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斤情感
該影片是根據純愛小說教父斯帕克斯的同名作品改編而來,曾獲得2016年人民選擇獎。作為一部小衆電影,該片在豆瓣達到7.1的高分,它所包含的寓意和影響屬實不低。美國導演小喬治·提爾曼把兩代人的平凡生活演繹成骨髓裡的感動,又把濃濃的藝術感融入電影之中,通過現實生活和回憶互相交錯,反映愛情最初的本質,是當時人們最愛的電影之一。
《最長的旅程》于2015年上映,這部電影不同于大多數愛情影片,它沒有狗血相遇,更沒有英雄救美的故事。相反的,它以一位老人的回憶讓兩位不同世界的少男少女學習愛情的真谛,層層激起觀影者内心的波瀾漣漪。
僅僅從電影内容入手,無法将這部影片的魅力解讀出來。是以,今天我從現實生活和回憶交錯式的叙事結構、表現手法、情感表達三個方面來分析這部小衆愛情影片的精彩之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現實生活,談談我對戀愛與情感的幾點思考。

《最長的旅途》這部影片最令人驚訝的是導演将現實困境和過去美好的故事交織,分别是年老人和年輕人不同時空的愛情經曆。第一條線導演通過主人公盧克和索菲亞的愛情成長曆程,向觀影者展示了一對平凡人對愛情的追求,對理想的選擇。
第二條線,導演以車禍後的老人艾拉回憶與自己妻子的凄美愛情故事為主。沖突藝術又時空交錯的叙事結構,讓觀影者好奇劇情的發展,想要和盧克和索菲亞一起找到愛情最終的答案。
這樣的叙事結構不同于直叙和倒叙,采用插叙結構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它不僅需要和主線相呼應,也不能使觀影者在觀看時産生淩亂感。現實困境與過去美,巧妙銜接,使劇情呈現更加飽滿豐富。
那麼《最長的旅程》是如何細緻的區分現實困境和過去美好,巧妙擴充劇情資訊量,提升這部影片的價值?
①現實困境:盧克和索菲亞多舛的愛情,寫實的方式講述兩人在理想和未來遇到的重重阻礙
在該電影的現實生活中,描述了盧克和索菲亞在一見鐘情後,卻發現重重阻礙使得他們走不到一起。現實困境的直接表現形式帶給觀影者更多内心感慨,迫切想和他們一起尋找解決的辦法。
在影片開頭,職業牛仔盧克和大學生索菲亞在牛仔競技場相遇,類似于其他影片中命中注定的場景,盧克的帽子飛到索菲亞腳下,索菲亞撿起來還給他。本以為是兩人墜入愛河的瑪麗蘇劇情,但事實是盧克真心想要和她進行一次燭光晚餐,但是索菲亞說一個月後會去紐約實習,兩個人似乎還沒開始就已結束。
在現實困境裡,導演講述故事的方式,如同一杯苦咖啡,讓觀影者在不知不覺中跟随主角一起痛苦,一起尋找一絲甜蜜。
盧克和索菲亞的故事未完待續,他們拯救了車禍中的老爺爺,老爺爺與妻子露絲的凄美愛情貫穿整部影片,在平淡的叙述中,一位年老的長者教會這對年輕人如何對待愛情,如何維持長久的感情。
在我看來,導演以這樣的叙事結構,告别了絢麗多彩的技巧,用最樸實幹淨的語言打動觀影者,觸動每個人最深處的柔軟。我想這正是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現實困境的故事清晰呈現,讓觀影者回味自己的生活,劇情愈加顯得耐人尋味,吸引人們去尋找最好的解決方法。
②過去美好:老人艾拉與已故妻子之間動人的愛情故事,鼓舞主角面對沖突沖突一路成長
在該電影的過去回憶中,描述更多的是艾拉和妻子露絲的愛情故事,兩個人同樣屬于一見鐘情的類型,雖然有諸多波瀾起伏,痛苦不堪,但兩人的忠貞堅守,最終讓相愛的他們白頭偕老。過去回憶的表現形式,将老人艾拉對妻子的思念展現在觀影者面前,讓觀影者體驗平凡的愛情是如此珍貴,失去了便不再來。
在電影的後半段,老人艾拉與露絲的真摯情感鼓舞着這對現代情侶一路成長,昔日的未完待續也終于有了完美結果,曾經的沖突和沖突終于有了答案。原來,在漫長的歲月中,隻有互相包容,做出犧牲,才回使我們心的距離越來越近。
此時,淡淡的慶幸在現實與過去萦繞着,慶幸自己還好沒放棄,電影中設定的層層難題終于揭開。老人艾拉用自己的親身經曆為盧克和索菲亞留下最後的禮物,原來對忠貞與犧牲才是愛情和陽光的本質,經曆了這麼多風雨磨難還在一起,隻因為我愛你。
無數個現實與過去的成長鏡頭全部剪接在一起,這既是現代人需要學習愛情的現實,也是過去人懷念曾經的遺憾。在時空的交織中,飽含深情的劇情呈現,讓觀影者一心一意的沉浸在導演營造的故事中,也許這就是這部電影入選人民選擇獎的原因。
①手寫信是愛情的承載體
《最長的旅程》這部電影雖然是以盧克和索菲亞的故事展開,但醫院中那個具有懷舊情懷的小鐵盒,承載了另一代人曾經最炙熱的愛情。索菲亞無意中發現這個小鐵盒,在視線模糊不清的老人艾拉同意下,索菲亞讀信,艾拉聽信,回憶的故事逐漸展開。
