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听国际友人讲述 与西安的不解情缘

听国际友人讲述 与西安的不解情缘

对于旅居西安的国际友人来说

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城

昨日,当他们走进西安国际港务区

了解到中欧班列长安号给西安

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带来的发展变化后惊讶不已

纷纷感叹西安在对外贸易方面也如此“吸睛”

惊叹:从集装箱到流水线

2月24日,“搭上长安号 感受西引力”国际友人走进西安国际港务区活动正式举行。本次活动由西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城市文化传播工作室承办,西安国际港务区协办。

活动邀请了近20位国际友人参加,他们当中有西安高校的外籍教师及留学生、有参加西安抗疫的国际志愿者、有用镜头记录西安发展变化的视频博主、有从事跨境电商贸易的企业家,还有开办美食餐厅的商人,他们来自美国、德国、埃及、克罗地亚、哈萨克斯坦、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捷克、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对于本次活动,国际友人兴趣盎然,许多人专门腾出时间,早上8时就赶到集合地点,开心出发。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一带一路”重要国际陆港,是促进国内国际市场发展的稳定贸易通道。活动的第一站是乘车参观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始发站和回程班列目的地——西安国际港站。当大量的集装箱和载重卡车进入视野,货物运输繁忙有序的景象让国际友人惊叹,纷纷赞叹西安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贸易方面也做得很不错。参观“一带一路”临港产业园一家电子科技公司,在看到充满高科技的车载电视、冰箱生产线时,一位国际友人表示,如果借助中欧班列长安号,将西安的电子科技产品运往他的家乡销售,会大受欢迎。

高兴:秒变“大厨”制作biangbiang面

在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参观时,当得知这里的面粉来自哈萨克斯坦,几位中亚国家的留学生兴奋地说,家乡的亲朋也吃着同样的面粉!说完,他们还一起在油脂生产展示车间合影。两位来自东欧的外教表示,自己在西安也购买过这家公司的产品,作为消费者,很高兴能到企业来参观。

在这里的餐厅,国际友人们还秒变“大厨”,一人面前摆一张桌子,穿上绿围裙,戴上黄帽子,体验制作biangbiang面:他们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抓起揉好的半成品面块抻长,在“案板”上连甩几下,一时间大厅里响起一片清脆的“啪啪”声。待锅里的水沸腾后,下面煮开,然后放入青菜再煮开,最后捞进大碗,浇上配好的佐料以及西红柿鸡蛋或者炸酱,一碗香喷喷的biangbiang面就做好了。由于常年在西安生活,国际友人们娴熟地使用筷子,边吃面边说:“好吃,香!”“嫽扎咧”。

最后一站是参观港务区一家知名跨境电商企业,并在这里举行中外文化沙龙。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名叫元朝辉,他与哈萨克斯坦籍的妻子阿妮塔借助长安号打造跨境电商销售平台,他们成功创业的故事赢得了在场嘉宾的赞许。之后,多位国际友人上台分享在西安生活、工作、创业、学习的亲身感受,讲述各自的“西安故事”。一天的活动,大家的突出感受是“收获满满”。

2月24日,“搭上长安号 感受西引力”国际友人走进西安国际港务区——中外文化交流沙龙在陕西丝路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圆满举行。

陕西丝路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元朝辉率先分享了自己与妻子阿妮塔的跨国爱情,以及企业搭载“一带一路”顺风车,开启中哈跨境电商的经历。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哈萨克斯坦园区总经理方龙飞则讲述了爱菊集团近年来搭乘长安号,实现了企业华丽蝶变的故事。现场,元朝辉还与远在哈萨克斯坦的当地员工阿赛尔进行了视频连线。阿赛尔向大家介绍了“丝路城”的海外仓库,丰富的货品种类、快捷的物流配送让现场嘉宾大开眼界。

随后,在场的多位外国友人分享了自己与“一带一路”、与西安的不解情缘。

“西安有非常好的未来”

——艾小英 来自埃及 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

听国际友人讲述 与西安的不解情缘

艾小英

作为一名“90后”,艾小英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她说这是因为她“真心喜欢中国,喜欢西安,用心学习与这里有关的一切”。因为喜欢,她主动担当起传播陕西文学的使者,曾将《贾平凹散文选》等多本著作翻译成阿拉伯语。

了解中国,从西安开始

——德福 来自印度 餐厅经营者

听国际友人讲述 与西安的不解情缘

德福

德福(DevRaturi),我们并不陌生。西安疫情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环球时报、参考消息等刊发的那篇文章——《“没在2020年离开中国,我并不后悔”》,使得印度人德福在西安的故事传播深远。

“我已经是老西安人了!”德福告诉大家,他已在西安生活7年,自己的两个孩子长相很“印度”,但他们的谈吐、饮食、衣着等习惯很“中国”、很“西安”。辗转了中国20多个城市,最终选择定居西安,他在大唐西市开了第一家“中印文化交流餐厅”,提及初衷,他说:“以餐厅为载体,搭建一个文化展示、交流的平台,推广印度美食、瑜伽、电影等,让西安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印度的异域风情。”谈起未来,他说自己的梦想是在印度开一家中国文化交流餐厅,名字就叫“长城”,大厅里用模型搭建出长城的形状,门口摆放上李小龙练中国功夫的雕像……“我想让更多印度人从西安历史开始,了解中华文化。”

