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當世武林的故事與《神雕俠侶》時間相隔足有百年之久,中間又隔了好幾代人,卻為何會與《射雕》、《神雕》被合稱為“射雕三部曲”呢?這其中的關聯,當然不僅僅是一把屠龍刀和一柄倚天劍。其實“射雕三部曲”講的是一個大輪回的故事,作者以蒙古帝國的崛起、發展和最終的衰亡為暗線,遵從緣起即是緣滅,而緣滅又是新的緣起的輪回之道,講述了漢蒙兩族百餘年的恩怨情仇,并在最後對兩族的未來寄予了美好的祝願。

縱觀三部小說,可以明顯的發現,蒙元帝國的興亡史,是緊扣前後關聯,讓三部小說成為三部曲的一條主線。《射雕英雄傳》講的是蒙元帝國的崛起,《神雕俠侶》講的是蒙元帝國的興盛,而《倚天屠龍記》講的則是蒙元帝國最終的衰亡。
《射雕英雄傳》中,男主角郭靖自小在蒙古草原長大,并在鐵木真的部落,親眼見證着這個部落的崛起和壯大,而且更是親身參與了蒙古崛起的全過程。郭靖的大力相助,曾讓鐵木真避過了兄弟聯盟的暗算,化解了紮木合叛變之圍,然後成功吞并了他們,逐漸統一了蒙古草原,成就他成吉思汗的偉業。最終又是郭靖為了抓住完顔洪烈,親自帶兵攻破了花剌子模城,讓蒙古帝國橫跨了歐亞大陸。甚至被成吉思汗招為金刀驸馬的郭靖,還曾一度是這個帝國的潛在繼承人之一。
然而随着蒙古的成功崛起,卻為郭靖的母國南宋朝廷,樹立起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超級大敵,宋蒙兩國的對峙也從此拉開了序幕。既然這個超級大敵乃是郭靖親手助力崛起的,那麼保護母國不受蒙古侵犯的重任,自然就落在郭靖的身上,也必須由郭靖去大力承擔,于是乎,男主角郭靖,最終毅然而然地站到了對抗蒙古入侵的第一前線,從此與襄陽城融為一體,護國衛民長達數十年之久。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最後也成就了他“北俠”的威名。
《神雕俠侶》中,宋蒙兩國延續了《射雕》後期的對峙與沖突,但兩國的對抗主要聚焦在了兩個民族的武林高手之間的明争暗鬥。代表着漢民族的男主角楊過,與代表着蒙古的金輪國師間的對決,貫穿了始末。楊過的江湖聲名,可以說就是在與金輪不斷的更新對決中,不斷名揚天下的。大散關英雄大會讓楊過一戰成名,終南山一戰讓金輪被迫離開中原傳回蒙古,再添榮耀,而最後的襄陽大戰,楊過不僅最終幹掉金輪,也讓蒙古大汗蒙哥重傷身亡後,成功解了襄陽之圍,神雕大俠由此留下武林傳奇。
楊過與金輪的對決,其實暗示着蒙古不斷的挑戰侵犯大宋,而大宋則在重重壓力之下不斷反抗,漢蒙兩族間不斷對抗的一個過程。然而這個過程,大宋一方雖然有楊過這樣的大俠出現,但蒙古帝國同樣也是高手輩出,這不但是暗示着蒙古的興盛已經不在中原正統王朝之下,也是在暗示着南宋已是徹底衰敗了。因為從第三次華山排名來看,跻身新五絕的,就隻有楊過才算是真正的新生力量。而且,最終随着舊一代高手的老去,新一代高手楊過的退隐江湖,後繼無人的宋朝,在強蒙的映襯下已是岌岌可危,逃避不了被強蒙所滅的命運。
《倚天屠龍記》中,同樣是以小見大。以趙敏為代表的蒙元朝廷,為了挽救政權的穩定,不斷分化中原武林各派勢力,企圖通過煽動武林各派與明教的摩擦,讓他們彼此間互相對抗殘殺,轉移漢人群雄反元抗元的注意力。然而卻在男主張無忌的努力下,通過他的一己之力,帶領着明教,反其道而行之,不斷消除與中原武林各派的積怨隔閡,并成功彼此聯合,形成抗元統一戰線,最終實作了驅除蒙元,恢複漢人江山的百年抗元大業的偉大功成。