故事的開始,艾拉對熱愛繪畫的文藝女青年露絲一見鐘情,兩人互相了解,愛慕,相約進入婚姻的殿堂。結婚親露絲坦言自己想要一個家庭,未曾想艾拉卻在戰争中失去了生育能力。随着索菲亞一封封信的解讀,每一段回憶在觀影者眼前相應呈現,最後露絲不計前嫌,秉着與相愛的人一起最重要的原則,與老爺爺艾拉白頭偕老。
導演運用手寫信為承載體,以這種回憶的形式展開劇情的變化,一段段精準又富有情感的鏡頭語言撞擊觀影者的内心。鏡頭裡露絲和索菲亞都是追求夢想的女青年,這其實是導演通過不同時空的畫面像觀影者傳達愛情的共通點。
在我看來,導演用手寫信作為最簡單的載體,用淳樸平實的語言,自然而然将一段平凡的故事植入觀影者心中,簡單并富有深意,卻不使觀影者感到厭煩。整部電影的氣氛在重重磨難下也萦繞着幾分甜蜜,如此簡單的鏡頭,讓觀影者忽略技術的欠缺,注重了飽滿的情感表達。
②手寫信是碎片時代的儀式感
過了多年,這些手寫信一直是老爺爺艾拉的命根子,即便當初發生車禍都不忘囑咐别忘拿了。在我看來,手寫信是曾經最具有儀式感的回歸,在如今的碎片化時代中,手寫信不再是主要記錄方式,甚至有些人從未寫過信。《最長的旅程》導演用手寫信引出艾拉與妻子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懷舊感,而在寫信非現實的今天,更提煉出一絲别樣的情趣。
當今科技時代,人們使用微信,打開攝像頭便能互思念,訴愁腸,所有的文字也能通過鍵盤到對方面前......所有的快節奏,都在提示手寫信不再彌足珍貴。
我從不認為手寫信已是過去式,它在碎片化時代不僅是一種儀式感,更是靜心沉思,不驕不躁的狀态。在某個時間,感受紙張古老的觸感,紙與筆的摩擦,墨迹逐漸暈染,像是教堂進行的神聖儀式,手寫信本該如此!
《最長的旅程》整體風格是樸素平實的,整部影片在視聽語言上始終保持着令人感慨之感。以樸實的語言講述現實困境與過去美好的差距,不同年代人對愛情的情感糾葛。
那麼我們現代青年在愛情的情感表達方式上究竟該如何應對呢?而通過影片幾位主角的愛情經曆,讓我對戀愛與情感有了更加深入了了解,主要展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勇敢表達,捍衛自己追求愛情的權利
在電影中艾拉和盧克都是敢于追究愛情的勇士,他們對女主一見鐘情,費盡心思讓女主成為他們的妻子。他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也不知道會有什麼艱難險阻,但我追求過你,這便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勇敢”和“表達”從來不是一個陌生的詞,面對心儀的女孩,總是不敢勇敢表達自己的心意,或是怕婉拒,或是因為懦弱。如果你不像盧克和艾拉一般,選擇沉默逃避,最終隻會成為愛情中悲劇的一片孤葉。
愛情不應該是沉默寡言,為了自己,為了她,你更應該勇敢的表達出來,敞開你愛意的懷抱,迎接美好的愛情,即使不成功,也不成為遺憾。
②真愛無價,但陪伴才是最長久的告白
《最長的旅程》這部電影隐藏的主題是陪伴,不論是現實還是過去,索菲亞和露絲都選擇陪伴在自己最愛的人身邊。艾拉沒有生育能力,盧克鐘愛牛仔事業,他們始終不曾放棄最愛的人。
在我看來,激情的戀愛不如平凡的生活,艾拉和盧克做出的選擇已是最好的歸宿,比起現實生活中那無數分分合合的人,他們是幸運的。人生總是在不斷試錯和解決,很多事常常不能如願,很多遺憾也難以脫口而出,但唯一忠守一個原則:不放棄,陪伴是我對你長久的告白。
③适時犧牲,會迎來至死不渝的愛
正片電影中,不間斷的是盧克和索菲亞現實的沖突,理想的沖突,這種沖突點很奇特,像是城市女和農村男的愛情,你聽不懂我在說什麼,我也不明白你的所作所為,但是我愛你,是以我願意接受你。索菲亞和盧克在老人艾拉的愛情觀感染下,他們終于學會了如何對待愛情:放下眼前的名與利,犧牲自己去紐約,做牛仔的夢想,為愛的人停下腳步。
在我看來,現代青年談戀愛避免不了年輕氣盛,總想展開雙翅奔向遠方,但如果像索菲亞一樣回頭看看你身後的人,放下自己對夫妻的偏見,為了愛, 學會犧牲和包容,你會迎來至死不渝的愛情。就像錢鐘書對楊绛所說:從今以後,咱們隻有死别,沒有生離。
想要真正看懂《最長的旅程》這部電影為愛情帶來的感悟,不僅要從故事情節分析,要從電影運用的形式手法出發,更要從自身出發,尋找身邊的最愛的他和她。會讓我們挖掘出這部人民選擇獎影片的更多魅力之處。
是以今天這篇文章介紹了我對《最長的旅程》影片中主人公故事的觀點,也得到了影片之外的一些思考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