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新浪潮》作者:Joo Hsiao-ping

台湾学者焦雄平的《法国电影新浪潮》是对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厚实而扎实的介绍,分为两卷。回顾过去,大量的法国作家和导演为电影提供了令人兴奋的替代风格,延续了法国文学主义的传统。法国知识分子如特雷弗、戈达尔、斯基亚伯勒、里维特、休谟、蕾娜等,都留下了特立独行的电影,如《绝命毒师》、《四百次打击》、《美丽》、《满月》、《巴黎属于我们》、《无面之眼》、《广岛之爱》和《玛丽恩·巴德的去年》。那是一个野花盛开的时代,一个抵制商业电影和好莱坞模特的时代,一个永远消失的时代,然后,像我一样,只能在泛黄的书中欣赏那一代人的荣耀。法国新浪潮电影掀起的形象风暴不仅影响了那个时代的观众,也对后世的艺术电影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不难看出后来的导演对新浪潮电影的致敬。《法国电影新浪潮》两卷分别以七章论述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生平,分别是《法国电影史的传统:前卫、诗意的现实主义走向衰落》、《战后古典主义的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新浪潮》、《新浪潮的美学与政治》, 《电影手册》、《左岸学派》和《新浪潮的回顾与影响》。十二位新浪潮电影导演,如戈达尔、特雷弗、斯基亚伯勒、休谟、里维特、弗兰里、瓦尔达、马卢、蕾妮、马克、罗伯·格里尔、杜拉斯。他们年轻,前卫,开拓,革命和书籍疯狂,将电影视为一门真正的艺术。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艺术电影的全球衰落只能通过光影时代新浪潮的过去来对抗。在这本书的结尾,作者朱雄平用诗意和情感写道:"白发苍苍的老作家和老革命能否与年轻的消费主义小伙子、新浪潮和电影的出现共存?从这种人与物的对抗中,是否有任何新的思考?无论结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法国电影仍然是世界上最迷人的电影之一。"
帕索里尼的异端邪说
帕索里尼是意大利著名的诗人、作家和电影导演。作为一名天才诗人,他在1941年出版了自己的诗集《我们时代的宗教》(Religion of Our Time)时获得了知名度。作为小说家,有《年轻人生活》和《暴力生活》等小说描写罗马穷人的生活,引起很大反响。然而,他最著名和最有争议的作品是电影"萨罗或索多玛的120天",可以说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令人震惊的作品,对性的表达非常大胆。也因为这部电影,帕索里尼在罗马郊区被残忍地杀害了。读《异端:帕索里尼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到一位伟大导演非凡的精神历程,与帕索里尼的意大利共产党身份联系在一起,不难理解他的作品充满了批判意识。《人生三部曲》(十天谈、坎特伯雷故事、一千零一夜)是帕索里尼的电影杰作,展现了他对生活和性的深刻思考。文字记录既是关于图像的,例如他对世界级导演费里尼,戈达尔,后藤贤治,安迪·亚克塔蒂的评论,以及他对宗教信仰,性和死亡的深刻而有趣的探索。面对面的对话,让一个伟大的导演站在我们面前,栩栩如生。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帕索里尼在很小的时候就确立了一种遥远的资产阶级态度,特别关注平民生活。他也预见到了社会上小资产阶级主义的趋势,并敏锐地意识到1968年的学生运动只不过是一场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而不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在所有尘埃落定之后,我们有理由质疑帕索里尼的革命情结。革命带来的东西,暴力和恐怖,杀戮和鲜血,只是表象,几乎没有什么改变。革命从头开始,最后到达开始。然而,无数的生命和鲜血变成了垫子。你//挑战永生//变得毫无价值和绝望//成为一个没人问的廉价物品//你谈论//没有品味//这不是浪费青春吗————多愁善感的诗人,作家和导演帕索里尼说。
