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是陳曉旭56周歲的冥誕,很多鐘愛她的觀衆和至親好友,紛紛以各自的方式獻上了對她的思念和不舍,也掀起了一股對她的回憶。
當年87版《紅樓夢》一經上映,陳曉旭就在國民間引發了強烈的反響。
那個年代,大街小巷充斥着她的寫真照片,床頭床尾她的海報也是随處可見。
陳曉旭生于一個藝術氛圍濃厚的家庭,父母皆是文藝工作者。
他的父親陳強是中國戲曲學校的畢業生,随後去往鞍山平劇團擔任導演。
平日裡有事無事,陳強便經常在家哼唱幾句,他也會教年幼的女兒如何唱戲,父女倆隻要一有空閑就對戲,好不樂哉。
而她的母親則是一名舞蹈老師,課餘時間都會教女兒跳舞。
陳曉旭繼承了父母樣貌和性格以及天賦方面的特點,從小出落得亭亭玉立而又聰慧過人,不論什麼東西,一學就會。
重要的是,她眉清目秀,長得十分靈動,一颦一簇間,都能惹來無盡的憐愛。
從小生長在愛意包繞的環境之中的陳曉旭,有她自己的選擇——芭蕾舞。
她想同白天鵝那樣高傲的飛翔,也想如白毛女般意志堅強。
在陳曉旭12歲那年,就能完成倒踢紫金冠這項高難度動作,可謂是天賦異禀。
而陳曉旭的興趣愛好也十分廣泛,她愛跳舞,也愛表演,還愛寫作。
14歲那年發表的《我是一朵柳絮》,讓人看到了她純淨的心靈,也不斷地激發着人們去探求這個青春少女的内心。
在那個年代,沒有什麼娛樂活動,陳曉旭在家的時候就愛看看雜志。也是這個愛好,改變了她的一生。
偶然間,陳曉旭發現《紅樓夢》劇組正在全國範圍内選拔演員。
她在與畢彥君的閑聊中提到了此事,畢彥君就勸她道:“你的氣質和林黛玉非常吻合,倒不如你試試這個角色。”
陳曉旭擔心自己無法勝任,可最終勇氣戰勝了膽怯,他給導演王扶林寫了封信,還附帶了幾張自己的照片。
王扶林一看照片,覺得陳曉旭正是自己心目中最為合适的林黛玉人選,馬上就給陳曉旭回了信件。
盡管陳曉旭的氣質非凡,可還是要來參加海選,之後還要經過教育訓練。
看着王導的親筆信,陳曉旭大喜過望。
她開始沒日沒夜地鑽研起《紅樓夢》,細細地揣摩起林黛玉的人物性格。
每當生活中遇到什麼事情,不論是有趣的還是高興的,她都會想,如果這是林黛玉,她會怎麼做。
經過了大半年的準備,陳曉旭在1984年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
她來到圓明園,和一衆懷揣着演員夢想的同齡人們,一起為三個月後的最終考核而努力。
幸運的是,陳曉旭在這場角逐中,以碾壓的姿态拿到了最終的勝利。
随後,等待她的就是三年漫長的拍攝。
陳曉旭努力做到讓自己與林黛玉融為一體,努力地模仿着書中林黛玉的一舉一動。
即使是畢彥君前去探班,陳曉旭也會用劇裡的狀态與他交流。
正所謂“不瘋魔,不成活”,若是陳曉旭沒有這股為戲癡迷的勁頭,想必她也無法塑造出如此經典的影視形象。
歲月如梭,時間一轉眼來到了1987年,曆經三年拍攝的《紅樓夢》正式殺青,登陸電視平台播放。
那時的人們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就連電視劇也剛剛興起沒有幾年,是以,《紅樓夢》一經播放就引得萬人空巷。
觀衆們望着螢幕裡嬌羞欲滴、含苞待放的“林妹妹”如癡如醉,一時間,陳曉旭成了“國民女神”。
無論男女老少,都對她喜愛不已,甚至還有很多人在給自己孩子起名時,特地帶個“旭”字,或者直接叫“曉旭”。
一來,是寄托對陳曉旭的“愛意”;二來表達了對兒女們的厚望,希望他們也能取得如陳曉旭般優異的成績。
一夜爆紅的陳曉旭并未因衆星捧月般的環境而挑花了眼,在她看來即使自己再有名氣,也不過是個演員。
是以,她從未忘記自己的身份,也未曾忘記那份來自鞍山劇團的愛情。
《紅樓夢》上映後不久,陳曉旭就宣布了她的婚訊,而對象正是年長她十歲,同在鞍山劇團工作的畢彥君。
此消息一出,令很多人“痛徹心扉”,大家紛紛認為陳曉旭不該這麼“英年早婚”。
