄。那么,就出现一个问题:你究竟是喜欢事实还是喜欢结论?
杨春,有一股劲:不达目的不会罢休!非典突发的时候,他打了漂亮的头炮;新冠来临的时候,他立即奔赴武汉。他去过许多人无法到达或不愿经历的地方和人事。
他喜爱的一位战地摄影记者,叫卡帕,就是拍《共和国士兵之死》的那位,卡帕说:真正的战地记者,就是在战斗中始终冲在尖刀连的前面,再回过身来,拍士兵冲锋的那个人。
卡帕摄影作品
杨春说,我始终觉得,这句话应该成为每个新闻记者的信条。
“恐惧不仅刺激我们麻木的心灵,更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无知,这常常是当下最缺乏的。”所以,这次他选择战场。
这个战争选题有一种张力,有一种开合的空间。
期望杨春带着胜利的微笑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