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妈妈崩溃痛哭:我用了前半生的时间,把孩子养成了仇人
回想起来以往的热搜,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就是《亲爱的》电影中被拐小孩原型孙卓被找回。

过几天,先后上热搜的还有另一位差不多时间被拐的小孩符建涛。
某种程度上说符建涛并没有孙卓那么幸运,同样都是4岁被拐,但是符建涛当时已经开始记事,所以对于被拐的场面真的是无法忘怀。
因为这份记忆导致符建涛被拐到新家后过得小心翼翼,因为他知道眼前的父母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他说总有一天会找到自己的家人,甚至一直都记得人贩子的模样,就是为了长大以后找到他,让他受到应有的制裁。
这件事情曝光后有记者对符建涛进行了采访,问及为什么不选择报警或是离开养父母时,他说的话让我也感到特别心疼。
符建涛:“那时候的我觉得是妈妈故意卖掉我的。”
孩子这么觉得不是没有理由的。
因为每当符建涛惹妈妈生气时,妈妈就会说:“你再这样我就去找人贩子把你带走,我就不要你了。”
因为这样一句看似正常的话导致了今天这个的悲剧。
孩子因为这句话到了新家庭改变了以往的性格,成为了一个乖乖版的符建涛。
原生家庭因为这句话十四年间丝毫没有符建涛的信息。
这种情况的背后原因真的值得我们深思,防止再次出现这样的悲剧。
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到底代表着什么?
代表港湾?代表爱的源泉?还是说是伤害?
有的父母确实是陪伴孩子长大的那一束明媚的阳光,有的父母却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荆棘。
希望下面类型的妈妈都能早日顿悟,明白对于孩子来说真正的爱是什么。
01
用孩子害怕的事约束孩子
单看标题会觉得离自己很遥远,那就看看大家常说的话:
“你再哭,我就把全部零食丢掉”
“你立马给我闭嘴,再闹妈妈就把你卖掉,让人贩子把你带走”
“你现在立马给我认真学习,否则周末出去就取消”
作为母亲,我理解带小孩过程中的种种心酸,清楚家长面对哭闹的孩子时想要立马得到片刻的安宁,但是作为大人我们都应该理智点。
请不要将这类伤害小孩子的话常常挂在嘴边,甚至最好不要说。
我承认这些话让孩子变乖的功效是立竿见影的,但是背后带给孩子的伤害也是没办法估量的。
符建涛的回答就是最好的例子,其实现在有的大人都没办法真正做到分辨真假话,更何况是孩子。
孩子只会将这种严肃的话语当真,并且深深地记在自己的脑海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对孩子宽容一点,找对方法让小孩子信服,而不是一味地恐吓小孩。
我一直都鼓励父母向孩子表露自己的情绪,其实孩子都能懂的。
但是这个展现情绪的前提是不要用回收爱来挟持孩子服软。
在这个年纪,孩子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听到父母说不爱他了,这个话会让他感觉天都塌了,因为孩子的全世界都是你们。
听到这句话的孩子马上就会夹起尾巴做人,因为这样的话会让孩子舍弃自己的感受来换取安全感,认为这样子妈妈就会回心转意。
这种情况下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就变成了不吵不闹的孩子,等到长大他的全世界不再是父母或许更加叛逆,也或许是成为讨好型人格。
其实讨好型人格真的很让人心疼,当遭到别人忽视时,第一时间就是觉得自己有错。
为了融入不属于自己的圈子,会一直去满足别人很多不合理的需求,活得不像自己。
这些都是因为小时候某些言语让孩子觉得他人认可高于一切,自我价值不值一提。
有的时候孩子是通过无理取闹来确认父母爱他的程度的。
所以面对孩子某些无理取闹或者是不喜欢的行为时,清楚地说出妈妈不喜欢就可以了,这并不会让孩子丧失安全感。
02
自我奉献类型
“为了你,我牺牲掉了原本的自己,而你却一点都不懂得我的辛苦”
“你知道我有多累吗?都是为了你轻松点才把我自己累成这样,而你现在又是在干什么”
“我长得这些白头发都是因为你,你还不知道知足”
“你现在就是我的念想,因为你,我才选择不离开”
其实这些句式都是一个让孩子十分厌恶的字眼:因为你。
说出这些话的母亲看似很伟大,但其实只是为了让孩子对自己有亏欠的心理。
她们以为这样子孩子未来就会付出同等的爱。
但孩子并不会理解这样“无私”的爱,甚至是不领情的。
因为孩子也不喜欢妈妈因为自己而发生改变,孩子希望妈妈的世界中不止他一个人。
孩子觉得对母亲有亏欠,为了满足妈妈活成了妈妈想要他成为的人。
其实家长并不需要为孩子牺牲那么多,带给他生命就已经足够伟大了,给予孩子必要的东西,剩下的就让孩子自己走吧。
03
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类型
“你听我的就对了”
“你现在懂什么,妈妈都是为你好”
“妈妈会害你吗?不行就是不行,没得商量”
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在父亲角色在孩子教育中边缘化的家庭中,因此妈妈就会逐渐扮演父亲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舆论对于妈妈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不少母亲为了在孩子心中威严的形象,不经意间会变得越来越强势。
但是过于强势并不利于孩子,这类母亲在方方面面间约束着孩子,孩子真的就成了扯线木偶。
妈妈会要求孩子做什么,吃什么,穿什么,结交什么朋友,不准做的是什么。
这类型的孩子面对妈妈时,是妈妈设定好的样子,但是远离母亲时,才能真正地做自己,这时候的自己往往都是与原来形象完全相反的。
孩子心中的苦也没办法排解,一边劝自己要理解母亲,毕竟她只有自己,一方面又觉得母亲的控制快将自己逼疯了。
妈妈以为的爱将两个人推得越来越远。
希望这类母亲早日顿悟孩子并不是自己的物品,让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