這個過程,反映出了呻吟于蒙古的鐵蹄之下,陷身于水深火熱之中的漢族百姓,在經曆了蒙元朝廷的高壓統治之後,痛定思痛,團結一緻,奮起反抗,最終将蒙古人趕回草原,恢複漢人統治的這段曆史,暗示了蒙元帝國政權在中土的最終消亡。
可以說,“射雕三部曲”講的,就是漢人幫助蒙古人從草原崛起,蒙古人卻從草原來中原吞并了漢人的土地,最終又被漢人趕回了草原的故事。
由此可見,這三部作品,在跨度長達一百五十年之久的時代背景中,從漢蒙兩族的對峙,集中描述了蒙元帝國從興起到強盛,再到最終衰亡三個特殊的曆史時期,以小見大還原出了蒙元帝國的興亡史。而在這段興亡史的背景下,講述的是漢蒙兩族兒女之間愛恨情仇的江湖故事,他們的故事,從緣起到緣滅,從緣滅再生緣起的,恰恰正印證着大輪回之道。
這個故事,緣起于當年腹中有子的李萍,被段天德脅迫一路北上,最終為蒙古人所救,流落蒙古草原的那段前塵往事。這個故事,緣滅于李萍在成吉思汗指令郭靖攻打宋朝,堅守大義自殺身亡,郭靖與華筝的婚約消解,最終成長為為國為民的一代大俠,帶領着楊過為代表的這些後繼之輩,不斷抗争的轉折之中。這個故事,新的緣起,起于綠柳莊上,張無忌趙敏雙雙掉落地牢之中的那起暗香疏影。之後兩人的情緣,潮起潮落,緣去緣歸,最終攜手歸于蒙古,讓一切又重歸于平靜,湮滅了前塵,了卻了舊因。
當年李萍從中原去到蒙古,郭靖自蒙古傳回中原,最終張無忌跟随趙敏又從中原傳回了蒙古,這無疑是一個經曆了一百多年的大輪回。
在三部曲的收尾《倚天屠龍記》中,緣起即有緣滅,而緣滅又生新的緣起,這樣的輪回之道,在張無忌與趙敏的愛情故事中,更是展現得淋漓盡緻。
綠柳山莊到武當山重遇,趙敏被張無忌的本事所傾倒,對他心生好感,這是緣起。小酒館一會談心,到靈蛇島之旅,兩人不斷表露出對彼此的愛意,這是緣定。荒島之上,刀劍齊失,各别一方,誤會頓起,則是緣滅。然而孤身濠州城搶親,一句“我偏要勉強!”,則是緣滅之後又生新的緣起。之後攜手解救獅王,尋求真相,屠獅大會真相大白,誤會盡解,互定終身,這便是最終新的緣定。
《倚天屠龍記》的愛情觀,無疑是概括了三部曲的感情基調,也是映襯出了這段特定時代的曆史背景。當年郭靖本來能成為蒙古的金刀驸馬,但是特定的曆史背景,卻根本不允許郭靖與華筝的結合,青梅竹馬的兩人,最終緣滅于漢蒙兩族的沖突與對峙之中。到了楊過一代,漢蒙兩族的激烈對抗,更已容忍不了漢蒙兩族有婚姻結合的出現,因而楊過的愛情對象隻能是同為漢人的小龍女。而從楊過與小龍女的結合,更是從側面忖托出大宋必亡,因為大敵目前,中原群雄卻還在倫理觀念的束縛之中棒打鴛鴦,讓楊過這樣的後繼之人徒遭愛情的坎坷。而到了張無忌與趙敏這一代,漢蒙兩族大的沖突已将成為過去,兩族即将重新歸于和平,這樣特殊的曆史背景,最終就促成了他們二人的完美結合,共盼和平的到來。
是以,張無忌與趙敏的最終結合,不但預示着漢蒙兩族一百多年大的争鬥已經成為曆史,放眼未來,更是攜帶着作者金庸先生,在現實中對漢蒙兩族永遠和好的美好祝福,深入一層更是攜帶着他對我們祖國多民族兄弟一家親的美好祝願。
夢回江湖,金庸武俠,緊扣曆史背景,聚焦于江湖,講武俠的故事,寫的卻是一段段風雲變幻的曆史。無論是與塞北三朝鼎立的北宋時期,還是以漢蒙對抗為主的宋元時期,亦或是滿漢對立的明清時期,每一段特定時期的曆史畫卷,時代特征,都在那一段江湖兒女的武俠與愛情的故事中,得到了淋漓盡緻地展現。這是金庸武俠的一大特點,也是武俠小說中的一大亮點。就羽菱君個人而言,金庸的武俠小說,氣勢磅礴,情節曲折,情感細膩,兼之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精華傳達,錦上添花。他所開辟的武俠世界,系統完整,時間線嚴謹清晰,彼此關聯,交替傳承,前後呼應。這樣的作品,便是我們這一時代的文學瑰寶,此生能有金書為伴,幸哉樂哉!