贾晓伟《亡灵》
好莱坞电影侵蚀着世界,影响着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那种商业大片,以惊人的视觉效果,席卷了一切。然而,一些特立独行的导演给我们留下了好莱坞模式之外的形象,写下了人性、信仰、爱和怨恨,并以文学的方式制作电影。它为电影的艺术性设定了基准,让我们知道电影不仅仅是娱乐。读贾晓伟的电影集《亡灵:好莱坞八大电影大师》,以伯格曼、费里尼、塔可夫斯基、安东尼奥尼、帕索里尼、戈达尔、布努埃尔、蕾妮八位导演做了一个深刻的解剖,但用人文主义的笔,精神的核心,看不到形象本身。无论是伯格曼的《镜中谵》,塔可夫斯基的《梦与谵妄》,还是费里尼的《说谎者》或莱纳的《记忆噩梦》,这些欧洲电影导演几乎一致拒绝商业化,反对好莱坞电影模式,而好莱坞电影模式虽然在影像世界中独一无二,但与观众相距甚远。我曾经以为影像只是工业化的产物,娱乐才是电影的精髓。后来,我看了一些好莱坞以外的电影,突然意识到。但电影的散文大多,只是靠电影来讲东西,写自己的私事,很少对电影本身的技巧、图片、细节做专业的分析。然而,这种专业研究电影技巧或艺术的书,读者一定很少。非电影专业人士通常不会考虑这一点。因此,绝大多数电影,都是作者的自言自语,或谈论电影明星,或谈论故事的戏剧性,或谈论电影之外的轶事,即不谈论画面、技巧、光影对比,没有专业价值。读《不死族》,觉得书名很讽刺意味,所谓的欧洲艺术电影,在当今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只能成为亡灵,为人上吊,为人嘘声。而在地球上,我们,为了生命,为了生存焦虑,在梦境中创造的形象穿过空旷的地方。娱乐也有娱乐的功能,但不能一扫而空。也许上帝和撒旦是其中之一,给人们一个选择,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
佐藤先生的《后藤贤治的世界》
日本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惊喜,如《狩猎》、《人类证书》、《快乐的黄手帕》等。只是后来被好莱坞模式的视觉冲击,日本电影不再让我们有顾虑。读着日本著名影评人佐藤义弘的《后藤贤治》的世界,重温日本导演的形象世界,不禁感到一种难以形容的悲伤。作为女性电影大师,川口先生以《西鹤世代》、《雨月语言》、《山口医生》等作品享誉世界,善于挖掘日本女性的悲剧主题和日本艺术的形象表现。它的小学毕业,都靠着日复一日的努力和辛勤的付出,脱颖而出。1952年,《西鹤一代》以电影和史诗的形式在银幕上再现了日本的历史,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导演奖。《雨月》在1953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银狮奖。这部小说改编自江户时代后期著名作家秋田明仁的作品,以汉语"斩新字"和"三字"为题材,被视为日本奇异小说的巅峰之作。后藤贤治的改编,画面的日本特色和川口贤治运输镜的独特风格,使《雨月》成为电影史上耀眼的光芒。他的作品也对后来的法国新浪潮电影产生了影响,注重社会现实主义,守护日本传统文化,注重拍摄技巧,这些都构成了五口先生的个人特征。川口先生的形象风格源自日本民族文化,对女性问题有着深切的关注,随着世界电影业的不断发展,川口先生的"一个镜头"长镜头摄影风格和对女性生活命运的关注,必将对未来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罗森门》导演黑泽明对古口建二世推崇,认为"后世没有系统地研究古口鉴二世,这是电影史上最大的耻辱。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作者佐藤弘,他是日本著名的影评人和电影史学家。除了《后藤贤治的世界》外,他还创作了《昌平村的世界》、《黑泽明的世界》、《大岛的世界》、《日本电影史》、《小津一郎的艺术》和《韩国电影的精神》等作品。
什么是巴赞的电影?》