在很多人看來,陳曉旭就是從書裡走出來的人物,她正是自己心目中的林黛玉。
而陳曉旭般的林黛玉,經過時間的沉澱,也早已成為了無法取代的經典。
盡管後來《紅樓夢》又經過了多次翻拍,可是再無一人能如陳曉旭般,成為萬衆矚目的“林妹妹”。
不過,一炮而紅的陳曉旭對這種浮華并不是特别的喜愛。
她是一個好靜的人,隻想安安靜靜地過好自己的生活,可是又不能傷了粉絲們的心,隻好承受着巨大的壓力,接受媒體的采訪。
面對鋪天蓋地來的劇本,陳曉旭有自己的原則,她隻出演那些自己鐘情的角色。
是以,自出演《紅樓夢》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陳曉旭都沒有拍戲。
直到看見《家春秋》裡的梅表姐,在陳曉旭看來,梅表姐身上透露出的那股憂郁内斂,正是自己的影子。
陳曉旭仿佛在這種陰郁的角色中走不出來了一般,為了改變心态,她在事業的巅峰期選擇了下海創業。
憑借着超高的人氣和靈活的頭腦,陳曉旭的北京世邦聯合廣告有限公司如日中天,她本人還在2004被評選為“中國傑出廣告女性30人”,次年又得到了《世界經理人》“年度風雲人物”的稱号。
财富的積累和名氣的暴漲,令陳曉旭感到愈發的空虛。
她開始在佛教經典中尋找精神寄托,尋找人生的意義。
她先是投資拍攝了佛教電視劇《了凡四訓》,接着直接剃度出家。
時至今日網絡上,仍然流傳着很多陳曉旭剃度後的視訊。
盡管她剪去了那頭烏黑茂密的長發,可眉宇間散發出來的氣質,并未有所收斂。
沒有頭發的她,五官的特征反而愈發明顯,猶如雕塑一般。
“自古美人如英雄,不使人間見白頭”。
或許像陳曉旭這樣的美人,她驚豔過世人,就已經足夠,萬不能讓大家見到她蒼老的模樣。就在陳曉旭出家的2007年,她不幸離開了人世。
此前,她已然罹患重病,而久治不愈。
或許,陳曉旭就與林黛玉一樣,身體孱弱,弱不禁風,即使未曾遭受風雨,也會被世事摧折。
2008年陳曉旭的父親陳強,為女兒找到了一個永久的安息地--天壽陵園,并在其墓地旁建了一個豪華雕像。
在5月13日陳曉旭周年祭的那天,她的家人捧着骨灰,帶着沉痛無比的心情來到了這裡。
其中最為悲痛的,當是她的父親。
老人家忍受着黑發人送白發人的折磨,即使事情已經過去了一年,可看着女兒的骨灰,仍舊是幾度哽咽、長跪于地。
骨灰安放儀式的當天,《紅樓夢》劇組中的很多重要人員悉數到場。
其中導演王扶林,編劇周嶺、“寶钗”張莉、“妙玉”姬玉等熟悉的面孔悉數到場。
至于鄧婕,則是連夜搭乘國際航班從加拿大飛回,望着眼前化成灰燼的“林妹妹”,她痛哭不已。
彼時汶川地震剛剛發生,還時不時地有餘震。而“寶哥哥”歐陽奮強遠在四川,航班并不能起飛,隻能遺憾錯過這次安放儀式。
或許這正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在戲裡,林黛玉去世,賈寶玉未能送行;現實中,陳曉旭離世,而歐陽奮強也不能相送。
陳曉旭愛花,而林黛玉也愛花,是以安葬現場,花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現場擺放着數不盡的白玫瑰、黃菊花和滿天星等各式各樣的花朵,讓這6000朵花陪伴着陳曉旭長眠于此。
黛玉葬花是《紅樓夢》裡極為經典的一幕,陳曉旭就如同這花朵一般,被葬進了泥土裡。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願侬此日生雙翼,随花飛到天盡頭”。
自此天堂多了陳曉旭,而人間卻再無林黛玉。
這麼多年過去,人們對陳曉旭的愛,分毫未減。
每一年的5月13日,都有“柳絮”前去天壽園祭拜,他們不禁在那裡駐足遐想,遠在天堂的陳曉旭,過的究竟如何。
“芙蓉如畫眉如煙,已是思君又一年。卅載紅樓勞解贈,憑欄獨立落花天”。
陳曉旭作為一個演員而言,去世後仍能有這番紀念,足以證明她在人們心中難以撼動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