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斯坦福大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利用學校假期時間發起的一項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心理學實驗的設定情況,首先津巴多召集了24個志願者,并将他們随機平分為兩組,一組充當獄警角色,一組充當犯人角色。但是這些志願者并不清楚他們是被随機配置設定的,甚至一度認為他們在召集面試時表現出的某種特質使他們被配置設定到了這個角色。
随後津巴多本人親自擔任監獄長,要求預警做好本職工作,履行好一個預警的職責。
津巴多動用了真實警察對所謂的“犯人”進行抓捕,并将他們帶到斯坦福大學的地下實驗室,在那裡,他們被當作犯人角色,執行入獄流程。而獄警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很興奮能對犯人随便提出要求。
由于實驗模拟真實的監獄場景,給犯人的飯菜和睡覺條件都是比較差的,是以有的犯人表現出一種抵抗情緒,認為獄警太較真。而預警甚至憑借地位上的優越感對犯人施行體罰。
為此預警和犯人之間産生了沖突,但是獄警使用離間計突破了犯人之間的團結,最終将犯人治的服服帖帖。
實驗才進行兩三天就出現這種極端情況,但是實驗發起人兼監獄長要求繼續實驗,犯人和獄警都被灌輸了這就是真實監獄的思想。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獄警更加暴躁嚴厲甚至侮辱犯人,而犯人更加順從服帖和守規矩。
一天晚上,津巴多照常通過監控觀察着監獄的狀況,發現獄警要求犯人模仿動物行為,而犯人也毫無反抗照做了,津巴多靜靜的看着螢幕沉思,他想:實驗的目的或許已經達到了,不用再持續到兩周,現在的狀況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的想象。
很多人通過這個實驗都認識到:環境可以逐漸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當然這一定不是這個實驗唯一的結論,我想實驗本身可能呈現了很多心理學現象,當你關注某一個方面,就會得出與之相關的結論。如果我們把很多人的觀點歸納起來,也許才能夠更準确地描述“人”這個物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