在我对书的兴趣让位于对电影的兴趣之后,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电影的书。法国人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是什么?作为本体论现实主义批判的杰作,自然不能放手。虽然时间不多了,巴赞离这个时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的电影是什么呢?它仍然让我兴奋。即使读者不像《巴赞》那样对一部电影进行哲学思考,他也会完全被巴赞对一部电影的个案解释所吸引。巴赞是一位伟大的粉丝和影评人,并在此基础上成为电影理论家。他的作品中学术电影理论很少,影评较多,他的大部分思想都聚集在《什么是电影?》一书中。》。巴赞对电影领域的关注非常广泛,如摄影、蒙太奇、绘画、视频语言、西部片等都做了精彩的分析,这些都与电影界的关注点息息相关。当然,他最关注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诸多杰作,如《地球在波动》、《偷自行车的人》、《暖和-D》、《卡比拉之夜》、《欧洲,1951》等作品,都获得了高度评价。可以说,巴赞是电影形式史领域的天才,他对电影语言发展的概括和梳理,几乎奠定了他之后所有相关思想的基础,可以说他奠定了电影语言史和风格史的地图。什么是电影?这本书充满了智慧、敏感和洞察力,典型的蒙田写作植根于法国固有的意识形态传统。巴赞的电影理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法国新浪潮导演特雷弗,巴赞的忠实弟子,说:"没有正确的画面,正确的画面。"电影是每秒24个方块的真相,"另一位法国新浪潮大师戈达尔说。事实上,巴赞最重要的哲学背景是存在主义。因此,巴赞的现实主义是存在主义的现实主义。在巴赞的案例中,现实是固有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法国新浪潮电影中以巴赞为精神导师的现实可以如此主观和武断,但永远不会屈服于任何先验的想法。说到巴赞,还有一位法国小说家埃尔韦·巴赞(Elwe Bazan),他写了《手中的蝰蛇》等著名作品。
安德鲁的"导演愿景"
从好莱坞经典片的发起者,到世界知名电影人,再到一大批风格迥异的当代导演,《导演的眼光》(2006年江苏教育出版社第一版)是电影史上所有伟大视觉造型师的盛大聚会。作家杰夫·安德鲁斯(Jeff Andrews)是一位资深的英国影评人。译者焦雄平是台湾著名电影学者。该书的副标题也叫"遇见250位世界知名电影导演",其主要目的是邵杰250位导演如何运用电影叙事的特殊语法元素———构图、灯光、镜头动作、色彩、剪辑等元素来表达自己的"视野",展现光影之间的魅力和诱惑。对每一篇300多字的内容都表现出导演的艺术特色、美感和缺点,都受到批评。可以说,这些简明扼要的批评非常出色,译者的翻译也为它们增添了不少色彩。"当然,即使我们用视觉来讨论他们各自的风格,图片也只能讲述一半的故事,因为它们不是动态图像。当作者用这些图片来分析时,尽可能地总结整部电影的文字和导演的所有作品,也尽可能地解释画面前后的情况,这种写作,非常考验作者的技巧。《导演视角》用图形文字来延伸图像的细节去欣赏,"这些画面在屏幕上转瞬即逝,也许有些细节根本没有被注意到,更别说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了。与强调对好故事的迷恋的内地电影不同(我们越强调故事的重要性,故事制作得越平庸),安德鲁选择判断导演特定的视觉风格。从这个角度出发,作者构建了自己的电影审美批判:关注影像的视觉奇观和导演的个人风格。《导演异象》中选出的华语电影导演有七位,分别是杨德昌的《玉岭街少年杀人》、吴玉森的《血腥的双男》、王家伟的《重庆森林》、胡锦轩的《神奇女侠》、侯晓贤的《冬日假期》、陈凯歌的《霸王贝吉》、张艺谋的《红高粱》。
王毅《我有像河一样的和平》