在西安,活出精彩

——凯伦 来自捷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师

“我的陕西话讲得嫽扎咧!”现场,凯伦以一口流利的陕西方言惊艳开场。她2007年来到西安,“我在课堂上讲普通话,学生总说听不懂,我讲陕西话,他们便高呼‘OK’!”她的“肺腑之言”,惹得台下一阵欢笑。在西安生活的十多年里,她活出了最精彩的自己。她喜欢旅游、美食、健身,“扛起50公斤土豆是分分钟的事!”她还喜欢时尚、喝茶、爬山、听音乐……由于热爱各种运动,她出镜拍摄了《古城展新韵喜迎全运会(Ancient city, modern sports)》十四运会宣传片,火遍海内外。

“西安就是我的家”

——维托米拉·隆查尔 来自克罗地亚 西安欧亚学院教师

维托米拉·隆查尔曾经是克罗地亚的一名演员,2016年,和丈夫来到西安生活,目前,夫妻俩在西安欧亚学院任教。“退休后,我想来中国寻求一些有意义的事,我觉得西安的文化可以满足我,于是我们来到了这里。”维托米拉·隆查尔在沙龙上,和大家分享了她和丈夫在西安“寻求意义”的故事,“现在我想我找到了——那就是用我的经验帮助学生们成长。”在学校,维托米拉·隆查尔鼓励学生们大胆表达、多尝试、多体验。去年,中文不太好的她刻苦练习、挑战了用中文演话剧,以此给学生们作出示范。

分享中,维托米拉·隆查尔特意提及“和而不同”,强调不同身份、不同文化之间都应该彼此尊重,“这方面我在西安感触很多,我刚来时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同事、朋友都很友好,给我帮助。” 维托米拉·隆查尔还特别关注国际交流活动,希望有机会尝试做一些促进中国和克罗地亚友谊的事情。

“让各地孩子了解西安”

——王德宝 来自美国 西安国际学校校长

听国际友人讲述 与西安的不解情缘

王德宝

美国人王德宝2001年来到西安,先后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任教,之后被邀请到西安国际学校担任校长一职。

他感慨道,当校长的时间越久,越感觉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我常常思考,西安国际学校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这所国际学校在近20年的办学中,以灵活的课程,照顾到不同国家孩子们求学的需求,让世界各地的孩子们更多地了解西安,在西安交到许多好朋友。王德宝骄傲地说:“我很荣幸学校能够得到西安国际家庭和教育人士的尊重和赞美。”他说,未来他会为孩子们创造更优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西安人性格沉稳、大气

——杜布阔娃·奥莉卡 来自俄罗斯 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师

听国际友人讲述 与西安的不解情缘

杜布阔娃·奥莉卡

“西安本地的文化非常厚重丰富,不止是一个两个三个名胜古迹,这里还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杜布阔娃·奥莉卡专程精心制作了PPT在沙龙上和大家分享。她将认知中的西安按照地域特点、历史因素、国际视角一一展示,认为西安人的性格有沉稳、大气的特点;而一批文化层次较高、敢于创新、勤于思索的年轻人则成为新西安人的代表。

“未来将坚定地扎根西安”

——王刚 来自美国 西安国际学校志愿者

“我是外国人,我爱中国,我爱西安!”同样来自美国的王刚也分享了他与西安的不解之缘。

2010年,他便与妻子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我们全家都非常喜欢西安这座城市。”妻子是西安国际学校的一名教师,主要教授高中数学包括代数、微积分、几何等课程,认真负责的她,颇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我自己平时以志愿者的身份主动参与西安国际学校教室、设备及设施的维护工作,有时也为学生教授木工课程,多次被学校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提起自己,王刚害羞了起来。他说,自己居住的小区内有多位外籍人士,他平时在小区内还主动承担翻译、沟通等相关事宜,“未来我将坚定地扎根西安,一定尽自己最大努力维护好小区的和谐”。

“西安给我一种归属感”

——马库斯·迈耶 来自德国 视频博主

“2006年,我第一次来到西安时,便立刻爱上了这座城市。”德国人马库斯·迈耶说,2017年,他终于如愿以偿,与妻子定居西安。他的妻子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教授。“西安给了我一种归属感。”因为对这座城市的爱,马库斯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外国朋友共同创建了VivaXian,“我们有摄制组,并配备了高端相机和无人机等专业设备,通过视频拍摄,记录着在西安生活的点点滴滴。”大屏幕上播放了一段他们团队拍摄制作的宣传片。镜头下,是西安数千年文明史所沉淀的恢宏古韵,是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风采。大雁塔、钟鼓楼、城墙、西安奥体中心……生动诠释了西安的历史与人文、时尚与现代、包容与多元、创新与活力。

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

——马文轩 来自哈萨克斯坦 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听国际友人讲述 与西安的不解情缘

马文轩

2021年底,西安疫情期间,身为防疫志愿者的马文轩因为一句“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感动了很多人,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他。

“我喜欢西安,喜欢中医。”参与沙龙分享时,尽管有些内敛羞涩,但是马文轩在表达对西安和中医的喜爱时毫无保留。他说,自己来中国8年了,在这8年里,对西安很深的感触就是发展速度特别快,“记得我们刚来到学校的时候,周边都是安静的村庄,短短几年过去,周围高楼已经连成片了。不仅如此,交通的变化也特别大。以前去西安市区只有公交车,而现在,地铁已经修到校门口,出行特别便利!”马文轩还聊起了和中医的渊源。他说:“我父亲是一名针灸师,我从小就看着他用中医帮助周围的患者解除痛苦,切身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特别想通过在中国系统的学习后,日后从事中医康复治疗工作,推广中医药文化。”

听国际友人讲述 与西安的不解情缘

文:西安城市文化传播工作室 肖海波 薛雯 王维佳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尚洪涛

编辑:小璐

审核:天乙、文岳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