所谓的影评人大致有两种。一种说法,就电影所说,意义不会与电影本身分开。另一种电影谈话,但到了其他地方,王毅的影评是第二种,但他走得更远,电影只是成为他手中的道具。从表面上看电影,其实就是在写"影视中的救赎与希望"。我有和平如一条河流,这块骨头是另一滴基督徒的眼泪,所有的画面都只是上帝的呼召。王毅以一种方式看待这部电影,以前是从宪法的角度看的,关注自由和民主;现在是基督徒的眼泪,显示爱,恩典和救赎。如果我們無法理解,這個世界的愛就會輕輕地流逝,如果我們猶豫不決地懷疑它,這個世界的和平將變成一個劍士。作为一个非基督徒,我如何看待作者的"看电影"。或者,作为读者,我如何接受主的呼召,信心的温暖?从不幸中寻求真相,那些电影噱头,却证实了世界的绝望。十字架上的真理是今生的眼泪。天沉寂了半个小时,大地吵闹了两千年。诗意的文字与信仰的理性相融合,让王毅的影评如此与众不同。电倒影,记录悲伤和快乐,震惊和感动不会离我们太远。一边是心中的罪恶、苦涩和希望,另一方面是国家和历史的偶像、主权和恩典。例如,在《现代启示:湄公河深处的主》中,王毅写到"人性的罪恶":"日本和德国的区别,其实就是亚欧的差异。作为一个失败者和深重罪行的肇事者,日本从未像德国那样真诚地道歉和反省。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痴迷的东西。但另一方面,作为胜利者和受害者,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从未像欧洲国家那样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恶归咎于欧洲,而不是问:"德国怎么了?相反,要问:"欧洲怎么了?"但我们从不问:'亚洲文明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人类如此糟糕?"我们只是问,'日本怎么了?为什么日本人这么糟糕?"王毅的影评与其说是影评,不如说是自言自语地谈论作者的个人信念。在文字泛滥的季节里,拥有如此充满灵魂的声音不一定是一件好事。这种写作取决于文本背后的含义,或者作者没有说的隐含价值。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原因。没有永恒的寂静,爱的声音一直存在。
胡文辉的《电影考古学》
收到广东学生胡文辉哥哥的《电影考古》,我非常高兴。我很早就认识了文辉的哥哥,非常欣赏他的话。《电影考古学》的"考古学"具有其广义或古老的含义,类似于历史钩子的含义。《电影考古学》共32篇文章,内容与电影有关,但不是影评,而是通过影片中的某些细节引出主题,并进行智力挖掘,重点是学术解读。作者的写作虽然比较随意,但重视历史资料,既有思想上的,也有趣味性的。就文献的引用方式而言,这是学术道路。它肯定比当时的电影更前卫。《电影考古学》拒绝公众,但在选择主题、历史资料或结论时,却是一种独特的写新思想的方式。笔者自诩"山里采铜",以我的拙见,是进入宝山,有喜悦。比如第一部《没有脚的鸟》,取自香港电影《阿飞正传》中的一句台词:"我听别人说,世界上有一只鸟没有脚,它只能一直飞翔,在风中疲惫地飞去睡觉,这只鸟一辈子只能下一次, 那是它死去的时候。从而拓展了"无脚鸟"词源语义源的痕迹,做着拼命追寻潮流,挖掘出所有可见的材料。在"各自的缅甸竖琴"一文中,作者谈到了寻找远征军遗骸的过程。日本的重要性与美国对遗骸的极度蔑视之间的对比令人钦佩。如果对个人生命没有尊重,那么尊重战争死难者呢?这也是为什么绿色和平组织在中国一直被遗弃,而且如此之少。未知的生命,知道死亡。过于执着于生活,却缺乏对个人生活的尊重,但集体最大,但最终目标是最大的,但党的利益是最大的。普通公民的生与死,仿佛历史车轮下的尘埃,变成了被遗忘的过去。这一切都与传统有关,与现实有关。电影《桂河大桥》介绍的《为什么要保卫桂河大桥》讲述了大庆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和北海水司司长查伟丽,两位在大庆工作的英国人。如果说在当下,也不可避免地被互联网舆论誉为"英国通奸",背叛自己的国家,好英国人不做,跑到中国当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于是作者感慨地写道:"有人说英国人是最好的统治者;电影《考古学》从题材上看,写博物馆,写政治,写军事,写南广东,写日、英等帝国的老影子,借用电影的酒杯,浇灌历史的块。让我们不仅见证知识的繁文缛节,更让我们从历史烟云的缝隙中看到未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